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只要談雙語教育就會提到「新加坡」,但台灣真的了解星國「雙語政策」嗎?

只要談雙語教育就會提到「新加坡」,但台灣真的了解星國「雙語政策」嗎?
此為圖庫照片。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因為要推動「2030雙語國家」,新加坡又成為被借鑑的對象,然而這種「新加坡自助餐」出現在台灣的公共討論中,到底要借鑑新加坡的什麼,每次都不是很清楚。究竟台灣人學英語,跟新加坡人學英語,能夠相提並論嗎?

台灣因為要推動「2030雙語國家」,出現不少「一個雙語政策,各自表述」的狀況,到底雙語政策內容是什麼,實際影響是什麼,就算政策沒有這樣寫但是實際上已經被怎麼樣實踐,這些內容都在爭議中模糊。

其中,最常躺著中槍的之一,可以說是新加坡,有人說雙語國家要參考新加坡,學習新加坡的成功,有人則說,雙語國家要借鑑新加坡,看見新加坡的失敗。

這種「新加坡自助餐」出現在台灣的公共討論中,到底要借鑑新加坡的什麼,每次都不是很清楚。

台灣人學英語,跟新加坡人學英語,能夠相提並論嗎?新加坡被英國殖民,所以人人本來就都會講英語,是這樣嗎?台灣人學英語,應該要參考新加坡(華)人學華語的經驗?

曾經,英語或是華語對多數新加坡華人孩子都是「外國語言」

1960年代到1970年代之間,無論是英語或是華語,其實對於大部分的新加坡華人小孩而言,都是不折不扣的外國語言。

儘管英國人統治新加坡長久,英國人在教育政策上採取放任主義,新加坡英殖時期存在有四種不同類型的學校,包括英語教育、華語教育、馬來語教育與泰米爾語教育四種系統。

英語教育系統與其他三種族語教育系統是切得相當開的,走族語教育系統的學生,普遍來說並不大能夠使用英語。但相同的是,對於不管是什麼教育系統的學生來說,屬於社會底層的語言一樣都是華人「方言」以及峇峇馬來語。

新加坡獨立建國前後,大約85%的華人小孩在家說的不是華語也不是英語。除非家長是受英語教育,否則華人小孩在家大多是說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海南話或其他華族語言(星國政府所謂的「方言」)。

1957年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只有1.8%的新加坡人以英語為母語,以華語為母語者甚至僅0.1%。非常難找到同時精熟華語跟英語的雙語人士。而以教育系統來說,1959年的數據顯示,華人學生,有2萬8113人在英校讀書,在華校受教育者有2萬7223人,差不多是一半一半。這些華人學生是到了學校,才來學習華語或英語。

1959年開始,新加坡自治政府開始推動「綜合學校」(Integrated Schools),希望培養精熟華語與英語的雙語人才。政府任命雙語人為校長,同個學校匯聚兩種不同語言教育系統的學生,學生在集會時間、課間休息、體育課和其他課外活動碰到面,政府期望學生能透過這些互動,促進彼此的語言能力,成就雙語能力。

從1960年到1966年間,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動這個政策,學校數量從2間增加到75間,老師更是從69人增加到4689人。然而,這種綜合學校系統,並不是相當成功,綜合教育系統中,無論是講英語或講華語的學生,比起待在純英校或華校的學生,並沒有變得語言能力更好。

shutterstock_1022281768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新加坡中國城。

當「第二語言」成為必修

儘管1959年之前,政府一直鼓勵雙語,但是學習第二語言仍然是個人選擇。1960年,執政黨人民行動黨讓「第二語言」成為所有小學的必修,對於英校裡的華人學生,就是華語,對於華校裡的華人學生,就是英語。

1966年開始,分階段地,政府也讓第二語言成為中等教育的必修,1969年,第二語言更成為GCE O-level的考科(新加坡中學教育結束的升學考試)。這個教育系統讓所有新加坡的學生至少會接受十年的第二語言教育。

1966與1967年,英語首先成為所有族語學校系統中,數學與科學的授課語言,1969年,英校中的公民科授課語言改為第二語言(族語)。接著,英校的三年級歷史科,也以第二語言教授,不過沒過多久就喊卡,因為歷史教科書所需的語言能力,遠超過學生的第二語言能力。沒有喊卡的是,讓族語教育系統的學生學英語。因為政府相信,首要目標是要增加華校學生對英語的接觸,幫助學生擴展工作機會。

李光耀引進「語言接觸時間」概念

因為英語連結到更好的工作機會跟前景,家長自然而然會選擇將小孩送去英校。非英語學校的學生,從1959年的45.9%下降到1968年的 33.6%。衰退的趨勢是不可逆的,1975年,華人學生有79.5%到英校就讀。

1972年開始,李光耀引進「語言接觸時間」(language exposure time,LET)的概念,指的是學生在學校接觸到第二語言的時間,不管是在第二語言課,還是用第二語言學習其他科目(公民、道德教育、數學、音樂)。政府當年宣布,小學課程的LET要從既有的25% 升到1974年的33.5%,並目標在1975年升到40%。

儘管LET實施在所有類型的學校,主要目標是英校中的華人學生,因此在這個階段,我們還是能看到新加坡政府有很強的雙語企圖心,他們希望培養兩個語言都強的人才,所以才去規範對第二語言的接觸時間。

然而,儘管政府下了很多資源在雙語教育上,1974年,輟學率愈來愈高。1000個小學生中,有206人在取得證書前就退學,而440個升學到初中的人中,只有106個會在三個以上的學科通過O-Level,顯示新加坡的教育系統顯然出了問題。

GettyImages-544763383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1970年的李光耀和夫人柯玉芝

「吳慶瑞報告」與「講華語運動」

1978 年,新加坡創國元老之一、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吳慶瑞成為教育部長,吳慶瑞帶領他的工程師團隊,對新加坡的教育進行六個月的調查,發布所謂的《吳慶瑞報告》。他們認為,新加坡教育系統的終極問題就在雙語政策上:

1. 雙語系統中授課用的語言並不是大部分學童在家使用的語言

2. 從華語教育到英語教育的劇速轉換中,英校需要非常多新老師,導致教學品質下降

3. 目前這種一體適用的12年教育系統,是為了12%頂尖學生量身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