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IMF報告:全球人口高齡化與生產力下降,通膨受控後利率將回疫情前水準

IMF報告:全球人口高齡化與生產力下降,通膨受控後利率將回疫情前水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與資本市場部負責人阿德里安 (Tobias Adrian)於4月11日在IMF總部報告|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英國、美國、歐洲和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近年一直在提高利率,以應對通貨膨脹。不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人口高齡化與低生產率,將有助於各國控制通貨膨脹,屆時發達經濟體的中央銀行,會改採寬鬆貨幣政策,並將實際利率降低至COVID-19前的水平。

結合《BBC》報導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分析報告,由於生產力下降和人口高齡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未來全球利率將會下降,回到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爆發之前的水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4月10日發布分析報告,指出,利率飆升的關鍵是各國嚴重的通貨膨脹,一旦各國的通貨膨脹得到控制,目前實質利率(已考量過通貨膨脹後的利率)的上升就可能是暫時、且未來可能下降的。

英國、美國、歐洲和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近年一直透過提高利率應對通貨膨脹。以英國為例,從2021年12月至今,英國的利率已從0.1%上升至4.25%,也提高了許多民眾的房貸成本。英國由於烏俄戰爭,造成能源價格上漲和食品成本飆升,通膨處於近40年來的新高。

不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人口高齡化與低生產率將有助於各國控制通貨膨脹,屆時發達經濟體的中央銀行,會改採寬鬆貨幣政策,並將實質利率降低至COVID-19前的水平。

高齡化與低生產率將使通膨下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人口高齡化是降低通膨的一個因素。Polar Capital基金經理戈柏(George Godber)總結,老年人傾向減少支出,有助降低通膨,他向《BBC》解釋:「當你在20多歲、30多歲和40多歲時,你的支出會是最高的——因為在年輕家庭中,夫妻較常花錢裝潢、買車及從事娛樂活動,而隨著年齡增長,消費會慢慢下降。」

他補充:「隨著年齡增長,出門遊玩、過夜的頻率越來越少,坐在家裡追劇的頻率越來越高,消費減少,儲蓄更多,因此人口高齡化往往會抑制通貨膨脹。」

而在出生率下降及人均壽命增加下,許多國家正逐漸邁向高齡化社會。

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補充,生產力是各國衡量生產多少商品和服務的指標,而各國低落的生產力,也將有助於減緩通貨膨脹。

英國央行行長貝利(Andrew Bailey)在上個月的一次演講中為此論點進行了補充。他指出,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英國的生產率一直受到該國製造業的推動,但在金融危機之後,製造業生產率增長急劇下降,而製造業生產率下降是後來經濟放緩的主要原因。

在COVID-19爆發之前,英國的利率為0.75%,但隨著該國進入封鎖狀態,生產力大幅下降,英國央行在2020年3月兩次將利率下調至0.1%。而英國政府在通過能源價格保證計劃,繼續幫助負擔家庭的能源費,以及批發天然氣價格下降後,英國央行表示,預計通膨將在今(2023)年大幅下降。

然而,貝利拒絕承認利率已經達到最高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沒有說明利率,將回落至疫情前水平的確切時間。

截圖_2023-04-12_下午7_06_52
IMF對於主要經濟體自然利率的未來預測|Photo Credit: IMF

此外,《BBC》也指出,即便實質利率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下降,也不會立即緩解民眾的壓力。

報導表示,各國在針對通貨膨脹進行調整後,未來的幾年、甚至幾十年內的常態利率會接近於零,這個現象會導致各國無法透過調降利率刺激經濟,只能選擇大幅購買債券以調節景氣。若各國政府無法控制自己的債務,也將對民眾造成影響。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預計美國經濟不會衰退

根據《CNN》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4月11日發布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從去(2022)年的3.4%降至2.8%。同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在世界銀行春季會議之前的記者會上表示:「目前還沒有看到信貸將收縮的證據,儘管這是可能的,但我相信我們的銀行體系依然強大且富有彈性,因為其擁有堅實的資本和流動性。」

她補充:「美國經濟表現異常出色,並創造了穩固的就業機會、溫和的通貨膨脹和強勁的消費者支出,所以我預計經濟不會出現下滑。」

她也認為,全球經濟比許多人在去年秋天預期的還要好,今年的情況基本上也不會改變。

近幾個月,在美國聯準會為期一年的努力下,美國40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得到舒緩。然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也指出,通貨膨脹比各國預期的還久,在未來,各國也可能會面臨,要維持物價穩定還是金融穩定的權衡。

而金融業動盪,烏俄戰爭持續以及美國債務上限未達成協議的狀況,仍為全球經濟的未來增加了不確定性。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張博丞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