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噪音擾鄰全世界皆然,一個有心的里長或許就是解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師大夜市到東區,台北餐酒店家多會面臨居民矛盾,若上升到「慣性投訴」,單純的管理客人已不足夠,但解方又何在?筆者最近接觸到一個酒吧與里長「坐下來談」的案例,或許可成為未來更多店家與居民共好的解方......
比較常在台北喝酒的人,只要跟調酒師多聊兩句,一定聽過各種鄰居檢舉的故事,甚至親眼看過警察跑到店門口問話。
當然,這些檢舉人中有一定比例是慣性檢舉、只想找麻煩的住戶,但客人夜裡說話的聲音確實存在,遇到淺眠或是家中有怕吵的老人小孩的住戶時,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粗略計算,台北市東區加上安和路一帶,調酒紅酒餐酒賣酒的咖啡店,全部加起來應該有破百間,即使經歷過疫情一波洗禮,街道上新開的售酒店家仍越來越多,營業時間越來越晚,這種商業與原住戶的衝突也不斷加劇。
近期,筆者剛好因緣際會協助某個里長與常去的東區酒吧溝通居民問題,以下分享一些這段時間的觀察與啟發。
噪音與他的產地,放到哪裡都是難解問題
正如前面所說,酒吧的噪音確實存在,但每個人對聲音的容忍度皆不同,因此投訴的理由也不一樣。
例如,有時候酒客喝起勁,確實可能造成較大的噪音,但對店家來說,總是會有幾個鄰居就像設了鬧鐘一樣,時間到了就要打電話叫警察,即使真沒有人在外頭吵,即使那天根本沒有營業。
對於第一種狀況,酒吧可以做的除了加強自我隔音,就是在晚上十點過後盡可能把客人關在店裡,客人離開時則要把他們趕離店門口。
然而這個作法效果十分有限,因為當客人需要吸菸或透氣時,站在店門口,店家也不好將還沒結帳的客人趕離,只能勸導盡量小聲;酒酣耳熱後的客人即便一走出店門就往大馬路走去,沿路講話的聲音還是會在整個巷道迴響,最後也算回店家頭上。
在協調過程中,里長提出了由同個街區店家共同請保全人員的建議,但討論後發現實質上並不太可行——因為有些喝醉的人被強硬制止後,反而可能產生更大的衝突,產生更大的聲音。
這真的是一件難辦的事,就算在酒吧文化同樣盛行的其他國家,據筆者自己和友人們的經驗,好像也沒能真正治本的解方,最後仍得看居民與店家互相包容配合,當然,在國外也不乏樓上樓下叫罵的場面。

就算趕走了這家店,下一家的狀況也不會改變
回過頭來,一切問題根源還是出在台灣住商混合的都市規劃模式,從當時的師大夜市到今日東區,店家租客、一樓房東、樓上住戶三方利害糾葛,時常出現住戶掛出紅布條的場面,對象也不限於酒吧。
反觀像是信義計畫區那些住商分離的地方,店怎麼開、人怎麼吵,幾乎都不會有問題。
因此若理性來看,那些慣性、針對性、只想把店家趕走圖清靜的檢舉者,其實想法也有些不切實際。因為今天就算他們找各種理由開單、把店家罰跑,新開的店非常可能還是酒吧餐廳,仍會有同樣的問題。
更何況,現在店面開開關關,難以保證新來的店家剛付了裝潢押金,甚至想要賺個一年就跑,還會有誠意或資源維持鄰里關係。
所以,要讓那少數的惡意檢舉者滿意,可能就得把店家全部趕出東區,一樓不再開餐飲店,但小到民眾的需求、房東的利益,大到都市發展、市府稅收,這件事都不可能成真。
尋找一個「先開始談」的契機
有趣的是,據當天的員警代表說,那些每天打電話檢舉的人,幾乎不會去警察局備案,他們猜想或許是因為成了案就會有資料,但他們檢舉歸檢舉,卻從來不想要露臉。
也是因為缺乏溝通的橋樑,長期一方受噪音困擾、一方受檢舉騷擾之下,店家和居民不斷增加怨懟,甚至相互交惡,卻誰也沒辦法直接聽到另一方的意見。甚至,有些酒吧即便願意結合附近店家出資為「特別怕吵」的住戶裝設氣密窗,也沒有聯繫居民的管道。

在此之下,里長的角色顯得特別重要。
許多住戶受到噪音干擾後,都會向里長提出抱怨,但大部分里長或許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頂多就是協助請分局關切店家;另一方面,大部分時候都是樓上住戶有在地投票權,租店經營者沒有,讓里長少了雙向服務的動力,使許多原本可以坐下來談的機會,抓放成持續無止境的單向抱怨。
然而有心的里長,其實就是完美的中間人,即使兩方避不見面,透過里長的傳話也能讓許多原本的不可能成真。
相信大部分住戶,絕對樂見自己的街區商業蓬勃,甚至形塑社區特色,但就筆者聽到的部分,願意投身處理的里長實在少之又少。這次因為天時地利促成了一段期待能有好結局的開端,如果真能因此解決——至少能減少些——問題,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店家與里長依循這樣的模式,與社區找到共好的解方。
延伸閱讀
- 停業禁令讓「酒吧」成為尷尬的存在,首先得讓營業項目與「陪侍」脫鉤
- 從美日的主街轉型經驗,台灣「街區創生」可以學到什麼?
- 公館徒步區為何失敗?看倫敦的蘭姆水管街,如何兼顧路權與商機打造雙贏幸福「生活感」
- 「酒吧」對英國人有多重要,從他們封城期間的崩潰就知道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