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李鴻源探訪南沙有感:應從基本資料搜查做起,當個名符其實的「海洋國家」

李鴻源探訪南沙有感:應從基本資料搜查做起,當個名符其實的「海洋國家」
太平島 Photo Credit:NASA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掌控南沙最大的島,但幾十年來只是派兵駐守,對於島上的生態、觀光及礦物資源,從未經過仔細調查,遑論規劃及利用。現在周邊強鄰覬覦我們的「珍寶」,喚醒了國人的危機意識,這是危機、也是轉機。

除了營地及軍事設施外,島上有座觀音亭,佛樂長年不斷,是駐軍弟兄唯一的精神寄託。另外還有座農場,部分蔬果、雞隻可以自給自足,產量雖不豐富,卻為軍隊內的無聊日子帶來一些變化,倒可安定軍心。

太平島的駐軍官兵至少有數百人,個個身強體健、皮膚黝黑。每半年才得以回台一次。對現代年輕人來說,是項嚴峻的考驗,令人不得不佩服部隊長的領導統御能力。

當天才下飛機沒半小時,秘書長剛跟集合的部隊講完話、照完相,剎那間,烏雲密布、風雨大作,海面由原先的風平浪靜,瞬間波濤洶湧,危機四伏。海巡弟兄催促我們迅速登艇前往中洲礁,因為要是錯過潮差,登島會非常困難。於是兩艘載著長官的武裝快艇,在四艘小艇的戒護下,頂著三米巨浪,浩浩蕩蕩地從碼頭出發。

小艇在浪中穿梭,時而登上波峰、時而落入波谷,浪花不時打入船艙。原本二十分鐘的航程,足足開了四十分鐘。一路顛簸下來,除了海巡弟兄外,我是少數沒暈船的人。

在滂沱大雨中,我們搶登上了中洲礁。大夥兒恭恭敬敬地升起一面青天白日旗,藉此宣誓主權,也完成此行的主要任務。在狂風驟雨下,看著隨風劇烈擺動的旗面,此時此刻,正是現今南海情勢緊張又險惡的最佳寫照。

又是四十分鐘的折騰,終於再次回到太平島。但衡量天候狀況,飛機若不馬上起飛,大隊人馬恐怕會受困島上好幾天,我們由碼頭直奔機坪,匆匆結束兩小時緊湊的「太平島之旅」。

好不容易起飛後,眼前竟是晴空萬里,回到屏東已是傍晚時分。

在三個小時的航程中,我一直思考著南海局勢及我國的南海政策。除了原住民外,先民來到台灣,長則兩三百年,短則六、七十年,雖然號稱「海洋國家」,但在潛意識裡,我們的DNA還留在黃土高原,對海洋完全陌生,甚至充滿畏懼。

我們的生活習慣、思考方式,還是遵循著「大陸」民族的邏輯,甚至國家政策也無法擺脫「大中國」的陰影,空有五十萬人口的原住民族,以及豐富的南島文化元素,卻沒有融入主流文化,反而一點一滴在消失中。

政府花大錢做「文化保存」工作,卻只是當作「盆栽」般供養著,沒有和這塊土地充分結合,自然枝葉不茂盛,開不了花、也結不了果。

同樣地,台灣掌控南沙最大的島,但幾十年來只是派兵駐守,對於島上的生態、觀光及礦物資源,從未經過仔細調查,遑論規劃及利用。現在周邊強鄰覬覦我們的「珍寶」,喚醒了國人的危機意識,這是危機、也是轉機。

我們應從基本資料蒐集做起,並徹底思考國家的策略,做個名符其實的「海洋國家」,這才是條康莊大道。但如何在強鄰環伺中進行合縱連橫,在在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半個世紀以來,我們能在小島上創造出傲人的經濟奇蹟,要再創新局相信難不倒我們。

飛機在夕陽餘暉中,降落在屏東機場。蛋黃般的夕陽,懸在長長的地平線上,久違的南國落日,引人遐思、勾人鄉愁。無緣見到太平島的落日、星空,以及南國才有的南十字星,只有留待下次了。

(二○一二年九月十四日)

書籍介紹

《記那些波光與映像:李鴻源人生隨筆》,時報出版

二〇〇九年六月,在考察長江三峽水庫的旅程,他坐在從重慶駛往宜昌的大船上,迎著夏夜晚風,有感於途中所經之處多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蜀漢場景,於是提筆寫下第一篇論文、研究之外的散文體小文〈夜發重慶〉。從此,李鴻源開始在學校和政院,兩頭繁重的工作之餘,將多年來迴盪在心中的記憶片段,一片一片地捕捉下來。

這些文章記下成長的青春歲月,訴說與「水」結下的不解之緣;還有深深刻印在生命中的故鄉泰山,農村生活孕育了他的個性、滋養他的生命;還有讓他發現生命浩瀚與遼闊的貴人們,以及這一路走來的思考與反省,如內政部長任內視察南沙、台江和鰲鼓濕地時的有感而發,還有看著兒女日漸成長,因為為人父的焦慮而寫的〈給下一代的一封信〉。

全書32篇,每一字、每一句,或是紀實,或有緬懷,或許還有強烈的批判,都讓我們看到有別於《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中「工程師、科學家」的李鴻源,而是一個成長於這片土地的知識分子,對家園家鄉的無限愛戀,對台灣的真情至性。

getImage

責任編輯:鄭少凡
核稿編輯:楊士範

Photo Credit:NASA C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