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能高安東軍縱走山難2死:領隊失溫、女教授高山症不治,登山圈熱議「山屋蓋不蓋」

能高安東軍縱走山難2死:領隊失溫、女教授高山症不治,登山圈熱議「山屋蓋不蓋」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人認為,認為政府這兩年蓋了不少山屋,但是像能高安東軍這樣天數長距離遠的路線發生狀況也非一天內就能撤退;不過也不少山友認為,山屋並非萬靈丹,個人裝備和技術經驗不足、且沒有結伴同行才是真正問題等。

近日發生一起登山遇難的事故,一行6人的登山隊伍於4月18相約前往能高安東軍縱走,碰上今年第一波強勁春雨,腳程較慢的華裔美籍葉姓女教授(56歲)和陳姓領隊(45歲)遇難,雖然有求救,然而領隊被找到時已罹難,今(25)日也尋獲女教授的遺體。本次事件在登山社團引發熱議,有人認為不管如何都不該分開行動,也有人質疑整個路線上山屋數量過少,發生狀況難以及時撤退,又無法避難。

「能高」指的是此山區最北邊的能高山;「安東軍」則是意味最南邊的安東軍山。此一段縱走路線有許多高山湖泊分佈, 也有草坡綿延,是中央山脈稜線上風景十分美麗的一段,稜線上高山湖泊眾多,是台灣高山稜線中,湖泊分布最密的區域,是高山縱走中十分受歡迎的路線。一般來說需要6天的時間,且沿途除了一開始的天池山莊之外都沒有山屋,需要紮營住宿。

事發經過為何?

綜合媒體報導、花蓮消防局以及登山社團的各方資訊,這組登山隊成員共有6人,包含56歲華裔美籍葉姓女教授、同校美籍55歲女教授及其25歲在台教書的姪女3人,請1名陳姓嚮導做領隊,以及2名協作同行。18日自南投屯原登山口進入,原計畫24日從奧萬大出,進行6天5夜的能高安東軍縱走。其中2名山友因腳程較快走在前面,2名協作走在中間,而陳姓領隊與葉姓女教授2人則在後面。

19日晚間,因山區氣候不佳,協作協助走在前面的2位山友就地在「台灣池」紮營,並決定隔天原路折返撤退,然而4人一直未見到陳、葉2人;4月20日上午,協作和2位走的較快的山友離開營地開始撤退,中午協作發現領隊於上午10點曾傳訊求救,稱2人還在「大陸池」附近,表示自己疑似失溫、葉女則有高山症情況,且兩人沒帳篷,只有睡袋和行動糧。

協作先陪2人撤回天池山莊,再回去找陳姓領隊和葉女,並通報消防局請求救援,21日上午11點在大陸池營地附近,發現陳姓領隊遺體;由於山區下雨、起濃霧,搜救隊找尋困難,一直到25日才在陳姓領隊遺體被發現附近的邊坡下,也發現葉女教授的遺體。

《自由時報》報導,協助救援的高山協作人員「熊大」表示,以前跟陳姓領隊搭配過十幾次帶團登山,陳姓領隊對安全的要求非常嚴格,只要山區情況不對就會要求撤回,所以也常被旅客投訴。這次發生這樣的事件,希望能詳細調查,不要有誤會。

另外也傳出,陳姓領隊於19日上午時曾於箭竹林避風等待腳程較慢的葉女;他並拍攝一段影片說明,選擇撤退不是因為天氣,原因一言難盡,拍攝影片時沒下雨只有風大,他的衣服也是乾的,他表示下山後會把這次行程剪輯成影片,把實戰經驗分享給大家。

山難事件引發熱議,分開走、山屋蓋不蓋各有說法

這起山難事件在登山社群引發諸多討論,有山友指出,「才6個人就分開移動,而且墊後出事這梯,完全沒有帳篷,難道沒考慮到走散與迷路或出狀況的可能性嗎?」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對此山難事件,昨天也也表示,每人的體能狀況不同,從事長距離、長天數登山活動時,速度落差愈來愈大,恐變成「名義上結伴,實質上獨攀」狀況,無論如何同團成員一定要結伴同行。

另外也有人在登山社團提出質疑,認為政府這兩年蓋了不少山屋,但是像能高安東軍這樣天數長距離遠的路線,又是位在中央山脈主稜上,天氣變化大一路幾乎都大草原地形,一旦遇到壞天氣就沒得躲;例如走到白石池萬里池了才要撤退,也並非一天就能撤出,假如裝備不夠或走失落隊就慘了,質疑為何卻連一座山屋都不蓋。他也表示,現在「越級打怪」的登山新手實在太多,有個可以遮風避雨的避難山屋還是有用。

不過同時也有不少人主張,山屋不是萬靈丹,應該要攜帶個人急難救助包和露宿袋。而且沒做足準備就越級打怪、遇到狀況判斷錯誤才是致命死穴,與其依賴山屋,不如好好增進自己的能力,不然即使是簡單又有山屋的路線一樣會出事。更有人認為,山屋蓋了,大家可能認為路線難度下降,就會吸引更多準備更不足的人來,山難反而會增加。

失溫、高山症,醫生:身體出現某些症狀就別逞強

長期關注登山安全的王士豪醫師,昨天也在臉書上再次分享關於失溫的文章,文中他指出,在高山下雨時,病患淋濕時,失溫導致的意識改變,與高海拔腦水腫或嚴重高山症導致的意識改變,很難以分別,事實上,這兩者有可能同時出現、彼此加重。

失溫的定義,是一個人的核心體溫低於攝氏35度,按照失溫的分級,當一個人在風雨中持續前進卻沒有做防護或沒有尋找遮蔽,如果身體從開始顫抖,到35度到37度間會劇烈顫抖,低於35度則會顫抖減少,這時候不抖了,不代表他已經適應風雨,而是已開始步入失溫,一步步走向死亡。

這時候就必須要阻斷「傳導、對流、及蒸發」,包括尋找遮蔽,脫離濕冷的環境、移至溫暖處。除去潮濕的衣服、換上乾燥的衣服或乾燥的裝備。使用睡墊、乾報紙、睡袋、大背包、露宿袋、塑膠袋、同伴來阻絕寒冷。也要適時給予補充食物及飲水,提供身體能量來維持顫抖反應。

王士豪也提醒,如果沒有脫離寒冷的環境、沒有做適當的處置,失溫絕不可能自己好。失溫的病人,在沒有脫離寒冷的環境、沒有處置時,3小時內就有可能會死亡。

對於這起2死的山難,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今年天氣迥異於往常,除了缺水旱象,玉山主峰也創下80年來最晚降雪紀錄,呼籲山友高山氣溫比平地低10幾度,加上水氣影響,氣候極不穩定,請登山民眾務必做好防寒、防潮準備,降低失溫、高山症機率,若遇緊急狀況時須審慎面對,拿出撤退的勇氣,以避免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