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疼痛大解密》:世界各大宗教都有個特性──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痛都會是一部分

《疼痛大解密》:世界各大宗教都有個特性──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痛都會是一部分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宗教信仰的某種疼痛舒緩效果不足以讓人改信——公開自稱無神論者的馬克思(Karl Marx)稱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但這事實依舊是值得探索的領域。

這項古老知識敏銳地告訴我們,疼痛不光只存在於感覺層面,也有情緒與認知的層面。我們無法控制周圍的環境,但可以學習掌控自己對周遭的反應。這種思維深深影響許多治療與管理持續性疼痛的「現代」作法:正念、認知行為療法、接納與承諾治療、催眠療法都是例子。對多數有持續性疼痛的人來說,接納當然不是一種治療,卻是必須踏出的第一步。接納疼痛,不與之對抗,就能更禁得起疼痛。這話聽起來似乎弔詭,但如果思考疼痛究竟是什麼,就會發現這說法合情合理:疼痛系統是我們的一部分,會盡力保護我們。

除了接受當下的現實之外,許多宗教也把希望寄託在未來。伊巴爾醫師告訴我,穆斯林透過承受世上的痛苦,就能更接近阿拉,進而在未來的另一個生命中紓解。而會提到「業」的印度教、佛教等宗教中,疼痛會讓信徒行善,過著有道德的人生,如此來世就能減少痛苦。

對於基督教來說,痛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確,基督教的重要符號是對身體施加酷刑的工具,而這符號構成了大教堂的形式,會出現在國旗上,甚至裝飾著灑了香料的小圓麵包。羅馬十字架的設計,是為了以最大的疼痛、苦難與羞辱來殺人。基督教徒相信,耶穌(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遭到虐待,死在十字架上,祂代替人類承受上帝的正當要求,為人類的錯誤行為付出代價——那是我們應得的懲罰。

基督教徒感到慰藉的是,雖然自己此生經歷苦痛,但神理解與同理這些苦痛,因為祂自己讓釘子刺穿手腳。早期基督教徒多半經歷過迫害與酷刑,然而耶穌使徒彼得曾告訴他們,當他們經歷身體痛苦時,是「與基督一同受苦」。除了在當下獲得慰藉之外,基督徒也相信,耶穌的死亡與之後的重生,終究會擊敗死亡與痛苦。他們對於未來抱持著某種希望,這在聖經的最後幾句話中可看出:「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

提姆.凱勒(Tim Keller)是基督教神學家與作家,也是紐約市救贖主長老教會的牧師。我問,基督教能為身處疼痛的人帶來什麼。「基督教能為身處痛苦的人提供許多獨一無二的資源。第一,在主要宗教或世界觀中,唯有基督教的基礎是理解到神親自進入這個世界,自己承受苦難,拯救我們。耶穌是上帝之子,虛弱受苦的他並沒有戰勝邪惡,而是歷經邪惡。這就給予基督教徒獨一無二的框架,了解到苦難不會只是浪費,而是通往更大的智慧、美、克服邪惡的方法。

第二,在主要信仰或世界觀中,唯有基督教提供更新的物質世界想像。基督教的救贖不只是拯救靈魂,使靈魂進入沒有麻煩的精神來世。基督教會救贖身體、創造新身體,這樣我們就不只是在一個想要的,卻從未擁有的世界中得到安慰。我們是得到這個想要,但過去從未擁有的世界——沒有污點或瑕疵,沒有苦難、腐敗與死亡。」

提姆本人對疼痛也不陌生,得把信仰付諸實行。他五十一歲時被診斷出甲狀腺癌,後來接受放射治療與手術。同時,他妻子的克隆氏症嚴重惡化,一年得動七次手術。我在二○二○年訪談他的時候,他才剛被診斷出第四期胰臟癌,完全康復的人少之又少。「於是,我和妻子展開此生最廣泛密集的反思與祈禱。我們重探這些年從聖經中學到關於受苦的一切,這過程中所發現到的支持已超出所需,甚至讓我們在淚水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強烈喜悅。」

無論我們自己或所在乎的人是否有宗教信仰,都必須體認到信仰對疼痛多重要,尤其是持續性疼痛。我們也能從信仰中得到寶貴的教訓,協助我們與疼痛共處,甚至舒緩疼痛。接受與希望或許是看似相互矛盾的觀念,但秉持兩者,是與疼痛共處並撫平疼痛的關鍵。「接受」的意思是看見困難與生命變化無常的本貌,並知道疼痛不會快速離去。「希望」不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而是了解雖然目前處於困境,但有貨真價實的證據顯示,持續性疼痛能改善。

重新架構出一個人的信念,最終得到正面的展望——雖然說比做容易,但確實有用。最好的作法,是透過支持性的疼痛教育環境來學習。不過,我們可探討關於疼痛的最重要信念,展開重新架構的過程。我們可以相信持續性疼痛代表身體受傷,或者,我們也可以相信現代疼痛科學的龐大證據——疼痛是我們的保護器,而持續性疼痛的多數案例是大腦疼痛系統的過度保護所造成。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疼痛大解密:解開痛覺的假象與真相,我們為何會痛以及療癒疼痛的新科學》,臉譜出版

作者:蒙蒂・萊曼(Monty Lyman)
譯者:呂奕欣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痛≠傷
原來我們對疼痛的想法全都錯了!
慢性疼痛新解與療癒之書

不須屈服,不用對抗,你只要了解疼痛。

受傷和疼痛經常被聯想在一起,兩者卻沒有絕對相關,這樣的誤解不僅存在於大眾的觀念裡,也影響醫界看待疼痛的方式,使得許多慢性疼痛病患陷入絕望、止痛藥成癮,甚至生活失能的深淵中。重新了解疼痛,能讓我們避免疼痛的負面影響。

事實上,疼痛是保護器而非警報器,是大腦為了避免我們受到更多傷害而產生的。因此,許多能影響大腦的因素,都能影響我們對疼痛的感知,例如注意力、預期心理、激烈情緒、安全感等。這樣的革命性觀念,正在扭轉醫界對疼痛照護的看法,愈來愈多的醫師將催眠、安慰劑及語言等介入手段,加入疼痛治療的百寶箱之中。比起治療身體,疼痛治療有時更像是治療人心,需要從認知、情緒、靈性與社會層面來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