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莎士比亞遇到戲曲:台師大陳芳帶你看懂當代「莎戲曲」的異化與創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一般人刻板印象中,京劇、崑劇、豫劇、越劇等戲曲形式,似乎陳舊不變,但你有想像過,當傳統東方戲曲的內斂碰到西方莎劇的外放時,會雜揉出什麼樣子的劇場?講究戲劇性以及敘事的莎劇,又該怎麼跟講求角色情感抒發的戲曲結合?
作者:人文.島嶼 ( 採訪撰稿:沈眠|編輯:張傑凱)
英國16世紀劇作家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戲劇名聞遐邇,其中《哈姆雷特》(Hamlet)的“To be, or not to be” 經典對白更是膾炙人口。
不過在時隔450多年後的現在,有更多複雜的人文變遷,詮釋莎士比亞是否也會有更多元的變化?何況相距遙遠的中國戲曲,如果搬演莎劇,會有什麼樣的化學效應呢?
在一般人刻板印象中,京劇、崑劇、豫劇、越劇等戲曲形式,似乎陳舊不變。然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陳芳告訴我們,當東方傳統結合西方莎劇時,能創造獨特的東方跨文化戲曲。

具有中國抒情傳統印記的「莎戲曲」
「戲曲絕不是陳舊無聊的東西,而是持續在更新成長的表演藝術。」我們才剛坐定,陳芳認真說道:「從莎士比亞戲劇改編而成,由真人扮演的中國傳統戲曲,就是『莎戲曲』。」
陳芳認為,莎戲曲並非單純的語言翻譯、情節與背景在地化而已:「它含有更多的創造力。不但莎劇原作抒情段落,會轉換為四種表現方式:一是改寫成曲唱,二是僅以身段表演來詮釋,三是建構一個獨立的抒情場次,四是以念白鋪陳。即使是敘事段落,也會無中生有改寫成抒情。」
例如《李爾王》(King Lear)原著「暴風雨」一景,兼具象徵外界(物質)與李爾內心(精神)的風雨和混亂。此時,他的心智已陷入半瘋狂狀態,在狂風暴雨的荒野中發出歇斯底里的吶喊。
而莎戲曲《天問》第五場〈風暴〉,即將原著長達32行的無韻詩臺詞,改成二段抒情曲唱:
「率剌剌冷冽刺骨暴風狂,嘩啦啦大雨傾盆淹汪洋。……渾不知世態炎涼道德喪,欠隄防諂媚小人正當行。可嘆我神智昏亂心血淌,無奈何白髮蒼蒼痛斷腸。」
「怒火起地裂天崩轟隆響,劈開這萬惡淵藪振乾綱。驀然裡懲凶誅惡起風暴,管教他偽善邪佞無處藏。且莫要揚威耀武朕頭上,欺善怕惡、不是好兒郎!」
這兩段便是強化「王者之怒」的悲憤情感,以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莎劇講究戲劇性,以敘事為主體,因此我們會看到莎劇各種情節、事件、人物戲劇動作的鋪陳;中國戲曲則更專注於角色情感的抒發,情節推移往往只是為了讓觀眾深入角色的情感狀態,真正的高潮常會聚焦於一長串由曲詞綿密勾勒而來的抒情場面。
抒情曲唱是戲曲的主體,是戲曲的精華,更是戲曲的靈魂。
陳芳說:「缺少抒情曲唱的戲曲,就像歌劇沒有詠嘆調。這是中國源於詩歌的抒情傳統,就是劇作者和演員面對外界的種種感知,經過深刻內化,包含感性、結構、境界三種層次,再表達出來充滿濃縮時間意念的情感。這也是中國戲曲改編莎劇後,很重要的一個特色。」
是故莎戲曲藉由音樂、曲詞和身段,營造人物的內心世界,必然要比話劇花費更多時間。

戲曲是畫圓圈的藝術
人們的肢體動作往往會透露出某一種文化的樣貌;不同文化的人,對身體的理解也會不同。例如中國的拱手抱拳,與西方的握手、親吻,同樣是問候,隱含的社會邏輯、心理成因、文化元素等則大相逕庭。陳芳提到,「身體的表演」對於莎戲曲來說,既有承襲傳統的一面,也有創新的格局。
「中國素來以太極和陰陽五行解釋宇宙觀,呈現循環往復的曲線運行。所以蘊含中華文化的戲曲表演、身體動作,自然奠基於周而復始的『圓』。」戲曲的舞蹈動作無一不是圓的。既要注重肢體的左右平衡,氣息的吐納流暢,又要表現陰陽對比的精神。以氣與韻的連貫,建構「圓」的境界。
民初與梅蘭芳齊名,並稱為「北梅南歐」的戲曲大師歐陽予倩(1889-1962),曾指出京劇是「畫圓圈的藝術」。

陳芳說:「戲曲演員透過基本功的嚴格鍛鍊,才能在表演時展現唱、念、做、打的獨特丰采與魅力。同時,基本功會內化為身體慣性,亦即身體制約。我稱之為『古典性身體』。這也是戲曲口傳心授、一脈相傳所塑造的身體。」
複合身體的表演技藝
不過,當代劇場有更豐富的道具布景、服裝、燈光等變化,戲曲演員除了揣摩道德倫理觀念相異、心理活動曲折的人物之外,他們的肢體動作或語言,也會因為外在因素改變而展現異化的表演技巧,使古典性身體衍生為「複合身體」。
例如王海玲在《約/束》(改編自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創發夏洛耍弄算盤的一段表演,實源自《白蛇傳.盜仙草》的耍雙鞭。從原本武旦耍鞭,加上耍單刀之刀花的功力,重練上有流動滾珠的長方形算盤。
「劇團前後手工製作約10副,最後才確定算盤長63公分,寬13.5公分,珠子上2下5,總重量約700公克,木框的厚度約1公分,且是白松木。而『轉』算盤的表演,也必須先找對支力點。再配合現代劇場的燈光,研發出黑珠金框不刺眼的道具。」
「然後在重達20公斤以上、真材實料的戲服包裹中,戴著多顆大戒指、粗手鐲,算好指甲長度,避開帽側大花巾和大袖子的干擾,去『輪轉』算盤。排練期間,她的手指常見青腫。換了別人是耍不起來的。豫劇皇后王海玲就是獨一無二的臺灣國寶!」陳芳敬佩地說。

又如莎劇《暴風雨》(The Tempest),講述一位有魔法的公爵被流放到荒島,結識島上精靈,並召喚暴風雨與仇人對抗。最後因親情的羈絆,決定學習寬恕。
吳興國在莎戲曲《暴風雨》中,身穿葉錦添設計4米長,由20個裁縫接力完成的華麗大法袍,很有魔法師視覺形象。可惜身體被局限在小高臺上,無法施展戲曲身段,只能配合臺詞裹袍子。
但陳芳強調:「吳興國在《慾望城國》(改編自馬克白)中飾演敖叔征(即Macbeth),跨行當糅合花臉、武生及老生,借鑑《秦瓊觀陣》、《陸文龍》、《戰馬超》、《三打祝家莊》等傳統戲的動作,結合現代舞,亦有重塑表演身體的成就。」
Tags:
大戶玩日本:永豐「DAWHO之夜」帶你一起攻略日本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6/14 19:30 永豐銀行攜手關鍵評論網舉行「DAWHO之夜」直播活動,由吳怡霈主持,邀請旅日知名作家張維中、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一起線上教你探訪日本旅遊秘境,如何運用身邊現有的財務工具,玩得輕鬆又盡興!
隨著疫情解封,各國邊境與觀光政策開放,全球旅遊市場逐漸復甦,2023年臺灣的出國旅遊需求正大幅成長中,尤其到日本旅遊的臺灣旅客人數與日俱增。對於國人而言,日本向來是出國旅遊的最佳首選,當地的美食及文化都深受國人喜歡。6月14日關鍵評論網將與永豐銀行DAWHO數位帳戶攜手舉辦一場線上直播活動──「DAWHO之夜:大戶玩日本」,教大戶們如何到日本好好玩一波,大肆採購、吃美食,同時也別忘了運用身邊現有的財務工具,自在旅遊無負擔!
疫後旅遊的日本秘境攻略
「DAWHO之夜:大戶玩日本」的線上直播活動,邀請到懂生活又熱愛旅遊的吳怡霈擔綱主持,今年上半年才到日本旅遊的她,直播中將請她分享旅遊的最新感想,拋開只有逛街和美食的行程,從她的經驗中讓觀眾體會深度遊日本的不同樣貌。
活動中也特別邀請旅居日本多年的知名作家張維中,帶大家一起體會在地的日本風情,實際走進他在日本的生活,認識日本東京華麗街區樸素特有的一面;而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則要以擅長的行為財務學,與大家分享平時應培養的理財習慣及如何妥善運用身邊現有的財務工具,為自己存下一筆旅遊基金,為日後的旅遊提前做好準備,玩得輕鬆又盡興。
永豐DAWHO與你一起玩日本
自從日本重新開放邊境,相信大家對於日本行都已經迫不及待了吧!在數位網路時代下,規劃旅遊時除了便利可得的網路分享資訊,便捷高效的數位工具也是在兌換外幣及消費時不可或缺的利器,永豐銀行的新世代 VIP 數位帳戶「DAWHO」所具備的全方位金融科技服務,正是您最貼心的旅遊幫手。想知道更多關於日本秘境攻略與旅遊前的理財消費知識,讓我們一起向他們請教疫後重返日本旅遊前需要注意的事項及相關旅遊優惠內容!
※同步提醒大家 ,本次直播由永豐大戶數位帳戶贊助,但節目的討論不代表永豐銀行立場。想了解更多大戶的質感理財生活歡迎加入永豐DAWHO的I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