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核電占比首度低於10%、跌破40年新低,而且還愈來愈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報告除了指出全球核能比例逐漸下降,今年也首次以專章呈現核電在戰爭下的威脅——除了飛彈和炮火可能破壞核電廠,反應爐心和用過燃料棒在燃料池中能否持續冷卻也是關鍵。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今(29日)公布《2022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中文摘要,指出全球再生能源占比大幅成長並超越核電,核電發電占比迎來40年新低;因應烏俄戰爭爆發,報告書也首次以專章呈現核電在戰爭下的風險,燃料池能否持續冷卻將是核安關鍵。
全球核能比例逐漸下降,2021年跌破40年新低
自1992年起,《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每年分析全球各國核電廠運轉狀況及核能產業趨勢。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核能比例正逐漸下降。綠盟研究員林正原說明,全球核電發電占比在1996年達高峰(17.5%)後一路下降,至2021年跌破40年新低(9.8%),也是首次低於10%。
報告預測,2024年全球核反應爐數量將急遽下降。過去20年全球已關閉105座核電機組,截至2022年7月統計,全球仍有411座反應爐在運轉,比2002年高峰時期少了27座。

小型反應爐SMR工程延宕、成本高昂
近年來「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 SMR)引發討論。不過報告團隊指出,這項技術過去數年並未取得重大進展,還長期面臨進度延宕及成本高昂問題。
地球公民基金會蔡中岳執行長提到,阿根廷及中國都因多次延誤至今未發出一度電;而美國能源部已在SMR技術耗費超過12億美元,未來10年還要追加55億美元。
目前SMR的成本是每1000度電(MWh)105至135美元;而風力和光電的成本分別為25至32美元,以及32至37美元。蔡中岳說,若想用SMR彌補再生能源間歇性發電的缺口,每單位發電成本可能還會增加,「事實上它是無法商轉的,又貴效率又低。」
報告首度放入戰爭專章,核安關鍵在於燃料池能否冷卻
今年報告首次以專章呈現核電在戰爭下的威脅。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彭保羅表示,除了飛彈和炮火可能破壞核電廠,反應爐心和用過燃料棒在燃料池中能否持續冷卻也是關鍵。若無法排出殘留的衰變熱,爐心可能在數小時內熔燬,或使燃料棒冷卻池著火、洩漏大量輻射。
報告調查指出,全球新再生能源投資額已是核能的15倍以上。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投資額牽涉到發電技術成本,導致核電越來越貴。2009年以來風力與光電成本分別削減72%與90%,核電卻變貴36%。依據國際能源總署分析,2050年時核電成本將是風力與光電的2.5倍以上。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