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園區近2年大案拚百分百再生水,新法上路後日用2萬噸新開發案需達5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國內再生水廠逐步啟用出水,愈來愈多廠商開始使用再生水,台積電也都在用。銅鑼園區擴建、台中園區擴建二期、楠梓產業園區等用水計畫也力拚100%使用再生水。
(中央社)極端氣候肆虐,廠商意識穩定水源重要性,科學園區近2年核定的重要設廠案,儘管法規尚未強制要求,用水規劃均喊出100%使用再生水;水利署指出,如此不僅可增加產能韌性,也能避免枯旱期與民生爭搶自來水。
台灣投資動能暢旺,連帶用水需求增加,尤其歷經2021年百年大旱,如何穩定水源成為廠商首要課題,再生水需求急劇上升。
攤開科學園區近2年核定的重要設廠案,都承諾區域自來水完全轉為備援。舉例來說,因應台積電用地,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提出寶山擴建二期案,其終期(2030年)用水需求為每日9.7萬噸,全量使用再生水,由園區自建再生水廠每日3萬噸,其餘由竹北、竹東、客雅再生水廠供水。
銅鑼園區擴建、台中園區擴建二期、楠梓產業園區等用水計畫也力拚100%使用再生水。
再生水廠逐步啟用
相較科學園區廠商再生水需求若渴,工業局官員分析,基於再生水成本高、水質與供應量不穩等因素,過去工業區廠商使用再生水意願偏低。
以水質為例,廠商認為「自來水比較信得過」,且再生水畢竟是污水經過處理,對水質敏感製程工廠要多花一道工淨化水質,即便現在可達比自來水乾淨的程度,尚有穩定度問題需克服。
不過,官員樂觀表示,隨著國內再生水廠逐步啟用出水,愈來愈多廠商開始使用再生水,「台積電也都在用」,水質疑慮驟減,加上再生水條例修正案即將上路,預期未來廠商使用再生水比例將穩健上升。
去年5月18日總統公布修正《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擴大再生水使用範圍不限水源短缺地區;根據新出爐的子法草案內容,計劃用水量達每日2萬立方公尺以上者,屬於工業用水部分應使用至少50%系統再生水,子法即將進入預告期,預計最快7月公告實施。
子法擬7月上路,日用2萬噸新開發案需達5成
強化枯水期供水韌性,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去年修正擴大再生水使用範圍,如今子法細節出爐,明定每日計畫用水量達2萬噸以上開發單位,其工業用水須使用至少50%系統再生水,預計最快7月公告實施。
近年氣候變遷導致缺水風險增加,凸顯推動再生水及海淡水等「科技造水」的重要性,但由於再生水成本高昂,過去廠商主要是為符合環評要求,才會使用再生水。
為因應氣候變遷導致枯旱風險增加,去年5月18日總統公布修正《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擴大再生水使用範圍不限水源短缺地區,未來一定規模以上的開發行為,須使用一定比率系統再生水,經濟部配合修正相關子法。
根據新出爐草案內容,開發單位計劃用水量達每日2萬立方公尺(噸)以上者,屬於工業用水部分應使用至少50%系統再生水,適用範圍包含新設廠與擴廠案,子法即將進入60天預告期,預計最快7月公告實施。
若開發行為所在直轄市、縣(市)或特定園區內的系統再生水供應條件不足時,開發單位可採兩種方式替代,第一,取用廢(污)水放流或排放點後,未排入下水道系統的廢(污)水或放流水,經處理再利用;第二,與同一自來水供應地區內既有用水事業交換水源,以代替履行使用系統再生水義務。
水利署官員表示,過去廠商是為符合環評承諾而使用再生水,例如南科台積電自建再生水廠;如今透過法源強制力,可引導廠商投入不受天候影響的再生水開發,如遭遇旱象減供自來水時還可維持產能,並避免與民生爭搶自來水。
有了法源,建設面部分,經濟部與營建署及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再生水廠,已核定11座再生水廠中,目前已完成的高雄鳳山廠、臨海廠及台南永康、安平再生水廠,再加上南科自建再生水廠,已可供應每日約10.6萬噸再生水。
後續如台中水浦、福田、台南仁德及桃園桃北等廠都將在115年底前陸續產水,其餘如新竹北、台中豐原及高雄楠梓等廠也在持續推動中,預計2029年全部完成後,可供應全台每天28.9萬噸再生水。
延伸閱讀
- 氣候變遷對台灣水資源的衝擊:各縣市政府如何呼應2030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 一滴水不夠,可以用兩次呀:「再生水」能否成為工業用水主力?
- 從鳳山到小琉球,再生水廠讓馬桶水變「綠金」
- 加抗旱能力!再生水條例三讀 再生水可自行開發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