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國殭屍傳說與港產殭屍電影(七):香港殭屍類型電影的興衰史

漫談中國殭屍傳說與港產殭屍電影(七):香港殭屍類型電影的興衰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冠英在殭屍先生中最著名的角色「文才」/Photo Credit: Wikipedia

十一、樓起樓塌:港產僵屍片的崛起與衰敗

我還在念小學的時代,家裡有一本「將門文物」出的書,寫的都是一些民國初年的有趣故事。那家出版社出的東西大多挺有趣的,不過現在都只能在舊書攤裡才找得著了。記得第一次讀到「湘西趕屍」,也是從那本書裡頭看來的。該書的其他內容,還包括了一些阿呆軍閥的耍笨故事、算命或測字的奇聞、知名文人聞一多的種種軼事……我一直覺得那本書所傳述的民初中國印象,有種妙不可言的奇幻感。在那個世界裡,有殭屍與各式妖魔鬼怪,有一票法力高強的茅山道士與鐵口直斷的算命先生,還有一堆笨得可以的大帥與軍爺。後來看殭屍片的時候,總是會不由得想起那本書,可惜年湮代遠,書與記憶都找不太回來了。

說起來港產殭屍片的創作,也很像是在建構一個奇幻版本的民初中國。軍閥、武俠與殭屍,原本怎麼也湊不在一塊,但八零年代的香港電影卻可以像玩樂高一樣,把所有那些存在於大眾文化記憶裡的民初風味與元素,組合成有趣的圖景。武師打仔們原本只負責在電影裡拳腳相向,這會兒卻得想方設法地試著跟殭屍打架。武打片裡的喜劇味兒在荒謬的人屍大戰當中更見諧趣,同時還參雜了一點鬼怪電影的恐怖感,就像是健達出奇蛋,一次滿足了觀影群眾的諸多願望。於是東拼西湊的殭屍片一躍而為賣座片種,吸引了廣大的觀眾族群,同時也成就了一個世代的電影記憶。

殭屍電影的拼裝,本質上也反映了八零年代香港電影的創作活力。那個時候,香港影壇剛剛經過所謂「新浪潮」的衝擊,一群留學歸國的新銳導演(包括現在仍然活躍於影壇的徐克、許鞍華等人)為港產電影挹注了突破性的創意。故事題材不斷地推陳出新,電影的表現手法與風格也都產生了巨大的轉變。而在這個創作能量豐沛的香港電影年代裡,殭屍片便是其中一個曾在市場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實驗結果。

殭屍題材在中文電影裡頭其實出現的很早。從1930年代中期開始,便已能見到《午夜殭屍》(楊工良,1936)、《三千年地底殭屍》(佚名,1936)、《鬼屋殭屍》(梁偉民,1939)這些以中式殭屍為主題的片子。有趣的是,早期許多這類作品,都不約而同的把趕屍或殭屍解釋為一種幌子。比方說1950年代香港的《湘西趕屍記》(王天林,1956)、《屍變》(朱石麟,1956),便是以「趕屍掩護運毒」的說法為其編劇藍本;《半夜奇談》(謝虹,1955)說的是僕人假扮殭屍以侵奪家族遺產,《萬里行屍》(楊工良,1954)則也是一個以殭屍為偽裝的復仇故事。更早一點的《古屋行屍記》(馬徐維邦,1938)、《李阿毛與殭屍》(鄭小秋,1940),其劇情也都直指殭屍其實是人類為了各種目的所假扮的東西。這樣的詮釋一方面能夠在電影過程中利用殭屍先把觀眾嚇得半死,也可以在結尾謎底揭曉的時候把故事合理化,讓電影的結論回到崇尚科學進步、鄙棄迷信的社會主旋律當中,說起來似乎也是一種挺巧妙的編劇手法吧。

另一方面,早期中文的恐怖片雖然也會改編《聊齋》一類的古典文獻(特別是七零年代臺灣導演姚鳳磐的一系列作品),但大概由於「湘西趕屍」的傳說一直蔚為流行,而這個傳說本身時常牽涉的民初背景,也是早期電影相當熟悉的故事舞台。故而以殭屍為題材的作品,很早便開始利用「湘西趕屍」,而比較少見翻拍古典殭屍故事的例子。也因為同樣以「湘西趕屍」為基礎,早期的殭屍電影在想像中國殭屍的時候,與後來的港產殭屍片其實沒有太大的出入。換句話說,道士敲鑼撒紙、一排穿著清裝的殭屍往前蹬跳,這個畫面早在黑白片時代便已存在於電影螢幕當中了。

七零年代以後,殭屍題材在香港影壇的發展,有個頗有意思的案例,是港英合作、耗費巨資的《七金屍》(7 Golden Vampires,張徹,1974)。這部規模頗為宏大的作品,是當時的邵氏電影意欲進軍國際的一著錯棋。在編劇上該片特意融合了吸血鬼與殭屍故事,讓一個中國法師跑到西洋古堡裡頭去找德古拉,幫他把手底下的殭屍給叫醒。這個聽起來很炫的點子,最後在市場上以慘敗作收。其實要是真讓這部電影搞出點名堂來的話,中國殭屍或許有機會乘著「邵氏的野望」站上國際舞臺,跟洋人們的吸血鬼電影互別苗頭,可惜第一炮沒能打響,後面也就沒得玩了。

無論如何,中國殭屍歷經了這場大敗以後,似乎在香港影壇沉寂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直要到八零年代才終於迎來曙光,創造出一種蓬勃發展的電影類型。這段香港電影的「近代史」,已有許多研究整理得相當清楚(特別是痴迷於港片的中國作家魏君子有一篇〈僵屍大時代──香港僵屍電影漫談〉,非常有意思)。簡單來說:在八零年代初,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許鞍華首先拍出了一部《撞到正》(臺譯《小姐撞到鬼》,1980),顛覆了以往鬼怪電影裡的人鬼互動關係,把人與鬼的各種瞎鬧組合成兼具驚悚與搞笑氣氛的有趣作品,也開創了靈幻、喜劇元素相互結合的新路向。

承續《撞到正》的成功,剛剛嶄露頭角的武打明星洪金寶,也開始試著在功夫電影上玩出新意。最後的成果便是《鬼打鬼》(洪金寶,1980)。這部「靈幻+喜劇+功夫」的作品相當有搞頭,不僅市場反應熱烈,系列作品也是拍個不停。《鬼打鬼》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它蒐集了大量的民間信仰與神鬼之說,其中就包括了茅山法術與殭屍。這兩個元素後來被洪金寶等人繼續延展開來,遂成了港產殭屍片的開山奠基之作《僵屍先生》,也就是我們一般熟知的《暫時停止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