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接受德國170億歐元補助蓋7奈米以下晶圓廠,再合作矽智財龍頭安謀力抗台積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英特爾(Intel)佈局的速度非常快,去(2022)年先取得德國建晶圓廠的補助後,近日再以原物料上漲為由,要求補助由68億歐元擴大至100億歐元;此外再宣布和台積電(TSMC)的大客戶安謀(Arm)合作,引起市場高度矚目。
半導體巨擘英特爾(Intel)策略靈活,先以建設成本上漲爲由,要求德國增加補貼100億歐元(新台幣5730.7億元),再宣布向攜手矽智財(IP)龍頭的安謀(ARM)合作。而安謀向來被視為是台積電(TSMC)大客戶,台積是否被「挖牆腳」引起市場高度關注。
德國推英特爾擴大投資晶圓廠
英特爾去(2022)年3月已經從德國那邊獲得68億歐元(新台幣2292.28億元)的補貼,並且利用這筆巨資在德國東部城市馬格德堡(Magdeburg)建設大型晶片製造工廠。英特爾當時表示,該晶圓廠將採用先進製程,意即7奈米以下(台積2奈米即將量產)。
近日,英特爾傳出要求德國加碼補助。知情人士向《金融時報》透露,英特爾以建物材料漲價的原因,要求德國政府擴大補助100億歐元(新台幣3371億元),而德國官員表示,可以允許擴大補助,但前提是英特爾也要再擴大投資。
薩克森(Saxony)經濟部長斯文舒爾策(Sven Schulze)直言,英特爾投資增加,那當然補助的金額也會提高。另一名官員也強調,德國和英特爾雙方正在努力協調當中。
如果計畫成真,德國政府的晶片工廠計劃將朝向擴大至170億歐元的目標前進,這是德國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外國直接投資(FDI)。
事實上,英特爾是IDM公司,意即設計、製造和銷售的一條龍半導體業者,不同於台灣台積電(TSMC)專注於代工製造。隨著近年半導體製造進入到先進製程後,英特爾逐漸無法負荷廠房、設備的巨額投資,致使在製造技術上落後台積電,而這樣落後的情況也發生在三星(Samsung)。
雖然英特爾和台積電的差距逐年擴大,但是它並未放棄向台積爭霸。英特爾基辛格(Gelsinger)積極推動IDM 2.0計畫,打算將「晶圓代工事業獨立」出去,再積極爭取各國的晶片補助降低建廠房的巨額投資。
英特爾策略靈活,拿補助、搶客戶再向中國示好
近日,英特爾代工業務部門再度出招,12日宣布與全球矽智財(IP)龍頭安謀(ARM)合作,讓採用安謀技術的手機晶片和其他產品,而外界普遍認為,英特爾針對台積電明顯,也是重振公司在晶片產業霸主地位的最新策略。
此外,英特爾也在美國利用各種團體遊說白宮,以「地緣政治」、「美國優先」的角度要求更多補助,而這套說法,在美中對抗的局面下具有說服力。
自從美國川普(Donald Trump)上台後,美中關係產生巨變,先由貿易戰開始制衡中國,到了拜登(Joe Biden)政府再發起科技戰,限制高階晶片、半導體機台及零件等輸入中國,打擊其下一世代的重要產業,包含人工智慧、現代軍武等。
過去十多年來,半導體是以全球分工為主要的生產模式,形成歐美設計、亞太製造的生產結構,卻因為疫情爆發,全球供應鏈中斷,那時白宮才意識到集中於亞太製造所帶來的危機。
有鑑於此,拜登亟欲推動《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CHIPS Act)以獎勵補助的方式,再透過上游的設計大廠,如高通(Qualcomm)、終端品牌業者蘋果(Apple)等科技巨頭的影響力,推動全球半導體業者重返於美國當地製造。
業內人士稱,在這變局中,對美國而言,最關鍵的公司確實就是身為美企的英特爾。英特爾一方面在歐美獲得各地政府挹注,二來也積極向中國示好,例如4月11日季辛格和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會面,並且證實在今年晚些時候推出適合「不同市場」需求的資料中心晶片設計。
由此看來,英特爾的策略,相較於台積顯得更為靈活,已經陸續在美國、歐洲及中國等地,取得大筆資金挹注;雖目前在製造技術層面,台積仍遠遠領先於英特爾,但隨著「去全球化」的趨勢下,各國的態度也由「全球分工轉為區域製造」,未來台積是否能持續保持優勢值得關注。
延伸閱讀
- 英特爾推IDM 2.0考慮分拆晶圓代工部門,業內人士不看好:「很難和台積電、三星競爭」
- 英特爾左手拿美國《晶片法案》補助,右手向Brookfield融資300億美元,劍指台積電霸主地位
- (更新)英特爾CEO稱「台灣不是一個穩定的地方」,呼籲白宮勿投資台積電,劉德音:不值得回應
- 英特爾宣布為高通、亞馬遜代工高階晶片,為何敢發下豪語「4年內追上台積電」?
- 要拿美國補助先交出機密?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罕見表態:有些條件沒辦法接受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