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不需要再學習外語,以後用AI翻譯就可以了,我認為這完全錯誤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最近許多論調指出,人類不需要再學習外語,畢竟以後用機器翻譯就可以了。我認為這完全錯誤,我堅信語言學習只會因為AI而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學習一種新的語言,不只是為了表面上淺層的溝通。多學習一種語言,最重要的是多學到一種新的思考方式,以及浸潤在語言背後代表的各種文化。
文:程世嘉
AI是否將摧毀語言?
AI不會摧毀語言,AI摧毀的是語言的隔閡。
教育一直是我專業領域之外最關心的事情,ChatGPT出現之後,我裝了一些利用AI進行英語學習的App在手機裡,親身了解我們的下一代「AI原住民」會怎麼學外語。
因為iKala服務許多來自教育科技、非營利組織、出版業、補教業、及線上教育的業者,所以我最近也跟這些專家們請教了非常多對於未來教育的看法,大家都有志一同地認為,AI雖然帶來教育的挑戰,但機會其實遠多於挑戰。
最近許多論調指出,人類不需要再學習外語,畢竟以後用機器翻譯就可以了。我認為這完全錯誤,我堅信語言學習只會因為AI而變得越來越重要。
因為學習一種新的語言,不只是為了表面上淺層的溝通。多學習一種語言,最重要的是多學到一種新的思考方式,以及浸潤在語言背後代表的各種文化。
人類將會善用AI更有效率地學習更多外語,因為AI的成本還持續在降低當中,當AI逐漸成為最好的語言助手,學習一種新外語的成本也會一直降低。
很快我們就會看到借助AI的力量,快速學習各種外語的傑出人才,這些人在職場上將會具備強大的競爭力,因為他們可以在各國的談判桌上進行各種商務談判。
的確,這也意味著未來人才的競爭門檻升高了,以往我們定義的國際商務人才也許只需要精通兩種外語就是頂尖,但以後這個數字可能會增加到三種甚至更多。
學生和專業人士都會更累是肯定的,但企圖心越旺盛的人才在科技越進步的時代,本來就會越容易達到贏家全拿的狀況。這件事情也不是因為AI進步才發生。
所以,千萬不要聽信「以後不需要學習外語」這種論調,情況正在往完全相反的方向走「以後大家要學更多外語」,這一點我相信很快就會反映在統計數據當中。
未來地球人平均會說的語言數量,將會因為AI的蓬勃發展而增加。
AI熱潮:和Google相比,Meta嚴重落後?
雖然大家很喜歡酸祖老闆(我也常開他玩笑),但是說Meta跟不上AI熱潮是完全錯誤的。Meta過去一段時間發表了SAM(SegmentAnything Model)和LLaMA這些重要的模型,對於全世界AI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如圖所示,Meta至今發布了數量第二多的重要LLM大型語言模型,僅次於Google。
在各種行業中,我也看到許多採用這些模型的新穎應用。當大家還繼續耍弄AIGC在社群網站上製造梗圖和笑話時,Meta的LLM模型已經在醫療保健、汽車、零售、農業、甚至心理學等許多領域處於早期的領先地位。
而且Meta發布的模型在學術界迅速流行起來,PyTorch最近也在AI從業者當中越來越受歡迎。所以我對未來Meta的AI進展持樂觀態度。
科技巨頭正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加入AI戰爭。儘管ChatGPT在世界上引起轟動,但這場AI比賽目前還沒有明顯的贏家。
延伸閱讀
- 創作者會被AI取代嗎?會取代你工作的不是AI,而是比你會用AI的人
- ChatGPT開啟「AI原住民」全新世代,學習自然語言成為比學寫程式更重要的技能
- 人類譯者會消失嗎?AI劃下了品質低標,永遠有更高難度的市場等著人去發揮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