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臥斧《我從前認識的某個人》選摘:那股刺痛,是大家全都不提幼時往事的原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記憶讓他們回到小村裡的童年,有人想起被老師誘姦的不堪過往,有人十多年來仍對同伴懷有愛意,有人回憶起村裡身懷異能的傳奇人物,有人則想到警員口中的小村祕聞,更有人暗自不言,深怕一點往事煙雲,就會掀起欲來的風雨。
文:臥斧
零 我會在你身邊陪你
你整天衰、整週衰、整月衰,甚至整年都衰,
但當大雨開始傾盆而下,我會在你身邊陪你
——The Rembrandts〈I’ll Be There For You〉
01.
「各位,」湯日清用筷子叮叮敲響杯緣,「我有重要的事情宣布。」
「我爺爺說乞丐才用筷子敲碗。」坐在一旁的雷損揚起右眉,挑釁似地斜眼瞪視湯日清。
「拜託,你有沒有在追劇啊?」湯日清翻了個白眼,「西方人在宴會上有事要宣布的時候,不是都會拿叉子敲酒杯嗎?」
「你拿的明明是筷子。」對面的徐霏霏懶洋洋地說,抿了一口紅酒。
「我們又沒用叉子。」湯日清回嘴,「阿損,你家叉子放在哪裡?我去拿一把。」
「因為我們不是西方人。」徐霏霏身旁的柳亦秋道。
「來這麼多次還不知道叉子在哪?」徐霏霏加碼,「學學人家阿穀,每次聚會結束後還留下來幫阿損收拾,哪像你和馬達,吃完就閃人?」
湯日清兩手一攤,沒再爭辯;過了會兒,柳亦秋問:「不是有事要宣布?怎麼不說話?」
「等馬達和阿穀抽完菸回來再說。」
「那你敲什麼敲啊!」徐霏霏拿起桌上的花生扔向湯日清,湯日清沒閃,張嘴接住,徐霏霏眨眨眼,「哇,厲害,再接一顆!」
「喂,那是鼻孔,暴投了啦!」
柳亦秋和雷損都笑了。
這六個人是小學同學,相識超過二十年他們同年出生,現在的年紀全在二十九與三十的交界,這麼算起來,他們幾乎可以說是一輩子的朋友。
小學位於國內偏遠小村,六個人雖然不全在同一班,但從小就常玩在一起。小村青壯人口有極大比例移居外地,起初為了工作,後來變成定居,接著就會組成家庭,或者把留在小村的孩子接到身邊,落地生根在外地開枝散葉;就算一直住在小村,有些父母也會覺得小村的學校資源有限,一待孩子國小畢業、長大了點,就會設法遷移學籍,讓孩子到外地去讀中學。
大多數人不會費事和小學同學保持聯絡,小學畢業後就各自進入不同國中,在不同朋友不同環境裡度過自己的青春期,被時間推著身不由己地長大變老,小時候的情誼褪成幾乎沒有顏色的回憶。他們六人本來也不例外,奇妙的是,將近二十年之後,他們在這城陸續偶遇,發現彼此居然都在離鄉遙遠、國內最繁榮的這城生活,才一個拉著一個地重新串起聯繫,每個月都會找空聚會。
他們當年就讀的小學,幾年前已經廢校,他們都知道,但都沒有因此覺得該回去看看;小村附近工業區長年排放有毒廢氣的傳聞,前些日子已被證實,他們方才聽湯日清提起,但都沒有因此拿出手機搜尋相關報導。
聚會地點一向在雷損住處。這裡是個嶄新的大樓單位,剛蓋好沒幾年,大樓裡空屋很多,鄰居很少,還有個小陽臺可以讓馬達翰與白文禾抽菸,聚會時只要關上門就可以放肆吵鬧,不用擔心干擾別人,相當方便。
而且,雷損收藏不少CD,播流行歌大家就算沒麥克風仍可以大合唱,不想吵鬧時也總有好音樂可以聽。
這天是二月十六日,週二,今年春節年假的最後一天,大家先前就約好要喝春酒;雖然大家是小學同學,但聚會時向來很有默契,不會有人主動提及小時候的事。
最常炒熱氣氛的總是馬達翰與湯日清,因為工作的緣故,他們遇上的奇人怪事比其他人都多,只要其中一個開口,另一個就會盡責地接話,接連爆出笑料,柳亦秋常說他們應該搭檔去當搞笑團體。雷損會故意挑他們話裡的毛病,刺幾句逼出更多笑點,白文禾相對安靜,不常說職場趣事,但會請教徐霏霏一些投資股票的心得;柳亦秋時常覺得,自己這群同學的聚會就像一部美國喜劇影集裡六個住在一起的主角,歡樂愉快,只是男女比例不同,而且沒法子每個人都剛好對應到一個角色。
畢竟那是影集,不是真實人生;柳亦秋想:前幾個月聽說那六個演員要重聚,演出一集特別節目,過了這麼多年,他們看起來一定和從前不一樣了吧?
但柳亦秋也清楚,每回想到那部影集,自己就會下意識地快快挪開念頭,想些別的,避免感受到一股微微的刺痛。
那股刺痛,是大家全都不提幼時往事的原因。
02.
白文禾吐出一團煙,咳了一下,覺得頭又開始隱隱作痛。馬達翰的菸對他來說太濃了點。
聚會時白文禾不常抽菸。每次聚會,他都非常珍惜,一點也不想浪費時間站在陽臺吹風,況且菸癮本來就不大。白文禾記得身上沒菸了,也記得回家路上要順道去便利商店買,所以要不是馬達翰剛才嚷著一個人抽菸太無聊,他也不會站在這裡咳嗽。
「阿穀,」馬達翰長長緩緩地吁出最後一道煙箭,把菸屁股按進小菸灰缸。雷損不抽菸,這個小菸灰缸是馬達翰帶來擺在陽臺邊上的,馬達翰從沒理會過菸灰缸裡塞了多少菸屁股,反正每次聚會過後雷損都會清理;沿著陽臺牆腳排了幾盆雷損種的植物,馬達翰每一株都不認得名字,「你想追霏霏,對吧?」
「追?」白文禾也捻熄了菸,揉了揉額角聚會時他也很少頭痛。他總以為看見徐霏霏,自己就不會頭痛。「沒有,我這叫暗戀。」
「暗個屁,」馬達翰笑了笑,「瞎子都看得出來啦。老朋友了,勸你一句,你的個性和霏霏不會長久。」
白文禾搖搖頭,「試過才知道。」
「那就去試啊!」馬達翰隨手一拍白文禾的背,白文禾又咳了一聲,「要是你真的連追都沒追,還講什麼『試過才知道』?」
「我可不像你這麼迷人。」
「這沒辦法,我天生人見人愛;」馬達翰聳聳肩,「不過你天生腦子好,這我就比不上。真要追你一定想得出好招,到時我挺你。」
馬達翰和白文禾回到客廳,看見柳亦秋把鼻子湊近徐霏霏頸項,馬達翰睜圓眼睛,「咦,我們不在的時候出現激情場面?清湯,你怎麼沒出來叫我?」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