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現代台灣本土美學?我一度以為在宜蘭找到答案,但事情沒這麼簡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的民宿散佈於農田間,是因為台灣的田地本來就零散。這正好説明了遊客和候鳥型置產者的尷尬:大家廣受影視作品和網美照片的影響,編織著美好的田園夢,卻忽略了這些影像和現實之間巨大的斷裂。這種網紅審美,也構成了現在的新美學政治。
文:上官亂
前幾年,台灣網路上興起一個詞,叫「華國美學」,常常用於台灣人對台灣城市規劃、公共建築美感、藝術審美的自嘲。公共建築美學向來是政治與權力的體現,「華國美學」一詞,也反映出在台灣本土化思潮愈發濃厚的今天,大眾對過去幾十年威權審美趣味的反思。於是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所謂「華國美學」代表外來的威權政治審美,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現代的台灣本土美學?
我一度以為在宜蘭找到了答案,從80年代起,這裡就以一種「決不搶短線」的態度規劃建設宜蘭縣,建造一系列高水準的大型公共設施,被稱為「有遠見的城市」,同時它又是台灣地方民主自治的發源地。過去我尤其喜歡的,是屹立於宜蘭水田中的精美民宿,完全打破我對華人地區鄉村風景的印象。
但是當我進一步瞭解之後,才發現,這可能是我的錯覺。其實,這些造價不菲的民宿一直被爭論不休,背後交織著台灣糧食安全憂慮、產業發展與土地矛盾、地方政策與公民自治的矛盾、資本化與鄉村風貌的矛盾⋯⋯可以説,這也是台灣本土美學的困惑,而宜蘭「富有遠見的城市」的光輝,也面臨著全球經濟政治新環境的衝擊。於是,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對台灣鄉村的濾鏡,去直面台灣的社會現實,與時代裂變下的新「美學政治」。
被群嘲的華國美學:反「中式」威權心態的延伸
什麼是華國美學?「華」當然是「中華民國」的意思,流行網路梗裡的「華國美學」主要指風格俗豔、設計粗糙、不具現代審美的設計和文藝品味。意涵很廣,包括國民黨政府來台之後,注入「正統中國」思維和權力意志的公共建築美學,往往是在現代西方建築中強加中國宮廷元素,卻不考慮協調性,比如國父紀念館和圓山飯店。在民間社會,主要表現為顏色俗豔,表達方式粗暴、欠缺美感的民間設計,或者只顧功能和目的,完全沒有遠期考量的建設。在文藝趣味上,主要體現為黨國教育體制遺留下來的,喜歡濫用宏大敍事、大文化情懷的抒情傳統。
從美學政治來説,一個社會的文化藝術都和當權者的意志相關,建築又因為強烈的公共性,更能體現權力意識,參與歷史的構建。這在台灣尤其體現得深刻,在3.6萬平方公里的島上,卻矗立著很多「中華民國」名義下的建築。在文化上,則體現為,過去一部分經受黨國體制教材薰陶的優秀學子,可以熟背中國的山川地名,看著圖上虛構的故鄉滿目含情,卻對台灣在地的地理歷史、風俗民情無比陌生。在各種節慶上,也能見到一些不考慮現代審美的傳統設計,比如今年台灣燈會上被群嘲為「華國美學」的蟠龍獻瑞、西遊記燈組,輿論一時成了兩黨的政治攻防戰戰場。

那麼,「華國美學」是怎麼形成的呢?
上世紀50年代,韓戰後,美國協防和援助台灣,中國的攻台計劃也擱淺,國民黨政府開始大力進行公共建設。首先需要安置退台的百萬軍眷,因此修建了大量美式公寓為藍本的國民住宅,加上那時候國民黨政權一心反攻中國大陸,在台灣是客居心態,因此規劃都比較粗糙和缺乏遠期考量,於是這類建築都以實用、快速、低成本為主,無法兼顧美感。
但是在規劃標誌性的公共建築上,國民黨政府又以中華正統自居,建造了不少中西結合的建築物,最著名的就是圓山飯店,十層樓高的建築上一個中式宮廷風屋頂。時間一久,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80年代,日本當紅女星酒井法子來到台北,遠遠看到圓山飯店,驚呼「好大的廟」,一時間被台灣人傳做笑談。

六十年後,台灣經濟開始騰飛,人口暴增,民眾開始大量蓋自建屋。這種房屋也沒有太多設計美學,後來時間一長,還大量用鐵皮加蓋樓頂。《富比士》(Forbes)在2015年就發表過文章,説台灣雖然人均收入高,但是不能被稱為發達國家,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建築缺乏美感,哪怕在台北,放眼望去,也是滿眼老舊的屋宇加上鐵皮屋頂樓,和首善之都的地位差很遠。但是,由於台灣的物權法完善,對私人財產保護力度大,不能像中國那樣為了都市更新動輒強拆,因此規劃部門要進行城市改造的成本巨大。
當然,台灣也有非常好看的街道,比如保留了很多日治時代建築的青田街,但這算不上是台灣本土的美學。在南部,還能找到很多清代古廟,或者郊區的傳統閩南風格三合院老厝,因為和風土氣候景觀緊密結合,也有獨特美感。但是,這些都是傳統建築,那麼現代的、本土化台灣建築美學在哪裡呢?後來,我在宜蘭找到了。
本土美學的興起:「宜蘭經驗」遇上新土地政策
在宜蘭,我發現,美學政治也不盡是權力宏大敍事的體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起居的美學同樣也是政治,甚至有時候會豐富和影響社會主流的審美。
宜蘭所在的蘭陽平原是台灣的拓墾史上開發得比較晚的農業區,這裡雨水豐沛,河流沖積帶來的肥沃土地,造就了極好的農耕條件。早在漢族拓墾人群進入之前,當地平埔族就已經耕種了多年。走在宜蘭鄉村,山水之間,棋盤般的稻田隨風起浪,風景迷人。而更迷人的,是那水田裡矗立的一座座精緻的民宿,它們外觀精緻優雅,設計深具匠心,和周圍的田園山水構成了一副精緻、脱俗的鄉村圖景,隨便一拍都是偶像劇劇照。
這幅圖景滿足了都市人特有的「田園夢」:出門就是田園風光,進屋就是西餐、Wi-Fi,遠離塵囂又不脱離都市文明,親近自然又生活便利。當地人告訴我這些民宿其實是農舍的時候,我以為它們就是當地普通農民蓋的房子,於是又引發了我的過度想像:這就是台灣的驕傲——富庶、美麗、親近現代文明的農村。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