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什麼才是現代台灣本土美學?我一度以為在宜蘭找到答案,但事情沒這麼簡單

什麼才是現代台灣本土美學?我一度以為在宜蘭找到答案,但事情沒這麼簡單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的民宿散佈於農田間,是因為台灣的田地本來就零散。這正好説明了遊客和候鳥型置產者的尷尬:大家廣受影視作品和網美照片的影響,編織著美好的田園夢,卻忽略了這些影像和現實之間巨大的斷裂。這種網紅審美,也構成了現在的新美學政治。

文:上官亂

前幾年,台灣網路上興起一個詞,叫「華國美學」,常常用於台灣人對台灣城市規劃、公共建築美感、藝術審美的自嘲。公共建築美學向來是政治與權力的體現,「華國美學」一詞,也反映出在台灣本土化思潮愈發濃厚的今天,大眾對過去幾十年威權審美趣味的反思。於是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所謂「華國美學」代表外來的威權政治審美,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現代的台灣本土美學?

我一度以為在宜蘭找到了答案,從80年代起,這裡就以一種「決不搶短線」的態度規劃建設宜蘭縣,建造一系列高水準的大型公共設施,被稱為「有遠見的城市」,同時它又是台灣地方民主自治的發源地。過去我尤其喜歡的,是屹立於宜蘭水田中的精美民宿,完全打破我對華人地區鄉村風景的印象。

但是當我進一步瞭解之後,才發現,這可能是我的錯覺。其實,這些造價不菲的民宿一直被爭論不休,背後交織著台灣糧食安全憂慮、產業發展與土地矛盾、地方政策與公民自治的矛盾、資本化與鄉村風貌的矛盾⋯⋯可以説,這也是台灣本土美學的困惑,而宜蘭「富有遠見的城市」的光輝,也面臨著全球經濟政治新環境的衝擊。於是,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對台灣鄉村的濾鏡,去直面台灣的社會現實,與時代裂變下的新「美學政治」。

被群嘲的華國美學:反「中式」威權心態的延伸

什麼是華國美學?「華」當然是「中華民國」的意思,流行網路梗裡的「華國美學」主要指風格俗豔、設計粗糙、不具現代審美的設計和文藝品味。意涵很廣,包括國民黨政府來台之後,注入「正統中國」思維和權力意志的公共建築美學,往往是在現代西方建築中強加中國宮廷元素,卻不考慮協調性,比如國父紀念館和圓山飯店。在民間社會,主要表現為顏色俗豔,表達方式粗暴、欠缺美感的民間設計,或者只顧功能和目的,完全沒有遠期考量的建設。在文藝趣味上,主要體現為黨國教育體制遺留下來的,喜歡濫用宏大敍事、大文化情懷的抒情傳統。

從美學政治來説,一個社會的文化藝術都和當權者的意志相關,建築又因為強烈的公共性,更能體現權力意識,參與歷史的構建。這在台灣尤其體現得深刻,在3.6萬平方公里的島上,卻矗立著很多「中華民國」名義下的建築。在文化上,則體現為,過去一部分經受黨國體制教材薰陶的優秀學子,可以熟背中國的山川地名,看著圖上虛構的故鄉滿目含情,卻對台灣在地的地理歷史、風俗民情無比陌生。在各種節慶上,也能見到一些不考慮現代審美的傳統設計,比如今年台灣燈會上被群嘲為「華國美學」的蟠龍獻瑞、西遊記燈組,輿論一時成了兩黨的政治攻防戰戰場。

台灣燈會歡樂派對燈區童趣十足(1)
Photo Credit: 交通部觀光局提供 via 中央社
2023年台灣燈會中的西遊記花燈引起美學討論。

那麼,「華國美學」是怎麼形成的呢?

上世紀50年代,韓戰後,美國協防和援助台灣,中國的攻台計劃也擱淺,國民黨政府開始大力進行公共建設。首先需要安置退台的百萬軍眷,因此修建了大量美式公寓為藍本的國民住宅,加上那時候國民黨政權一心反攻中國大陸,在台灣是客居心態,因此規劃都比較粗糙和缺乏遠期考量,於是這類建築都以實用、快速、低成本為主,無法兼顧美感。

但是在規劃標誌性的公共建築上,國民黨政府又以中華正統自居,建造了不少中西結合的建築物,最著名的就是圓山飯店,十層樓高的建築上一個中式宮廷風屋頂。時間一久,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80年代,日本當紅女星酒井法子來到台北,遠遠看到圓山飯店,驚呼「好大的廟」,一時間被台灣人傳做笑談。

1620px-圓山飯店1
Photo Credit: Sdfery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台北圓山飯店。

六十年後,台灣經濟開始騰飛,人口暴增,民眾開始大量蓋自建屋。這種房屋也沒有太多設計美學,後來時間一長,還大量用鐵皮加蓋樓頂。《富比士》(Forbes)在2015年就發表過文章,説台灣雖然人均收入高,但是不能被稱為發達國家,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建築缺乏美感,哪怕在台北,放眼望去,也是滿眼老舊的屋宇加上鐵皮屋頂樓,和首善之都的地位差很遠。但是,由於台灣的物權法完善,對私人財產保護力度大,不能像中國那樣為了都市更新動輒強拆,因此規劃部門要進行城市改造的成本巨大。

當然,台灣也有非常好看的街道,比如保留了很多日治時代建築的青田街,但這算不上是台灣本土的美學。在南部,還能找到很多清代古廟,或者郊區的傳統閩南風格三合院老厝,因為和風土氣候景觀緊密結合,也有獨特美感。但是,這些都是傳統建築,那麼現代的、本土化台灣建築美學在哪裡呢?後來,我在宜蘭找到了。

本土美學的興起:「宜蘭經驗」遇上新土地政策

在宜蘭,我發現,美學政治也不盡是權力宏大敍事的體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起居的美學同樣也是政治,甚至有時候會豐富和影響社會主流的審美。

宜蘭所在的蘭陽平原是台灣的拓墾史上開發得比較晚的農業區,這裡雨水豐沛,河流沖積帶來的肥沃土地,造就了極好的農耕條件。早在漢族拓墾人群進入之前,當地平埔族就已經耕種了多年。走在宜蘭鄉村,山水之間,棋盤般的稻田隨風起浪,風景迷人。而更迷人的,是那水田裡矗立的一座座精緻的民宿,它們外觀精緻優雅,設計深具匠心,和周圍的田園山水構成了一副精緻、脱俗的鄉村圖景,隨便一拍都是偶像劇劇照。

這幅圖景滿足了都市人特有的「田園夢」:出門就是田園風光,進屋就是西餐、Wi-Fi,遠離塵囂又不脱離都市文明,親近自然又生活便利。當地人告訴我這些民宿其實是農舍的時候,我以為它們就是當地普通農民蓋的房子,於是又引發了我的過度想像:這就是台灣的驕傲——富庶、美麗、親近現代文明的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