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報告:中國野心擴至南極,對極區事務的話語權與日俱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只印太地區,中國的戰略野心已經擴張到極地。美國智庫指出,中國在南極的科學考察站將具備攔截他國衛星通訊的能力,這一點又將如何牽動全球地緣政治局勢?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綜合報導)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週二(4月18日)發佈報告,以「冰凍的疆界」(Frozen Frontiers)為題,探討中國透過極地的探勘與考察,「提升中國對極區事務的話語權」,也有利於促進中國「更廣泛的戰略與軍事利益」。
報告指出,中國拓展影響力的範疇不僅已擴張到南極與北極,近期更重啟了在南極第5個研究站的施工。從今(2023)年1月的衛星圖像更可以看到,該工程出現了「重大進展」,已建造出新的支持設施、臨時建物、直升機坪,研究基地的主要大樓也已打好地基。
The latest issue in the CSIS Hidden Reach series examines how China can leverage its growing footprint in the Arctic and Antarctica to advance its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nterests in the world’s most remote frontiers.
— CSIS (@CSIS) April 18, 2023
Learn more:https://t.co/wr1pOIvlYu pic.twitter.com/Js67iHk0sd
南極新站點可攔截他國通訊
據《路透社》報導,中國在南極的第5個科學考察站自2018年便開始建設,但一直到最近都沒有太多工程進展。這個新的站點位於羅斯海(Ross Sea)附近的難言島(Inexpressible Island),估計2024年可以完工;整座站點佔地5000平方公尺,將配有一個衛星地面站,能幫助中國「填補缺口」,進一步在南極大陸上擴張。
根據CSIS的報告,中國持續建造極地觀測衛星,而新站點不僅能提供追蹤與通訊能力,其設備還可以「同時用來攔截其他國家的衛星通訊」。
新站點的衛星地面站不僅有利於中國科研,也可能增強解放軍的監控能力。它所處的位置,讓中國可以蒐集澳洲、紐西蘭上空的信號情報,以及澳洲阿納姆航天中心(Arnhem Space Centre)火箭發射的遙測數據。此外,新站點還會設置碼頭,供中國的破冰船「雪龍號」停泊。
中國拓展極區影響力
CSIS向《路透社》表示,美國在南極的研究規模仍然比中國大,而且擁有南極最大的研究中心「麥克默多站」(McMurdo);不過,中國的發展步調更快。中國的新站點距麥克默多站約320公里。
根據1959年的《南極條約》(Antarctic Treaty),同意在南極大陸上的活動只能有科學研究這類的「和平目的」,不得進行軍事行為。中國也是該條約的簽署國之一。
《德新社》指出,中國雖然未在南極附近主張任何領土的主權,卻一直在拓展探勘範圍。南極大陸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展現出對南極的經濟與軍事野心,也引發西方疑慮。
《路透社》則引述美國國防部去(2022)年的報告,稱中國在南極建立新站的目的,可能是希望未來在南極能爭取到自然資源和海上通道的權利,並強化解放軍的實力。針對極地考察站將用於間諜行為的指控,中國予以否認。
不只在南極,CSIS的報告也提到中國在北極的擴張。
隨著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北極冰層持續融化,對全球構成嚴峻挑戰;不過,對中國政府來說,北京融冰能創造出海上新航道,也將在貿易、資源探勘方面帶來新的機會。儘管如此,中國在北極拓展也面臨來自美國的阻礙;在選項不多的情況下,中國選擇俄羅斯為戰略夥伴,與西方競逐在北極的地緣政治地位。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延伸閱讀
- 冰與油之歌:北極航線、漁業與能源爭奪戰
- 加拿大軍方發現中國在北極進行監視活動,加外長:中國是個越來越具破壞性的力量
- 如何低成本恢復南、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科學家計畫於平流層釋放「二氧化硫」
- 澳洲中止在南極興建2.7公里飛機跑道計畫,遭批評是應對中國擴張影響力的失策之舉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朱家儀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