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園區近2年大案拚百分百再生水,新法上路後日用2萬噸新開發案需達5成

科學園區近2年大案拚百分百再生水,新法上路後日用2萬噸新開發案需達5成
台南市安平再生水廠。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國內再生水廠逐步啟用出水,愈來愈多廠商開始使用再生水,台積電也都在用。銅鑼園區擴建、台中園區擴建二期、楠梓產業園區等用水計畫也力拚100%使用再生水。

(中央社)極端氣候肆虐,廠商意識穩定水源重要性,科學園區近2年核定的重要設廠案,儘管法規尚未強制要求,用水規劃均喊出100%使用再生水;水利署指出,如此不僅可增加產能韌性,也能避免枯旱期與民生爭搶自來水。

台灣投資動能暢旺,連帶用水需求增加,尤其歷經2021年百年大旱,如何穩定水源成為廠商首要課題,再生水需求急劇上升。

攤開科學園區近2年核定的重要設廠案,都承諾區域自來水完全轉為備援。舉例來說,因應台積電用地,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提出寶山擴建二期案,其終期(2030年)用水需求為每日9.7萬噸,全量使用再生水,由園區自建再生水廠每日3萬噸,其餘由竹北、竹東、客雅再生水廠供水。

銅鑼園區擴建、台中園區擴建二期、楠梓產業園區等用水計畫也力拚100%使用再生水。

再生水廠逐步啟用

相較科學園區廠商再生水需求若渴,工業局官員分析,基於再生水成本高、水質與供應量不穩等因素,過去工業區廠商使用再生水意願偏低。

以水質為例,廠商認為「自來水比較信得過」,且再生水畢竟是污水經過處理,對水質敏感製程工廠要多花一道工淨化水質,即便現在可達比自來水乾淨的程度,尚有穩定度問題需克服。

不過,官員樂觀表示,隨著國內再生水廠逐步啟用出水,愈來愈多廠商開始使用再生水,「台積電也都在用」,水質疑慮驟減,加上再生水條例修正案即將上路,預期未來廠商使用再生水比例將穩健上升。

去年5月18日總統公布修正《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擴大再生水使用範圍不限水源短缺地區;根據新出爐的子法草案內容,計劃用水量達每日2萬立方公尺以上者,屬於工業用水部分應使用至少50%系統再生水,子法即將進入預告期,預計最快7月公告實施。

子法擬7月上路,日用2萬噸新開發案需達5成

強化枯水期供水韌性,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去年修正擴大再生水使用範圍,如今子法細節出爐,明定每日計畫用水量達2萬噸以上開發單位,其工業用水須使用至少50%系統再生水,預計最快7月公告實施。

近年氣候變遷導致缺水風險增加,凸顯推動再生水及海淡水等「科技造水」的重要性,但由於再生水成本高昂,過去廠商主要是為符合環評要求,才會使用再生水。

為因應氣候變遷導致枯旱風險增加,去年5月18日總統公布修正《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擴大再生水使用範圍不限水源短缺地區,未來一定規模以上的開發行為,須使用一定比率系統再生水,經濟部配合修正相關子法。

根據新出爐草案內容,開發單位計劃用水量達每日2萬立方公尺(噸)以上者,屬於工業用水部分應使用至少50%系統再生水,適用範圍包含新設廠與擴廠案,子法即將進入60天預告期,預計最快7月公告實施。

若開發行為所在直轄市、縣(市)或特定園區內的系統再生水供應條件不足時,開發單位可採兩種方式替代,第一,取用廢(污)水放流或排放點後,未排入下水道系統的廢(污)水或放流水,經處理再利用;第二,與同一自來水供應地區內既有用水事業交換水源,以代替履行使用系統再生水義務。

水利署官員表示,過去廠商是為符合環評承諾而使用再生水,例如南科台積電自建再生水廠;如今透過法源強制力,可引導廠商投入不受天候影響的再生水開發,如遭遇旱象減供自來水時還可維持產能,並避免與民生爭搶自來水。

有了法源,建設面部分,經濟部與營建署及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再生水廠,已核定11座再生水廠中,目前已完成的高雄鳳山廠、臨海廠及台南永康、安平再生水廠,再加上南科自建再生水廠,已可供應每日約10.6萬噸再生水。

後續如台中水浦、福田、台南仁德及桃園桃北等廠都將在115年底前陸續產水,其餘如新竹北、台中豐原及高雄楠梓等廠也在持續推動中,預計2029年全部完成後,可供應全台每天28.9萬噸再生水。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