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風吹】巴拉圭、瓜地馬拉大選在即,台灣的邦交國數量會「-1」嗎?

【國際大風吹】巴拉圭、瓜地馬拉大選在即,台灣的邦交國數量會「-1」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兩個拉丁美洲台灣友邦即將舉行總統大選,是否會外交轉向與中國建交,成為外界關注焦點,也凸顯長期耕耘美國後院之下,中國似乎逐漸成為拉美國家在美國之外的「大國」盟友選項......

台灣的邦交國數量,是不是又要減一了呢?從1957年開始就跟中華民國建交的巴拉圭,目前是台灣在南美洲唯一的邦交國,不過這週末4月30日舉行的總統大選當中,民調暫時領先的在野黨候選人已經喊出,因為從雙邊關係中得不到足夠的經濟好處,所以如果當選會傾向跟中國建交。

不只這場大選,再過一個多月,台灣在中美洲的友邦瓜地馬拉,也要舉行總統大選。屆時邦交會不會出現變數,同樣引起關注。這些國家的選情如何?還有,為什麼中國在所謂美國後院的拉丁美洲,影響力越來越大?

如果變天,巴拉圭可能與中建交

今年3月底,宏都拉斯宣布與台灣斷交之後,台灣邦交國來到13國,大部分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其中,巴拉圭是南美洲唯一友邦,而瓜地馬拉是中美洲最大經濟體。

未命名
Photo Credit: 國際大風吹

巴拉圭現在的執政黨紅黨,曾經連續執政61年,雖然2008到2013年短暫下野,但隨後又重新上台到現在。而維持跟台灣的邦交也一直是紅黨的主張。一方面是因為強烈的反共立場,另一方面,這樣的立場也能成為跟美國爭取援助的籌碼。

然而,挺台的情緒正在消退當中。首先,前兩年COVID-19疫情來襲的時候,南美洲各國從中國獲得不少疫苗捐贈和銷售,而巴拉圭因為是台灣友邦,所以第一時間拿不到中國疫苗,也讓民眾感受到挺台的代價。

另一方面,巴拉圭作為以大豆和牛肉出口為主的農業國,話語權很大的農牧業者,也一直希望拉近跟中國的距離,畢竟中國剛好就是這兩種農產品的最大進口國。

也因此,在野聯盟共推的候選人艾里格里,除了攻擊執政黨的貪腐醜聞之外,也主張要跟中國建交,帶動國內經濟,也爭取更多中資投注。

台灣經濟很強大,是非常開發的國家、科技實力很強,但他們沒有回饋我們(維繫邦交)的努力,我們認為這個關係不平衡,所以傾向負面立場。

——真正激進自由黨候選人 艾里格里(Efrain Alegre)

事實上,就連主張維持跟台灣邦交的執政黨候選人潘尼亞,也語帶曖昧的說,巴拉圭還是要想辦法打進14億人口的中國市場。

我主張可以繼續這段關係——跟台灣的關係——這是外交的關係、兄弟情的關係,也是認同他們的奮鬥和理想。同時,巴拉圭也要走向世界,走向所有市場,甚至包括中國14億人口的市場。

——紅黨總統候選人 潘尼亞(Santiago Pena)

選前4月份的綜合民調,由在野黨候選人艾里格里稍稍領先。不過巴拉圭民調機構並不是很準確,上一次大選,執政黨候選人最終是當選了,但得票率只險勝3個百分點,跟好幾家民調預測的贏15到20個百分點,差距非常大。所以民調恐怕是僅供參考。

瓜國:邦交非重點,但轉向誘因仍在

那瓜地馬拉又如何呢?瓜地馬拉即將在6月25號舉行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如果沒有候選人得票過半,就會在8月20號由得票最高的兩位候選人,進行第二輪投票對決。蔡英文總統3月底的民主夥伴共榮之旅,才剛剛造訪這個中美洲友邦。4月底,瓜地馬拉總統賈麥岱又率團回訪台灣,表示無條件支持中華民國。

瓜地馬拉也支持貴國的外交目標,積極爭取國家主權、保護領土完整、推進和平,以及以中華民國台灣的獨立國家身份參與國際社會。

——瓜地馬拉總統 賈麥岱(Alejandro Eduardo Giammattei)

賈麥岱表示,今年台瓜兩國建立邦交即將屆滿89年,兩國元首互訪更具象徵意義。另外也說,雙方將持續深化各領域合作,特別是醫療衛生、經濟及基礎建設方面。

對於賈麥岱訪台,中國外交部語帶威脅,暗示瓜地馬拉維持跟台灣的邦交,可能會傷害到自身經濟利益,也批評賈麥岱堅持挺台是為了個人私利。

中國是危地馬拉(瓜地馬拉)的第二大進口來源地、第五大出口目的地,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發展對華關係,符合危地馬拉的根本利益和人民心聲......我們也奉勸賈麥岱政府不要助紂為虐(協助台獨),為謀一己之私,違背國際大勢和危地馬拉人民的心聲。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 毛寧

專家分析,這次瓜地馬拉大選選民最關注的,主要還是打擊犯罪、消除貪腐、改善基礎建設和創造就業等等,要不要改變跟台灣的關係,並不是重點議題。目前來看,跟現任總統賈麥岱同屬保守派陣營的幾位候選人,勝算比較高,看起來整體政策不會有太大變動。

不過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分析,像瓜地馬拉這個比較貧窮且有腐敗問題的邦交國,與台灣的貿易額小到可以忽略,雙方關係的維繫主要靠台灣提供的開發援助,而這樣的援助可以讓當地民眾有感,但相較於跟中國建交可以提供的經濟利益,以及可能帶來的外資投資,恐怕還是無法相比,因此轉向的誘因一直都在。

中國長期耕耘,「美國後院」鬆動中

拉丁美洲雖然是美國後院,但中國在這裡的的影響力一直逐步提升,尤其在經濟方面。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指出,美國雖然還是整個拉丁美洲的最大貿易夥伴,但是跟墨西哥的來往佔了七成之多。而中國在過去20年來,已經在八個南美洲國家取代美國,成為最大貿易夥伴,目前也是整個南美洲最大貿易夥伴。

未命名
Photo Credit: 國際大風吹

多年來,中國國營企業大量投資這片區域的能源和基礎建設。2017年擴展到拉丁美洲的「一帶一路」政策,至今有20個國家參與。過去三年的疫情,也讓中國提供各國醫療設備、疫苗以及貸款援助。中國會不會以這些影響力為籌碼來達成地緣政治目標,例如孤立台灣,還有扶持拉美比較專制獨裁的政權,也確實引發美國的擔憂。

中華戰略學會理事向駿指出,從去年的美洲峰會,就能看出美中在這邊競爭影響力的狀態。理論上,這場會由美國主導,邀請北美、南美、中美和加勒比國家領導人,共同討論區域問題。但直到開幕當天,35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家領導人只有23位確認參加峰會,略顯尷尬。

另外,在外交政策上,他也指出有阿根廷學者發文批評,美國拜登政府上台後,還是用傳統的支持或反對、民主或專制二分法,來誘導拉美國家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並不是很聰明的做法。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駐智利辦公室主任施密特,提供在地的觀察。他說,中國在拉美除了造橋修路還在追尋什麼其他利益,當地人並沒有很廣泛的認識。學術界當然在討論,但政界並不怎麼關注。民眾對中國也認識不深,更不用談新疆問題、人權問題、網路審查等等,民眾幾乎一無所知。所以對他們來說,中國並非危險的夥伴,而是務實的、能帶錢過來合作的夥伴。

在美中對抗的格局之下,拉丁美洲成為這個新冷戰的前線,施密特認為,西方國家不能只談意識形態和環保永續等價值觀,還得拿出行動,才能在拉美跟中國抗衡。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