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 vs. 租房的優缺點與風險分析:老了租不到房怎麼辦?我就是想買房該怎麼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需不需要買房是一件因人而異的決定,買房與租房都各有優缺點與風險,但如果是要期待房屋價格跌回到10年前只有目前一半的水準,基於以上討論的多種因素,這個期望很可能在未來20年都不會實現,如果決心要一輩子租房的人,就要擬定好投資存款計畫,將居住支出也計算在退休金裡,並且在未來數十年都能夠確切執行。
「該租屋還是買房?」
許多年輕人剛出社會,若是到比較遠的地方工作,尤其是離開家到外縣市,剛開始應該是租房子,但如果有打算長期在此城市定居工作,或是要結婚生小孩時,最終都還是會面臨到一個問題,我該長期租房子還是買房子?
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了解一下買房與租房的優缺點與風險。
租房的優缺點與風險
優點:居住費用相對較低、可依照工作地點更換居住地,不會被房子限制住工作機會、不需要負擔房屋修繕與政府稅金、若不喜歡居住環境或鄰居,可於租約滿後隨時搬離、可能可有較多資金進行投資儲蓄。
缺點:屋主可能隨時收回房子、年老後不容易租到房子、未來幾十年都需要支付房租、無法任意裝修或更換家具、租金調漲。
風險:遇到惡劣的房東、沒有如計畫的增加儲蓄與投資、年老後租不到房子。
擁有房產的優缺點與風險
優點:有安心與踏實感,不用擔心屋主不續租、繳完房貸就不需要再每個月支出房租、每個月支出固定,不用擔心房東每年調漲房租、房產未來可能增值、繳房貸也等同於在儲蓄,退休時可當作退休金來源、可任意裝潢調整家具。
缺點:目前的房價負擔相當高、工作地點受限於房子地點、人生各階段所需的房子不同,要換屋的時候相當耗費精神(買賣房子)、要承擔房子因天災人禍所造成的損失(漏水、火災、地震)、負擔房屋每年要繳的稅金與維護費。
風險:房價下跌造成資產縮水、房屋建造品質不良或天災導致永久性損失(海砂屋、輻射鋼筋、地震、火災)。
簡單的區分兩者的風險,租屋者必須要每個月支付居住費用,就算是60、70歲退休後也還是要有能力負擔這筆費用,退休金規劃上就必須要把這筆居住費用計算進去,而買房者則是將一大筆資產獨壓在一棟房產上,如果這棟房產因天災人禍有任何損傷,對於資產減損上會是很大一筆資金。
決定要擁有房產的人,除了要存到大筆的頭期款之外,應該都會擔心兩件事情,一個是房貸能不能每期都付得出來,另一點是房價會不會下跌,房貸負擔的部分需要量敵從寬,不要把自己的生活費用壓縮到自己很難忍受,畢竟這筆房貸一付就是2、30年。
我也不會設定房貸不要超過收入的三分之一這種條件,因為每個人的收入與需求不同,對於月收入20萬的人來說,若他的生活習慣本來就很節省,每個月只需要用到五萬元,他可以背負到十萬元的房貸(二分之一)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
對於房價下跌,對購屋者來說會是一個心理層面的痛,也可能影響到退休規劃,很多人說自住的房子無所謂房價漲跌,但我卻不這麼認為。
第一,如果你花2000萬買的房子在20年後跌價到1000萬,等於你繳出去的2000多萬房貸(含幾百萬利息)最後只值1000萬元,這是擁有房產最直接的資產淨損,就很像是買3C產品一樣,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但這筆資產淨損的金額太高了。
第二,如果你這間房產是有在你的退休規劃裡的,原本打算退休後可以將房子賣掉,拿回2000萬,到偏遠一點的地區花700萬買間小房子養老,1300萬可以當作退休養老金,但房子貶值剩1000萬的時候,可能原本計畫要花700萬買的房子價值剩400萬,手上退休可養老的資金只剩600萬元,再加上幾十年下來的物價通貨膨脹,這筆損失會大大影響原本的退休規劃。
房價會跌嗎?
既然房產貶值的影響這麼大,我們應該評估一下發生的可能性有多高,根據一些客觀因素來看,房地產要大幅跌價的可能性相當低,我們不能排除一兩成或甚至三成的回檔,但要貶值一半的機率相對很低,原因有幾點。
房地產、土地、重劃區等一大持有者是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每年都需要支付保戶的理賠金與紅利金,他需要透過收到的保費做投資取得更高的回報,除了金融商品之外,台灣的保險公司也大量投資房地產與土地,透過商辦收租、土地買賣增值等方式收取獲利,金融保險公司不會願意看到房地產大幅貶值。
而且台灣的立法委員有很大的比例都擁有相當多的房地產與土地,透過修法、交通建設、城市規劃、與土地變更來讓自己手上的土地倍數增值,這些既得利益者也不會輕易的讓自己手上的資產貶值。
還有一些環境客觀因素,譬如建設公司過去十年買進的土地成本越來越高,原物料上漲也讓建築成本提高,如果房價貶值幅度過大,建設公司推出的新案子就無法獲利,所以新建案的開價價格可能會略減一些來搶客,但不太可能價格會一直降到低於土地與建築成本。
對於已經持有房產的人而言,若沒有非不得已的原因,相信沒有人會願意虧損賣房,假設某屋主當初以1000萬元買進一間房子,就算房地產市況再慘,要賣屋的時候也會希望至少可以拿回1000萬元,先不考慮當初的裝潢成本是否要回收,當初繳給銀行的利息是否也要賺回來,光委託給仲介賣房的4%手續費就不想要虧。
所以屋主的賣房底價通常至少會是當時購屋成本加上仲介費,也就是1040萬元,再加上一些稅金等雜費,屋主可能至少會希望賣出1050萬元,房子每轉手一次就要再提高4%,如果屋主連當初買房子付的2%仲介手續費也想拿回來,房子每轉手一次就會漲價6%,基於以上種種因素,房地產要跌價的機會相當低,而且只要房市熱絡交易頻率高,房價增長的速度還會越快。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