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樂透」會讓人更想生小孩嗎?台灣低生育率的癥結點,其實不全在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追根究柢,人們最擔心的是結婚生子後,可能得犧牲自己的生涯規劃。如果想提升人們的生育意願,除了改變東亞傳統的家庭觀,政府應該提出更多能幫助父母同時兼顧生養子女與個人生涯的政策。
採訪撰文:田偲妤
知識諮詢:羅宇志
美術設計:蔡宛潔
「意外之財」能否有效催生?
「0-6歲國家一起養」這是2022年行政院推出的國家重要政策,為了挽救逐年破新低的出生數,讓年輕人敢婚、願生、樂養,中央與地方政府紛紛加碼生育獎勵,希望藉由減輕育兒負擔,鼓勵人民多生幾個,但這樣的政策真的有效嗎?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經濟研究所楊子霆副研究員,他與政治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合作,透過分析幸運獲得高額獎金對人們生育決策造成的改變,探討家戶財富/所得對生育的影響。發錢真的能刺激生育?一起抽絲剝繭,探討低生育率的問題癥結。
台灣「生不如死」!從金錢與時間挽救生育
台灣出生數再破新低。根據內政部2022年台灣人口統計,全年出生數僅13萬8986人、死亡數則為20萬7230人,已連續三年人口負成長。為了挽救台灣「生不如死」的現況,中央與地方政府接連加碼推出生育補助政策,但當前的政策能否有效刺激生育?經濟學如何幫助我們找出問題癥結?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生養孩子代表家庭面臨兩大轉變。首先,小孩的誕生將對家戶財務資源造成衝擊,父母需要準備足夠的資金,以支付孩子的生活、教育等大筆開銷。此外,小孩的成長仰賴雙親花時間照顧與陪伴,父母勢必得改變個人目前的時間安排與職涯規劃。
因此,政府在制定相關生育政策時,得先了解現在人們不願生小孩的原因。究竟是因為大家沒有足夠收入養育孩子?還是害怕生下小孩,將無法兼顧自己的工作,必須放棄原先的生涯發展?
如果是因為財務資源不足而不願生育,則透過提高生育獎勵等現金補助政策,或許就能刺激生育率。但若是養育小孩造成父母面臨是否得犧牲個人工作職涯的抉擇,則增加現金補助未必能達成目標,反而是普及公共托育服務、提供育嬰留停的工作保障等,讓父母能兼顧工作與家庭的政策,才能有效提高大家的生育意願。
常有人說收入不夠是國人生育意願低落的主因,要驗證這個因果關係並不容易,因為家戶收入高低往往跟教育程度、工作型態等同時會影響生育決策的因素有關。為了排除這些干擾因素,最好的方式是,隨機分配高額獎金給一群正值生育年齡的男女,一組人很幸運得到一大筆意外之財,另外一群人則沒有。
接著觀察這兩組人在幾年後的生育狀況,由於獎金是隨機分配,跟任何因素都無關,因而我們可以確認兩組人生育狀況的差異,可能就是來自意外之財造成的收入提升所致。這種天上掉餡餅的荒唐事聽起來就像中樂透。
沒錯,中樂透!中研院經濟研究所楊子霆副研究員與政治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合作,利用2004至2018年的行政資料為研究材料,選擇20至44歲曾經中過樂透與統一發票的家戶,比較中100萬元以上大獎(實驗組)與中1萬元以下小獎(對照組)的家戶,在中獎前3年到中獎後6年之間的累積生育數變化。

中大獎真能刺激生育?哪類人較願意生子?
研究結果顯示,中100萬元以上大獎者,在中獎後6年的累積生育數,相較於中小獎者大約增加0.07個。換句話說,每100個中100萬元以上大獎的家戶,最後會有7個小孩因這筆意外之財而誕生。然而,這樣的生育個數變化,相較於這群人的財富增加量,變化程度不算大。

由於養育小孩開銷很大,中獎金額若是不夠高,未必能讓人願意生育。於是,研究團隊又將中100萬元以上大獎的實驗組進一步區分,比較不同中獎金額家戶的生育個數變化。
研究結果發現,中大獎金額若在1000萬元以下的家戶,儘管也是得到相當高額的獎金,但他們的生育個數並不會因為這筆意外之財而有明顯的提升。中大獎造成的生育效果多集中在那些獲得1000萬元以上高額獎金的家戶,平均來說,每100個家戶會多生25個小孩。巧合的是,新聞曾經報導,將一個孩子從出生養到18歲,所需的平均花費正好大約是1000萬元。

若再進一步分析不同類型家戶的生育反應,則發現中獎造成的財富增加,主要是讓低收入家戶願意生育。此外,對於本來已有小孩的家戶,得到高額獎金後,有可能將這筆錢用來栽培現有的子女,並沒有讓他們再多生幾個孩子。因此,生育效果大多來自那些未婚且沒有小孩的家戶。


金錢不一定萬能!揭開低生育率的問題癥結
總結上述研究結果,我們發現提高收入確實會增加生育個數,但金額要相當高,才會看到明顯的變化。這對政府生育補貼政策有一些啟示:
仰賴發錢提高生育率,效果可能相當有限!
生育率的提升主要集中在那些得到1000萬元以上大獎的家戶,但是政府不可能發放這麼高額的生育獎勵。那麼政府的生育政策應該如何調整呢?
楊子霆提出問題癥結:「養育小孩不單只是增加開銷,更重要的是對個人時間安排的衝擊,如何讓父母不因小孩出生而犧牲自己的發展,應該是政府促進生育政策處理的核心議題。」
當代社會對於自我實踐的追求,讓人們對生育卻步,此現象在已開發國家尤其常見。根據2020年調查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與總生育率關係顯示,人均國內生產毛額越高的國家,其總生育率也越低。

原因可能出在經濟繁榮的已開發國家,人民教育水平與個人所得偏高,若將時間花在工作上,可以獲得高報酬與高成就,但這也意味著因生育而犧牲的個人時間成本也越高,民眾生育的意願自然也較低。
誰是生育的犧牲者?東亞低生育率的家庭悲歌
台灣、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生育率在全球敬陪末座,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背後可能還受文化因素影響。東亞儒家社會普遍存在「先結婚後生子」的觀念,因此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婚生子女。
根據統計,台灣 90% 以上的已婚家庭都會生育孩子。換句話說,如果結婚率低,生育率也會連帶偏低。

此外,許多東亞社會仍保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這樣夫妻分工明確的現象最初是建立在男性教育程度與工作收入遠高於女性的情況下。然而,隨著時代改變,女性的教育程度提高,男女之間的收入差距也跟著縮小。但是,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還是存在,似乎沒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
一旦家中多了需花時間照顧的孩子,又沒有其他親友或托兒所代勞,夫妻其中一方可能得犧牲工作來顧小孩。那麼誰是最常做出犧牲的一方?楊子霆秀出一張怵目驚心的圖,呈現台灣夫妻的年所得在第一胎出生後的變化。

2004至2019年間的資料顯示,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前,夫妻之間的年所得成長率差距不大,妻子甚至還略高於丈夫。但是在第一胎出生後的當年開始發生驚人轉變。妻子的收入成長率相較於丈夫直接下滑超過20%,而且該差距再也沒有縮小。
這個驚人的差異除了是許多女性因生育而退出勞動市場帶來的影響外,對於那些留在職場的女性,他們可能為了兼顧育兒家務而放棄升遷的機會。如果上述情形沒有改變,將使得多數人不願意步入婚姻,生育率也跟著難以提升。
追根究柢,人們最擔心的是結婚生子後,可能得犧牲自己的生涯規劃。
如果想提升人們的生育意願,除了改變東亞傳統的家庭觀,政府應該提出更多能幫助父母同時兼顧生養子女與個人生涯的政策。例如:增加公共托育設施、居家托育服務、擬定方便育兒的請假制度,並保障請產假和育嬰假的勞工就業權利,讓人們不因生子而成為家庭的犧牲者,可以持續在社會上實踐自我。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丁肇九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