台灣學者聯合投書《外交家》:親中派菁英欲說服大眾「加強自衛是魯莽的挑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親中派肯定馬英九近期訪中,卻未能嚇阻中國的軍演。馬英九關於振興中華民族的激昂演說,其實看來與台灣年輕世代想法相去甚遠;台灣年輕一代將中國視為鄰國,而非「祖國」。也許主張親中的人士感到最不舒服的分歧來自於代溝,這也是為什麼龍應台將台灣年輕人形容為多半沉迷於手機、對自身未來沒有真實想法的膚淺之輩。
(中央社)台灣學者日前聯合投書英文時事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警告說台灣有部分親中知識分子和政治菁英正試圖說服大眾,「加強自我防禦在某種程度上是魯莽的挑釁」。
總統蔡英文在美國加州與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會面後,中國4月在台灣周圍發動另一輪實彈軍事演習。與此同時,國民黨籍前總統馬英九藉由強調中國與台灣「不可分割」的關係,來為他的訪中行畫下句點。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助研究員劉文和線上雜誌《破土》(New Bloom Magazine)創辦人之一丘琦欣1日投書《外交家》說,蔡馬出訪的強烈分歧,正代表著台灣目前的政治分裂狀態。
台灣人如何看待中國潛在的軍事威脅?根據國防安全研究院(INDSR)和台灣民主基金會(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等民調數據,3/4的台灣人一致願意在中國入侵時挺身捍衛台灣,不分性別、種族、階級和教育程度。唯一的差別在於受訪者對民主制度的信任以及民族自豪感,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民族認同是決定捍衛台灣意願的最關鍵要素。
然而,台灣也瀰漫一股「反戰」情緒,根據學術調查,約3成台灣人渴望與中國建立更密切的關係。抱持這種觀點的人主張採取「對話」策略,而非嚇阻。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可能就是親中觀點的例證。龍應台4月18日在《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將拿起武器保衛國家的意願描述為台灣「令人不安的普遍情緒」。龍應台還說,「害怕與中國發生衝突的恐懼感正在撕裂寬容、文明和我們對民主社會的信心」。
她也暗示執政的民進黨和其與美國的密切關係正在製造台海緊張局勢,說要是國民黨2024大選勝出,「與中國間的緊張關係可能會有所緩和」。
投書的台灣學者說,龍應台的文章凸顯親中陣營某種共同的修辭策略。首先,他們傾向於將自衛與「對峙」混為一談。中國領導人一再重申不會放棄武力奪台的選項。對台灣來說,自衛是嚇阻潛在武裝衝突及抵抗吞併的基本做法。
3人指出,不可否認地,台灣與中國數十年來都沒有發生直接衝突,但中國一直持續大秀肌肉。舉例來說,中國戰機和戰艦幾乎每天都在台灣周圍巡航。光是2022年,就有1737架次中國戰機飛近台灣,在短短2年內大增4倍多。
這種「反戰」論調多半為親中知識分子和政治菁英拿來指責民進黨助長戰爭。不過,將自衛一事形容成「戰爭」根本大錯特錯。「中國一枚子彈都沒發射,所以我們不必把他們當作敵人」的這種論調,不僅誤置了入侵者和防禦者的角色,也忽略了中國領導人明確表示中國已經做好戰爭準備的事實。
其次,親中一方傾向於把經濟問題置於國家安全問題之上,作為看似「政治中立」的策略,讓兩者看似互相排斥的問題一樣。的確,過度依賴中國經濟是台灣國安問題的真正擔憂。中研院社會所調查顯示,2018年後,在兩岸事務方面,民眾對國安的關切程度高於經濟,兩者在兩岸首要議題上的名次首度互換。簡而言之,台灣在因應威脅時,確實關心國安問題。
包括龍應台在內,對現任政府不滿的人士刻意描繪出「分裂的台灣」氛圍,不願與各種政治光譜進行對話。事實上,龍應台所暗示的「分裂」並非近日才有的現象,而是一小部分將自己主要視為中國人的人,和其他人之間長期存在的緊張關係。
近年而言,兩派人馬的對峙於馬英九執政時期的2014年太陽花學運期間達到頂峰。龍應台是馬英九政府官員,她所面對的太陽花學運是台灣史上規模數一數二龐大的社會運動。
雖然親中派肯定與中國接觸的政治人物和其他公眾領袖,馬英九近期訪中卻未能嚇阻中國的軍演。馬英九關於振興中華民族的激昂演說,其實看來與台灣年輕世代想法相去甚遠;台灣年輕一代將中國視為鄰國,而非「祖國」。也許主張親中的人士感到最不舒服的分歧來自於代溝,這也是為什麼龍應台將台灣年輕人形容為多半沉迷於手機、對自身未來沒有真實想法的膚淺之輩。
3人總結,這種親中論調也許會為台灣2024總統大選帶來深遠影響。雖然部分人士的目標是要在面對中國入侵之際,建立一個更安全的台灣,其他人則投票支持在國家層面加強軍事防禦。台灣最終會採取哪種立場,將取決於台灣選民。雖然有關台灣前途的政治分歧會是這場選戰的關鍵議題,不過作為和平經歷政權交替的台灣人民,仍會對民主制度抱持信心。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