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計畫推出「牛屁稅」後,歐洲也祭出牛羊打嗝、放屁的相關管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法規的影響尚無法斷定。農民擔心「牛屁稅」會讓紐西蘭的牛奶變貴,導致進口商轉向沙烏地阿拉伯等國進口牛奶,小型畜牧業與廠商可能較難在這波挑戰中生存下來。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5%來自畜牧業,牛隻打嗝和放屁排出的甲烷占了其中一大部分,不僅紐西蘭去(2022)年底傳出要課徵「牛屁稅」,荷蘭、歐盟也相繼推出畜牧業污染管制措施。
這些政策是否會加速畜牧轉型,或是會讓肉品或乳品的採購轉往管制較鬆的產地,農民面臨新挑戰。
畜牧業管制加嚴,歐盟、紐西蘭、荷蘭相繼推新政策
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牛隻是農業甲烷排放的主要來源,2022年農業甲烷排放量達142公噸,是石油業甲烷排放量的三倍。
為對抗氣候變遷,超過150國簽下「全球甲烷承諾」(Global Methane Pledge),目標是2030年將大氣中的甲烷減少30%。紐西蘭政府創下首例,打算根據飼養的牲畜數量、使用的肥料和能源效率等因素向農民徵稅,俗稱「牛屁稅」。
此外,歐盟現正研議修正工業排放指令(industrial emissions directive,IED),要對27個成員國的農場實施排放限制,預計將減少牲畜的數量,引發義大利和德國農民反彈。德義兩國的牛肉產量超過全歐產量的1/4。
工業排放指令是歐盟監管工業設施和集約化畜牧場污染的主要規範,涵蓋氮氧化物、氨、甲烷和二氧化碳的管制。農場須依許可證內容營運,並且使用最佳可用技術(BAT)。
歐盟理事會3月16日達成修法的共識,根據這個版本,粗放農場不在管制內,管制也會先從大型農場開始。這項修正後續還要再跟歐洲議會討論才會定案。
荷蘭也在去(2022)年6月底通過新政策,明定全國在2030年前須減少排放50%的氮和氨等污染氣體,自然保護區(Natura 2000)更要達到95%。這類氣體的排放大多數來自畜牧業,畜養的家畜數勢必要減少。農民生計大受影響,紛紛上街進行大規模抗議。
畜牧業轉型,消費市場也面臨改變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國際重要趨勢,國際乳品與肉品大廠早已投入研究,開發能抑制甲烷排放的技術,市面上也開始販售「零碳牛肉」或「碳中和牛肉」,植物肉商機也跟著上揚。
根據《路透社》,荷蘭專業化學品公司帝斯曼(DSM)和紐西蘭乳品商恆天然(Fonterra)研發的飼料添加劑可減少乳牛打嗝的次數;法國乳品大廠達能(Danone)則在牛奶生產過程中將固體與液體分離,可將甲烷排放減少1/5以上。但這些方法無法適用於每個農場,而且價格昂貴。

法規的影響尚無法斷定。農民擔心「牛屁稅」會讓紐西蘭的牛奶變貴,導致進口商轉向沙烏地阿拉伯等國進口牛奶。小型畜牧業與廠商可能較難在這波挑戰中生存下來。
雖然市場上有不少植物肉,但根據非營利組織「Good Food Institute」資料,植物肉價格約是一般牛排的兩倍。也有人認為,肉品價格上漲有助縮小肉品與植物肉的價差,讓消費者轉向碳排較低的替代品。
參考資料
- 路透社(2023年3月25日),War on cow gas is stinky but necessary job in climate-change struggle
- 歐洲議會(2023年3月16日),Council reaches agreement on amendments to industrial emissions directive
- 中經院(2022年7月20日),荷蘭農民對政府新頒布之減「氮」政策有所不滿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