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機車是淨零轉型的「Fast Pass」,政府應補貼電車使用成本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5年臺灣因為使用燃油運具,外部成本超過3750億台幣,意即每位民眾每年平均需費1.6萬元補貼燃油運具使用,但這些環境外部成本都沒有被反應在燃油機車的購車與使用費用上。相較於此,電動機車產業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如鄭文燦副院長所說——將有望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與《天下雜誌》於4月11日共同舉辦「未來城市 淨零轉動」台灣城市淨零治理論壇。本次論壇特別邀請行政院鄭文燦副院長出席致詞,副院長也首度拋出政府考慮補貼電動機車的電池資費,提升民眾使用電動機車的意願,加速電動機車產業成長。
這段話,在會後引起產業界的正面回響,以下我們探討為何降低電動機車使用成本是重要的作法。
油車的真實外部成本未被反映,補貼電車使用成本才合理
鄭文燦副院長直言,台灣作為機車王國,全台有高達1400萬輛燃油機車,密度在世界名列前茅,若想降低交通運輸的碳排放,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則必然得考量機車所扮演的角色。台灣正處於「油電銜接」的轉折點,雖然目前已經有多家機車廠商投入機車電動化,整體電動機車的存量仍然不足。
再進一步思考,現階段電動機車的數量偏少,然而在車廠的努力之下,自2021年起,依照經濟部的官方統計數據,電動機車平均出廠車價已低於燃油機車,但部分民眾仍認為電動機車使用成本高於燃油機車。
事實上,這是忽略了使用燃油機車所導致的外部成本。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燃油運具的使用成本不只是消費者購車及油價的成本,真實外部成本,還必須考量能源消費對人和環境造成的損害,例如全球暖化、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等。
以2015年來估算,台灣因為使用燃油運具,每一年的外部成本超過125億美元(約3750億台幣),意即每位民眾每年平均需花費額外的1.6萬元來補貼燃油運具的使用。原因就出在油車與電車在碳排、空污等環境外部成本截然不同,但這些成本目前都沒有被反應在燃油機車的購車與使用費用上。
若在短時間內透過調漲油價的方式來反映上述的外部成本,不僅造成民眾更大的生活負擔,也可能引起更多政策反彈。因此,鄭文燦副院長提出要補貼民眾電池使用資費的方案,正好可以降低民眾日常使用電動機車的成本,透過較正面鼓勵的方式,逐步改變民眾生活的習慣。
電動機車將成下一個兆元產業,中央與地方應善用電動機車角色促進智慧化發展
本次論壇中,另一個值得重視的議題是:電動機車產業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國發會預估電動機車可帶動民間投資約375億元,創造約9000億元產值,這一點在鄭文燦副院長致詞時被重申,認為電動機車有望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
電動機車帶來的可能性,不僅是在上下游產業鏈間創造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其「智慧化」的特質,當電動機車結合物聯網、5G、雲端運算、大數據等智慧應用技術,將更有效的協助交通規劃,尤其對本次論壇的主軸「城市」而言,透過前述技術與運具的串連,掌握城市人民日常移動的軌跡與情形,也能讓決策者更容易了解城市的交通狀況,進而作出更精準的決策。
加速淨零行動的支持者——電動機車是智慧城市的「Fast Pass」
有鑑於電動運具無碳化與智慧化的特性,參與本次論壇的地方縣市首長也分別提出在城市治理中使用電動運具的方式。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表示,電動機車只有七期燃油機車40%的排碳量,對減碳工作有重大幫助;桃園市今年針對電動機車推出多項補助專案,例如「桃汰郎」專案補助汰換十年以上老車,「青年輕E購」專案加碼補助青年購車民眾,「婦幼E騎go」專案加碼補助有幼童的家庭。
新竹市長高虹安也提到,竹市府已陸續擴大老舊機車汰換電動機車補助,以及營造便捷的充換電友善環境,也可以發現就地方政府而言,推動電動機車來加速交通減碳是一項重要的做法。
縣市首長的立論與Gogoro台灣總經理姜家煒在座談時所分享的,電動機車是淨零轉型的「Fast Pass」(快速通關工具)相契合。

姜家煒提到,Gogoro致力與各界合作,在城市的合作上,以雲林縣政府為例,為了改善雲林空氣品質、推廣綠色運具,建立低碳智慧城市,因此導入GoShare供民眾做為副大眾運輸系統,不僅可提供在地交通服務,亦可協助推動在地文化觀光產業活化升級,在滿足多元移動場景的同時,更有效減輕環境負擔。
姜家煒也特別提到,Gogoro今年三月推出「社區店」,業主可以同時維修燃油機車與電動機車,就是希望能讓傳統機車行順利達成「油電銜接」,與傳統車行一起轉型,也呼應政府將公正轉型列為「2050淨零排放十二項關鍵戰略」之一,與政府共創雙贏,打造「共好」的電動運具生態系。
結語
正如行政院能減辦副執行長林子倫在座談時提到,在交通減碳的工作上,有別於世界各國談運具電動化,多以汽車作為主要角色,台灣特殊的用路文化將凸顯出電動機車所扮演的角色,對全世界而言將是示範性作法。
SMAT理事長邱俊榮也強調,台灣的運具裡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機車,國發會也在淨零路徑中設定了電動機車發展的目標,因此SMAT不斷倡議政府應訂定加速推動電動機車發展的政策目標,期盼中央與地方政府,設定更積極的電動機車發展目標。
本次的論壇與會貴賓從使用者日常生活中機車使用的習慣,到城市的治理,再到整個國家社會的轉型,從各個不同的層面都討論了電動機車的作用,也可以看出電動機車是能與人民的生活切合,卻又同時帶動國家產業的重要角色,也希望政府能盡快落實相關政策,加速淨零的腳步。
延伸閱讀
- 電動機車購買意向民調:提供新購補助仍是最直接有效的政策方針、九成民眾支持企業「運具電動化」
- 全世界爭相投入電動機車發展,政府可以為台灣的產業鏈做些什麼?
- 「油車、電車開八年碳足跡相同」已被證實是不實訊息,誰在刻意誤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