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參透的國民黨徵召大戲:朱立倫到底是用心良苦,還是別有所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民黨總統提名人選遲未底定,身為國民黨2024大選操盤手,朱立倫如何妥善解決郭侯之爭,推出最強人選,又不造成藍營分裂,對他是個重要的挑戰,而在那之前,朱侯郭的三角習題勢必還要再糾結一段時間......
文:郭瓊俐
爭取國民黨總統提名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結束訪日行程後,大陣仗舉行「台灣需要一個很棒的CEO」記者會,雖然他賣力報告,媒體焦點卻集中在郭台銘是否覺得自己遭到仙人跳?郭台銘篤定回答「不會」,表示自己的民調一直在上升,也強調他相信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會公正徵召民調最高的人。
不過,就在郭台銘衝刺民調之際,國民黨內不斷有訊息傳出,新北市長侯友宜才是會被徵召參選總統的人;而一直未明確表態的侯友宜,也在出訪新加坡期間,說出「國家需要我的時候,一定會勇敢挺身而出!」被視為對2024之爭做出具體表態。
盤算!朱立倫就是要圈住郭
國民黨郭侯之爭,由於黨中央的徵召、三階段整合等「遊戲規則」不明確,讓外界霧裡看花。唯一確定的是,黨主席朱立倫是決定國民黨由誰出線的關鍵人物;在導演朱立倫不透露劇本的情況下,郭侯兩人勢必還要賣力演出好一陣子。
四年前與國民黨不歡而散的郭台銘,今年2月初公開表示回歸國民黨爭取總統提名,並表態「在等一個辦法」,也就是要參與國民黨的初選,為國民黨投下一顆震撼彈。
近兩個月時間,郭台銘與國民黨似乎各走各的,直到3月底郭董啟程訪美前夕,朱立倫拜訪了郭台銘,此次會面兩人似乎已取得某種程度的共識。
郭董提早結束訪美行程,回台開記者會,為四年前負氣退黨向國民黨鞠躬道歉,又強調能否被國民黨徵召,在於民調的呈現,因此訴諸全國選民支持他。緊接著,郭台銘又啟程訪問日本;顯然要藉由美、日之旅,凸顯自己的國際觀與科技經濟的專長。
朱郭那場會面,顯然有關鍵性意義。朱立倫應該給予了某些訊息,讓郭董解讀出正面的結果。因此郭董隨後的記者會上,強調民調的重要,也宣示如果侯友宜民調高過他而被國民黨徵召,他會全力支持侯友宜。
政壇人士表示,郭台銘公開說出這些話,證明朱立倫最初的策略奏效,因為朱立倫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將郭台銘「圈」在國民黨內,不能讓郭台銘與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結合,否則兩個陣營互爭藍營選票,一定是民進黨得利。郭台銘訪日成果記者會上強調「請給我30天」,就是要用1個月時間全力衝刺自己的民調。
不過,郭台銘還在日本時,國民黨祕書長黃健庭說出「黨內態勢明顯就是侯友宜」,郭董從日本打電話回台抗議後,黃健庭改口提出黨內整合、泛藍陣營整合、非綠陣營整合的「三階段整合」說。郭台銘從日本回來後,再度信心滿滿,也開始進行全國說明會。
此時,被視為朱系核心的國民黨智庫執行長柯志恩,又表示總統大選「民調並非徵召唯一參考,要做非常多面向綜合評估」,意即就算郭台銘民調勝出,也不保證徵召他。更何況,國民黨早已表達,民調作業純屬內部參考,黨中央不會公開民調細節。

不解!郭董為何要陪玩一場
因為種種明示、暗示的訊息,都顯示侯友宜才是最可能被徵召的人,外界無法停止懷疑,郭董最後可能還是會被政治仙人跳?另一個懷疑是,如果郭董發現受騙了,只是陪玩一場衝刺民調的戲碼,那麼他會信守自己說過的話,留在國民黨內支持侯友宜,或是憤而出走,與柯文哲或其他政治勢力合作?朱立倫想把郭台銘「圈」在國民黨內的用心能否如願?
政壇人士指出,朱立倫一直被冠上「政治精算師」的封號,但或許他這次精算的是自己的歷史定位,而不是政治利益。如果民進黨執政8年後,國民黨還拿不下執政權,讓民進黨繼續執政,不但打破台灣民主選舉以來的紀錄,國民黨更可能從此一蹶不振,因此國民黨內最想贏的人,應該是黨主席朱立倫。
去年,朱立倫強勢空降張善政參選桃園市長,引發黨內譁然,但當時朱立倫是最想讓自己的本命區桃園市贏的人,張善政當選桃園市長,也證明了之前的紛擾只是過場,結局是好的。
在國民黨總統參選人底定前,朱侯郭的三角習題勢必還要再糾結一段時間。朱立倫是另有算計,或是苦心造詣?還要繼續看下去。
更多《財訊》文章
延伸閱讀
- 相信朱立倫會公平徵召的郭台銘,讓「郭侯爭」註定成為沒有結局的單戀
- 郭侯相爭綠營得利,國民黨需要的不是「最強候選人」而是「最強的組合」
- 郭台銘以「走鋼索的人」形容美中強權下的台灣處境,稱民進黨幾乎不思考地往一邊靠近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朱家儀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