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1998年對傳真通訊提出的問題,與他去世當下熱議的人工智慧有著奇妙互文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98年,大江健三郎關注的是日本人在用電郵以英語溝通時,能否建立自己的語言風格,而他也一直寫自己的小説,以書的形式留存。時至今日,我們當下焦慮的問題,也許反能從舊時代的舊小説找到答案。
文:匡翹
大江健三郎去世了,終年88歲,但關注這件事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小説家這種人,彷彿已經是上一個世代的存在了。他們一個個的死去,在死去的一刻我們被告知,然後繼續我們的現代生活。
ChatGPT來了,看,它甚至還能創作呢。即使當中ChatGPT寫出的小説質素不高,但也足夠文學界對作家未來是否會被取代,有了不少的討論。那與我們過去對人工智慧的想像截然不同,因為我們曾經想像,在人工智慧成為主流,被取代的應該是低智能需求的工作,然而精緻的人工智慧繪圖不斷出現,而且愈來愈好,甚至還有不少用人工智慧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出版,那麼人工智慧是否藝術家們的末日?
如果是用人工智慧寫的文章,大概不會如此離題,但讓我們回到大江健三郎,也回到1998年,在一年後的1999年,Darcy DiNucci才提出Web 2.0這概念,當時網路尚未普及,而大江健三郎當時使用的最先進科技是傳真機。但他當年提出的問題,與他死去當下熱議的人工智慧,卻有著奇妙的互文性。這巧合也許可以讓我們用另一個方法,去記住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者。
小説家如何被傳真拯救
1998年,日本《朝日新聞》成立120週年,當年的大江健三郎參與了《朝日新聞》舉辦的研討會,該研討會的主題是「多媒體世代的新聞業」(Journalism in the Age of Multimedia)。大江健三郎發表的文章主題是〈網路與我〉,他説到自己在1994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時,他只有一部傳統電話,由於愈來愈多人希望聯絡他,他決定為自己添購一部傳真機。
他覺得簡直是激動人心。過去只能用書信去聯絡的海外作家,突然可以用極快的速度以文字溝通。他提到自己與一名俄國作家激烈談到日本與俄國的文化,而且愈來愈激烈,幾乎有點不愉快,但最終兩人日後仍有合作。
又或者在大江健三郎的大舅伊丹十三自殺去世後,他在紐約收到後殖民理論學者薩伊德(Edward W. Said)的傳真,對大江健三郎來説,那傳真幾乎拯救了他。伊丹十三是大江健三郎的大舅,也是他最喜歡與之討論知識和藝術問題的人,大江健三郎也認為自己與伊丹十三有著完美的相互理解。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天晚上我得到拯救的感覺。 我感覺就像一個溺水的人在尋找救生帶。」大江健三郎在文章中如此陳述在伊丹十三死後,他收到薩伊德傳真後的感覺。
其實在那個時間,傳真機的時代幾乎已經過去,但他還是提出,希望辦一場圓桌會議,讓國際的作家可以用傳真參與。那聽起來幾乎是可笑的。
不過,大江健三郎也理解他的「不合時宜」。他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傳真機年代,幾乎沒有人把傳真機的通訊出版成書?他當時在日本做過調查,結果只找到Gershom Scholem與Walter Benjamin的傳真對話出版書籍。
如果傳真都已經是這樣,在網路的世代,電郵之類的文字,應該更難出版吧。大江健三郎這樣説。而當時的網路,當然還是前影片時代,更勿論人工智慧的內容自動生成了。
有趣的是,當大江健三郎提到傳真通訊出版的想像時,他關注的是文字的風格。
所謂的風格,他再強調,那是文學意義上的,而他是以一名小説家的身份,去思考這個問題。他的論述非常迂迴,突然,他又提到,日語在國際領域上,作為一種小眾語言,雖然有可能連結世上使用這種語言的人群,但整體上,日語使用者要與世界接軌,大多都是使用英語溝通。 「這種日語使用者的英語,到底有什麼風格呢?」大江健三郎發問,這又到底怎樣影響到文學作家的風格?他提起了俄國形式主義,及其中的一個概念:陌生化(Ostranenie)。陌生化的重點之一,是放慢意義的轉換,並延長轉換的過程。大江健三郎在自己的小説中,有意識地延長意義轉換的過程,而這在網路時代,大概是不合時宜的。
然而,他又再添加論述上的轉折。他提到法國曆史學者Yves-Marie Bercé在著作《Le Chaudron et la Lancette》中提到天花疫苗的故事。時為1798年,英國醫生Edward Jenner發現天花的治療方法,然後消息傳遞歐洲。
當時的歐洲大陸處於戰爭狀況,海洋被海盜控制,道路被軍隊切斷,但不消幾年,不單大學教授知道天花的治療方法,連在執業的醫生們,也有能力和知識在製造天花的疫苗。而當時的日本,處於鎖國狀況,結果在1858年,才有診所開始診療天花,比歐洲晚了60年。
但這又與風格有何關係?
大江健三郎認為,很大程度上,內容是進行表達的中介,於是風格是明顯的。他從多角度去定義風格:誰才是有關的人?他們正在做什麼?他們嘗試告訴我們什麼?這些全部都是風格。在網路時代,雖然網路可以作為反抗的渠道,但許多時候,人們的話語其實受主流的語言及風格所影響。那就如歐威爾在《1984》中提到的新語一樣。語言風格,是影響思考的工具,有時,它甚至就是思考,或不思考的呈現。
深受魯迅的影響
大江健三郎作為一位文學家,作品風格獨特,其作品探討了人性、歷史和現實等議題,並反映了日本社會的變遷和轉型。他的作品被譽為是日本現代文學的代表之一,並獲得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