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小笠原欣幸:繼承蔣介石「親美反共」路線的人,就是蔡英文

小笠原欣幸:繼承蔣介石「親美反共」路線的人,就是蔡英文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希望「疑美論」進一步擴大,使國民黨能處於有利地位,而美國則將努力防止這種情況發生。臺灣的民意將持續成為美中激烈角力的舞臺,蔡英文總統的訪美和馬英九前總統的訪中都導因於此。若說「疑美論」的走向將決定這次選舉的結果也不為過。

文:小笠原欣幸

1996年,台灣採行直接民選,踏入民主化的里程碑,從那時開始至今已舉行過7次總統選舉。當選者分別為國民黨的李登輝、民進黨的陳水扁(兩度)、國民黨的馬英九(兩度)和民進黨的蔡英文(兩度),由兩大政黨反覆輪替執政。第8次選舉將於明(2024)年1月13日(星期六)舉行。

台灣的選民對選舉非常關注,過去7次投票率平均為75.8%。參加選舉造勢或談論選舉話題的人數比例遠高於日本,台灣選舉的盛況在海外也廣為人知。

維持現狀派為稍微染上「台灣」色彩的中間派

候選人的立場、政策、魅力等是與其他民主國家共通的爭點,但台灣特有的議題亦不容忽視。這些議題包括台灣的方向、歷史觀、與中國的距離感等,可以大致歸結為「台灣的定位」。

在台灣民主化之後,統獨之爭、族群間的對立等,曾在威權體制時期被壓制的衝突開始浮現,台灣因此經歷了一段方向不明的時期。然而,在民主化的中華民國體制之下,維持現狀、族群融合和包容少數群體的多元文化主義逐漸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

期待與中國大陸統一(中國民族主義)的統派,在蔣介石和蔣經國時代曾是官方的意識形態並構建了強大的勢力,但其認同正逐漸減少。主張揚棄中華民國並建立台灣共和國的獨派(台灣民族主義)認同逐漸擴大,但與過半數仍有距離。最受多數人認同的是維持現狀派。我們必須認知到台灣政治中存在著這三種政治立場。

根據台灣的《聯合報》民意調查,過去10年(2013-2022)的認同度平均為:獨派30.2%、維持現狀派49.8%、統派14.3%。民進黨的核心支持者是獨派,國民黨的核心支持者是統派,但僅憑這些支持都無法單獨過半。為了在選戰中獲勝,就必須爭取維持現狀派的選票。這些維持現狀派雖然可以說是中間派,但並非毫無立場,而是稍微染上「台灣」色彩的中間派。

在中國推動統一的情勢下,那些主張維持現狀的人對台灣有著深厚情感,並對統一感到排斥。換句話說,這些維持現狀派被視為擁有溫和「台灣認同」的群體。過去7次總統選舉中,能爭取到較多這些「台灣認同」選票的候選人才能勝選。

加上美中因素的選舉

在此發揮關鍵作用的是美中因素。將統一台灣作為國家目標的中國,試圖動用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影響台灣總統選舉。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原本在國共內戰中長期敵對,但在2005年,雙方為了對抗民進黨建立了合作關係。國民黨雖然反對共產黨所主張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但皆認同「一個中國」,抱持著需要保持對話空間的立場。中國認為,國民黨勝選對於運作統一更有助益。

另一方面,美國認為維持不受中國支配的台灣現狀符合其國家利益。這個觀點在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是一致的。歷屆美國政府都與國民黨和民進黨維持溝通管道,在台灣選舉中保持中立。然而,自2016年美中對立升溫後,美國對親中路線的國民黨有所顧忌,並希望民進黨獲得勝選。雖然美國政府避免直接表態,但政治人物、記者和專家的觀點在美國媒體上屢獲曝光。

那麼台灣的民意將採取何種立場呢?獨派採取親美、反中立場。統派則持親中立場,與美國保持一定距離。維持現狀派雖然與獨派有所區別,但在樂見美國對台支持和規避與中國統一方面則立場相同。如果問題變成「是否要統一」,台灣民意的壓倒性多數將會是「NO」。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的政治經濟體制是在「親美、反共」路線下所建立。這是由蔣介石創立再到蔣經國領導的國民黨政權,在伴隨著嚴厲壓制的背景下所維持。這種價值觀在台灣社會中已深入人心。面對「美中選邊站」的問題時,台灣的多數派傾向於選擇美國。主張強化與美國合作的民進黨符合這一民意趨勢。

國民黨則轉向國共合作路線,導致其親美立場逐漸減弱。在美中和諧的時代,這種立場或許還可被接受,但在美中對立的時代,可能就行不通了。美中對立的加劇對於民進黨有利,而對國民黨則有不利影響。2016年和2020年國民黨的敗選也可套用這個框架來解釋。繼承蔣介石的「親美、反共」路線的人就是蔡英文。

「疑美論」在台灣輿論中逐漸擴散

然而,從2022年底到2023年初,台灣輿論出現了變化。在台灣,對美國真實意圖抱持懷疑態度的「疑美論」思潮逐漸擴散。「疑美論」是一種認為「美國只是利用台灣作為牽制中國的棋子,台灣要是都照美國的意思去做,最後將被捲入戰爭並被拋棄」的觀點。

這個觀點本身並不新鮮,中國過去在宣傳中也曾經使用。然而,隨著烏克蘭戰爭的長期化,戰爭的慘痛現實以更真實的形式呈現在台灣民眾面前。美國雖然向烏克蘭提供大量武器,卻完全不派遣軍隊,這讓台灣擔憂落入相同處境。此外,日美大聲疾呼台海衝突危機的言論也對台灣造成了影響。藍營的政治人物、名嘴、學者等也積極的主張此類「疑美論」。

根據台灣的民意調查,和「疑美論」相關的認知過去約佔30%,也就是與國民黨的基本盤相當,但在23年初擴大至約40%。超過40%後將具有主導輿論的力量(由於中間派和「不知道」的人占20%-30%)。

自習近平上台至今已過10年,中國對台灣實行了打壓和攏絡並用的政策,然而台灣的民意卻離中國越來越遠。台灣的多數派不喜歡中國的體制,認為台灣自由民主的體制更好,所以不願意接受統一。這種結構在短期內不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