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擊晶片禁令對美光發動國安調查,白宮要求韓國三星、SK海力士不要填補市場缺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針對這一個消息,韓國駐美國大使館、三星都回有回應,海力士則強調尚未收到南韓政府的要求,美光不予置評。至於白宮方面則一貫保持緘默。
中國近日回擊美國晶片禁令。它向美商記憶體大廠美光(Micron)發動國安調查。對此,外媒傳出,白宮要求韓國業者三星(Samsung)、SK海力士(SK Hynix)不要協助中國填補美光遺留的產能缺口,而未來韓國將如何應對美中關係,成為全球矚目焦點。
美國促韓國不要協助中國填補記憶體產能
美中晶片進入下一個階段,近日中國宣布對記憶體大廠美光進行安全調查。中國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表示,將審查美光在中國銷售的產品,確保關鍵資訊基礎設計及其供應鏈安全。
目前仍未知中國對美光啟動的國家安全調查的細節,未來將會採取何種懲罰性措施,而就美光而言,風險非常高,根據去(2022)年財報顯示,美光的308億美元的營收中,25%來自於中國,倘若出口遭到扼殺,影響未來的營運。
美國官員和美光高層主管認為,這次中國啟動的國家安全調查,是衝著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之前發布的「半導體禁令」而來。
《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中國把美光當作本次調查目標,是有原因的。因為記憶體產品是高商業且量產的商品,這不同於AI運算的先進製程的邏輯晶片,再加上韓國有大量的產能集中在中國,北京有能力藉由韓國業者填補美光的缺口。
此外,業內人士告訴我們,中國向美光發起調查,是有一整套戰略,尤其是現在全球景氣處於不明,消費性電子,如:手機、筆電和監視器等需求下降,連帶使得記憶體「供過於求」,本次中國向美光發起記憶體戰爭,將迫使美光的出貨惡化進而造成美國的壓力。
面對本次中國發動的攻勢,市場確實多預期韓國的記憶體大廠,將補上美光在中國的記憶體缺口。知情人士向《金融時報》透露,針對這一點,白宮要求韓國,如果美光因爲審查而被禁制在中國銷售。它們希望三星、海力士不要增加在中國的銷售,施加北京當局更多壓力。
全由記憶體由美光、三星和海力士獨佔
根據研究調查機構IC Insights的報告顯示,全球由3家供應商所主導,其一是美光,另外兩間則是三星(Samsung)、SK海力士(SK Hynix)。這三家公司產值達到94%,是寡占市場,這意味著,中國如果禁止美光銷售,卻又無法得到韓國業者的支援,包含人工智慧(AI)、雲端計算等產業發展會受到限制。
針對這一個消息,韓國駐美國大使館、三星沒有回應,海力士則強調尚未收到南韓政府的要求,美光不予置評。至於白宮方面則一貫保持緘默。
目前在中國發展記憶體業者,包含:長江存儲、兆易創新、長鑫存儲、紫光國微、北京君正、國科微及聚辰股份等。過去十年,記憶體產業一直由美韓兩國主導,但是近年受到官方扶植,其產業上確實有了轉變,但仍無法填補美光的市場缺口。
事實上,2016年中國兆易創新成功上市,隔年與合肥產投共同投資長鑫存儲,此外,幾乎同一時間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及泉州、晉江兩級政府共同出資設立了晉華集成,快速竄起。而這兩間公司是當時的DRAM領域的頂樑柱。
《新浪科技》引述時任日本半導體NEC社長的佐佐木的說法指出,晶片產業中首要的工廠應該先做,記憶體單一、出貨量多,對於設備依賴性強,有利於磨合各大生產線。而記憶體又分隨機記憶體(DRAM)和閃存記憶體(Flash),中國策略上選擇市場規模較大的DRAM產品。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正當中國準備在記憶體市場快速拓展,並且逐步吃下韓國業者的市占率時,2018年美國商務部(USDC)逐步向晉華集成實施禁售令,再進一步將長江存儲、兆易創新列入實體名單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手握三星、SK海力士在中國的產能,未來如何發展值得注意。
延伸閱讀
- 震撼業界!記憶體大廠美光裁員5000人、高管降薪,取消年終獎金,至少12家台廠供應鏈受衝擊
- (更新)全球百大半導體廠韓企僅3家:SK海力士Q3淨利大降3成,明年投資規模砍半,恐被迫出售中國廠
- 「恐成國安隱憂」,美國反對SK海力士中國廠引進半導體先進設備,其勁敵三星已赴美擴大設廠
- 《晶片法案》效果浮現:傳韓國三星、SK海力士扭轉對中布局,投入鉅資在美打造半導體供應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