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加冕典禮,為什麼美國總統拜登獲邀卻選擇不出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的加冕典禮將以幾個世紀以來的盛大和傳統作為標誌,國王將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在成千上萬的臣民和國家元首面前正式宣誓加冕。但是在眾多政要中,將有一位明顯缺席,他就是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但歷史學家表示,其實缺席的相關原因並沒有那麼政治化。
美國和英國長期以來一直擁有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兒(Winston Churchill)所說的「特殊關係」 ,不過,從來沒有美國總統參加過英國王室的加冕典禮。這一傳統是否表明兩國之間的關係有潛在的對立面,還是只是一件平凡之事?
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的加冕典禮將以幾個世紀以來的盛大和傳統作為標誌,國王將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在成千上萬的臣民和國家元首面前正式宣誓加冕。
但是在眾多政要中,將有一位明顯缺席,他就是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
白宮對BBC表示,拜登曾獲得邀請。但在與國王的電話中,拜登總統表示他將派他的妻子、第一夫人吉兒.拜登(Jill Biden)和一名外交特使前往出席。白宮沒有交代拜登不去的原因,但表示總統「表達了希望日後在英國與國王會面的願望」。
拜登總統的缺席在整個池塘中掀起了陣陣漣漪。
英國保守黨議員鮑勃.西利(Bob Seely)對《每日電訊報》說,拜登跳過這場「一生難得的事件」似乎「相當懈怠」。
《鏡報》報紙王室事務編輯拉塞爾.邁爾斯(Russell Myers)對天空新聞表示,拜登缺席是因為他「對自己的愛爾蘭血統和愛爾蘭裔美國人的血統感到堅定的自豪」。
「我不認為他真的會來。」邁爾斯說。
但歷史學家表示,其實相關原因並沒有那麼政治化,美國總統不參加英國王室加冕典禮實際上是一個世紀以來的傳統。
「這並非怠慢」
「我當然不認為這是對拜登總統的怠慢。」專門研究現代英國的美利堅大學歷史學教授勞拉.比爾斯(Laura Beers)說。
「就拜登的反英(anti-British)的想法而言,沒什麼好挖掘的。」她說。 「他不會去,因為從來沒有美國總統參加過加冕典禮,所以為什麼要從21世紀開始。」
比爾斯指出,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之前,在美國獨立戰爭和1812年戰爭之後,美英關係大致上呈敵對狀況。
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後迎來了「維多利亞熱」,開啟了美國迷戀英國君主制的新紀元,但即便如此,美國總統馬丁.范布倫(Martin Van Buren)也沒有出席加冕典禮。
「美國總統來是不切實際的,我認為在那之後它就成了傳統。」比爾斯說。
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兼歷史學家特洛伊.比克漢姆 (Troy Bickham) 表示,在喬治六世國王加冕三年後、即跨大西洋航空旅行開始的1939年之前,出國旅行並不實際。
艾森豪和伊麗莎白二世女王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歷史學家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標誌著美國和英國外交關係的轉折點。
在整個戰爭期間,喬治六世國王和他的女兒——當時的伊麗莎白公主,與德懷特.D.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建立了關係,艾森豪曾在倫敦擔任盟軍最高指揮官,並監督「霸王行動」,即諾曼底登陸的軍事行動。
在喬治六世國王去世和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登基幾個月後,艾森豪當選為美國第34任總統。
但是,儘管與英國關係密切,艾森豪還是選擇保持傳統,派特使參加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加冕典禮。
歷史學家山姆.愛德華茲(Sam Edwards)指出,當時美國正捲入朝鮮戰爭,華盛頓也需要艾森豪總統。
艾森豪總統缺席加冕禮並沒有影響他與英國或王室的關係。 1957年10月,美國歡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作為君主進行首次正式國事訪問。兩年後,女王在她位於巴爾莫勒爾的皇家莊園接待了艾森豪總統及其家人,進行了一次不太正式的訪問。
一位女王,十四位總統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作為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統治期間經歷過14任美國總統,並於在任期間會見了除了一位總統之外的所有總統。三位現任美國總統對英國進行了正式國事訪問,而女王在位期間對美國進行了四次國事訪問。
雖然拜登總統似乎選擇不打破傳統,派特使替他出席加冕典禮,但拜登已經接受了查爾斯國王的國事訪問邀請。但是日期尚未確定。
愛德華茲表示,無論誰參加加冕典禮,查爾斯國王都將主持對兩國外交關係的新承諾。
他補充說,參加加冕典禮「只是當代跨大西洋關係拼圖中的一塊」。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