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2050淨零論壇(一):淨零轉型迎來關鍵八年,台灣如何與國際接軌?

邁向2050淨零論壇(一):淨零轉型迎來關鍵八年,台灣如何與國際接軌?
Photo Credit: 邁向2050淨零論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已經有所努力,但是減碳的路程一刻都不能慢下來。政府必須要以低GDP為前提,從根本改變產業結構,才有機會大幅度的減少初級能源消耗。而在接下來的淨零轉型關鍵八年,政府需要進行怎麼樣的社會溝通,才能聚焦台灣淨零轉型的動能呢?

文:吳澄澄

2022年3月30日,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擬定台灣達到淨零碳排的重大戰略,並預計在2030年前投入9000億元執行相關計畫。報告中,選定五大項目:運輸、建築、工業、電力以及「負碳技術」,分列減碳目標,牽涉之廣將會全方位地、把每個人捲入台灣未來30年的轉型工程。

2023年422地球日前夕,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作為長期關心並參與臺灣氣候與能源議題的環境組織,盤點台灣過去一年來在氣候政策與立法上的進展,國發會推出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12項關鍵戰略》、《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入法,氣候預算從一年25億增加到1000億,台灣淨零能否與國際接軌?因此,第二年共同籌辦「台灣如何邁向淨零論壇—Team Taiwan 怎麼走?」。

論壇邀請國發會龔明鑫主委開場致詞,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主題報告:「淨零轉型的關鍵八年- 加嚴目標、社會共行」,與談人為國發會副主委施克和。分三個單元:「碳費500夠不夠?」、「綠能爭議解不解?」、「工業減碳做不做?」皆邀請引言人以簡報方式報告,再邀請政府、產業、學界代表擔任與談人回應,共同開啟淨零路徑的公民社會對話

論壇中針對國發會計畫政策不足之處,台灣淨零整體政策的方向與進程,提出更積極具體的建議,以四篇系列文章,完整呈現當日論壇重點,邀請大家一起學習,成為台灣邁向淨零的重要推手。


台灣淨零目標應加嚴、加速討論,真正與國際接軌

台灣歷經將近二十年漫長的淨零修法,在2022年終於有所突破,去年年底,許多環境政策在極度壓縮的時間下,終於取得進展,然而與此同時,仍有部分目標和國際淨零標準仍有距離。論壇除了回顧台灣目前的修法成績、反省不足,也為接下來的能源轉型之路訂定階段性目標。

首場「淨零轉型的關鍵八年 – 加嚴目標、社會共行」,由台灣氣候網絡總監趙家緯報告台灣目前官方減碳目標與國際的落差、與如何加強治理能量、實現轉型。

去年12月政府提出新的減碳目標,以2005年為基礎年,預計在2030年減碳24%±1%,並已將此項目標向國際宣示,但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最新報告強調各國除了2030年目標外,更要設定2040、2045的減量目標,聯合國秘書長要求今年的COP28會議,各國要提出新的減量目標,須審視2030減量目標與2050淨零目標各自要減少多少碳排,再回推不同階段的減碳力道。

趙家緯表示,目前國發會訂定的 2030年台灣減碳目標為24%±1%,有三點隱憂:

第一,目前的減量程度跟國際要求仍然有落差,2030的減碳目標將會是引導國內減碳力道的重要政策訊號。

為了確保綠能與環境、在地社區能共存發展,台灣在綠能的推動上應先緩後急,可是目前台灣在2030年並沒有積極性加嚴綠能發展速度,這會導致台灣的綠能可能會變成中期快速發展、後期發展速度趨緩,在後面把目標調降的時候,對形塑、鞏固台灣亞太離岸風力領導性市場會有不利影響。

第二,中央2030的減碳目標低落,將削弱地方與產業的行動。

很多地方政府的2030年減碳目標已經比24%±1%來得高,全國各縣市、包含六都的減碳目標,都至少減碳30%甚至40%起跳,中央目標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在政策引導上會有負面影響。對企業來說更缺乏設置積極減碳目標的壓力。

第三,從目前各部會提出來的減量政策進行盤點,台灣其實有機會可以把2030年的減碳幅度提升到30%,並在2030年讓燃煤發電在電力結構裡減少到10%以下,但是2030年減碳30%其實還是不符合淨零排放需求。

從IPCC報告使用的模型之一:全球變遷評估模型(Global Change Assessment Model,GCAM)分析,若2050年要達到淨零,2030年的減碳幅度要到40%才能達標。

要實現此目標,台灣總體能源供給結構會有很大變化,2030年的電力結構,再生能源的佔比必需要提升到40%以上,燃煤排放量來源要大規模縮減,除了電力結構,石化業要縮減,水泥業必須為負成長,鋼鐵業到2050年要減少40%左右的產量,要達到以上目標,重工業的初級能源,包含煤與石油的增長幅度必須控制。

IPCC對台灣評估長期GDP幅度預測,並不會持續維持在6%的高點,未來GDP會維持在1%左右,因此政府在預估經濟發產情境與產業規劃時,也要以低GDP為前提進行發展路徑研擬,作為政策規劃基礎,不能僅僅只是要求各個企業節電量達到1%,而是要從根本改變、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才有機會大幅度的減少初級能源消耗。

趙家緯表示,碳排減量目標的調整機制,原本是每五年要討論現階段的減碳目標是否應加嚴,但現在國際上各國每年都可以加嚴減碳目標。

按照《氣候變遷因應法》,台灣現在處於第二階段,第二階段的減碳管制目標只到2025年,第三階段的管制時程則會到2030年,下一階段的修法程序必須更嚴謹、並對社會大眾開放,不能像過往只有簡單的公聽會,民間團體在此階段也會對減碳目標的設定有更多程序性的要求。若要來得及設定第三階段目標,要在2026年的兩年前開啟討論,按照這個時間點,今年後半年政府就必須要盡快開啟討論規劃。

邀請全民上「臺灣淨零追蹤器」,一起監督政府淨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