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期間曾經決絕想「潤」的中國人們,解封後為何還是猶豫了?

封城期間曾經決絕想「潤」的中國人們,解封後為何還是猶豫了?
圖為中國上海2022年5月期間,因Omicron病毒株再次進入全市封鎖的狀態。|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小春曾親見白紙運動期間,成都市望平街等地出現大批示威者,微信群中也不斷有人在討論上街,她感到欣慰,高壓政策並不會去到極致:「原來內地的發聲是有意義的,壓迫到一個程度一定會有人反抗。」小春還設想,若至今都沒有解封,一定已離開中國了。

文:艾瑞斯

2022年12月7日,中國國務院公佈防疫措施「新十條」,包括不再對跨地區人員要求核酸陰性證明和健康碼,鼓勵無症狀和輕度感染者居家隔離等。今年一月,中國對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實施「乙類乙管」,意味著在短短時間內,中國便徹底告別長期引起民間不滿的動態清零政策。

隨後,巨大的國家機器拖著十幾億人民走向「復常」,但疫情的陰霾並沒有在人們心中散去——封控期間物資緊缺,導致不少人至今仍有囤物焦慮,對不確定性感到恐慌;亦有人消費及投資都變得審慎,寧願將錢握在自己手裡。

嚴苛的防疫政策縱然成為過去,而在「後疫情時代」,有人因此轉變政治立場、開始翻牆看外面的世界,希望拿到境外身份,方便隨時離開;有人恐於中國訊息不透明、疫後經濟蕭條,生活舒適度一落千丈。説到疫後熱門話題「潤」,中國人心嚮往之,他們縱然知道這個國家制度僵化、「寸草不生」,但卻還是對離開有種種顧慮,曾經的「決絕」變成了猶疑。

自由職業者:「如果能拿個境外身份,在成都生活多好呀!」

長居成都的自由職業者小春(化名)從事教育輔導,曾在2020年1月到香港遊玩。彼時港媒已大幅報導來自湖北武漢的不明原因人傳人新型冠狀病毒,香港市民開始戴口罩預防病毒,她感到奇怪,問及在香港工作的朋友:「這些人為什麼要戴口罩呢?」面對港媒的報導,她半信半疑,但最終認為傾向於看中國官媒。彼時小春也不理解,為何在香港僅讀研一年的朋友會支持「暴亂」,她認為國家領導人管理偌大國家不易,卻還要遭受質疑與挑戰,實在可憐。從未接觸過牆外訊息的小春聽著朋友分享在香港的點滴,她似懂非懂地認真傾聽,卻還是強調「我是黨員,我的立場必須明確」。

小春從香港回成都後沒多久,COVID-19便全面瘋狂擴散至全球,荒誕的「疫情」管控,便在中國大地上持續三年。

去(2022)年八月底,四川成都出現多宗確診病例。8月29日傍晚,網民「熱帶雨林」在微信群發佈關於成都即將「封控」的消息,市民在恐慌下掀起一波搶購潮,將不少商店搶購一空。然而,該網民卻因尋釁滋事被行政拘留15日、並處以1000元人民幣罰款。

小春在家中打開微信,微信群不斷湧現出關於「封控」和搶購物資的訊息。疫情期間,她透過各種管道加入許多同城群、社區住戶群等微信群,在裡面和其他市民互通有無、交換資源。儘管官方在闢謠,但小春卻更相信民間的訊息,有了上海封城期間部分居民物資匱乏的前車之鑑,她產生嚴重的訊息焦慮。「我以前不喜歡囤貨,但封控期間就希望冰箱必須是滿的,家裡可樂至少買四箱。」

9月1日起,成都當局要求全體居民原則居家,即變相「封城」。在小春看來,「謠言」的可信度遠遠高過政府的官方消息:「官方闢謠、民間證實,我覺得很沒安全感。」

小春眼見官方與民間訊息發佈迥異,而「官方」闢謠卻被現實一次次證明為「謠言」,便開始向朋友學習翻牆方法,想看到外面世界更流通的訊息。「那段時間成都管的很嚴,我們每天都被關在家裡,想知道到底什麼時候解封,但是政府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在小春的認知裡,整個大陸的宣傳機器都在給習近平賦魅,但在牆外的世界,高大的符號消失了,「神破了,他(習近平)仍是個人。」

鑑於中國私有市場現時充斥著不確定、不穩定,不少大學畢業生寧願考公務員「上岸」也不想追求更高學歷,故小春經營的考研輔導收生數量呈斷崖式下跌,收入前景堪憂。另外,中國嚴苛的防疫政策亦造成許多荒誕的事情,譬如烏魯木齊大火事件、確診者家中寵物被「消殺」……種種事件疊加在一起,小春心中泛起一個念頭:想辦法拿到境外身份。「我們不確定(當局)堅持清零政策還要持續多久,擔心清零政策打亂我的人生計劃,想留一個plan B。」

小春生性自由灑脱、熱愛旅遊,疫情期間,她感到自己難以在長期封控的環境下生活。去年七月,成都市民間蔓延著關於封控的風聲。7月18日,當局正式發佈通告,包括非必要不離蓉(成都簡稱「蓉」)、關閉各類文體活動場所及機構等。為了逃離,小春與丈夫前往雲南旅遊,期間雲南省出現陽性病例,眼見有封控的風險,他們便迅速去往貴州,前後一共躲藏了十多天。

最壓抑的時候,小春和丈夫在網上瀏覽各色適合移民的國家,將焦慮釋放到遠方的期待。他們曾計劃去厄瓜多,那裡簽證政策寬鬆,是世界上為數不多對中國護照免簽的國家,但距離太遠、文化不相通。在考慮權衡之下,小春較鐘意日本,並想去泰國一邊做生意一邊學習英語,若決意移居去英語國家會更有底氣。

雖然目的地國家琳琅滿目,但移民終歸不是超市購物,選擇國家時,小春有諸多考量。首先是文化差異,「如果英語不好,赤裸裸地去國外,可能還是認識一堆華人,只是換了個環境,也怕不被當地人包容」。生活在「天府之國」成都多年,小春常去住家附近的一間小館子吃飯,那裡價格相宜、味道獨特,構成小春安逸生活的一部分。每當在成都發掘類似的餐廳,她便感到很滿足:「如果能拿個境外身份,在成都生活多好呀!」被疫情「錘打」過的小春預計,未來若管治政策再次走到極端,不排除會向外尋求出路。但看到移民存在諸多困難,難以一走了之。「我會考慮我怎麼(在國外)融入、生根?而且我已經有了家庭,也要顧及父母」。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