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台灣「人選之人」的政治幕僚經驗,大馬年輕世代返鄉深耕在地民主發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黃振峰解釋說,所謂參與台灣「政治活動」指的是近身「觀察」台灣新興政黨成立的過程,競選服務人員如何製作文宣,利用社群媒體平台擴大網路聲量等事務。利用台灣求學之餘邊實際觀察政治脈動的黃振峰表示:「我就是在做幕僚工作,觀察政治人物的行政作業流程或法案擬定與推動。」
(中央社)「近身觀察台灣民主發展,參與選舉及選區服務」。大馬年輕世代黃振峰受台灣選舉洗禮啟迪,決定反思家鄉政治發展並「鮭魚返鄉」,盼投身公眾事務,站在最前線以理性角度思辨、擬定並推動政策,展現新世代觀點。
吉隆坡的天氣豔陽高照,一身短袖T恤裝扮的黃振峰(Bong Jenn Fonng)把採訪地點從當地人聊天的咖啡茶室,臨時更換到冷氣餐廳,讓尚未適應大馬炎熱氣候的記者不至揮汗如雨。
身為留台校友的黃振峰首先告訴《中央社》,無論從大學時代新聞專業訓練到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理論與國會實務訓練,5年留學台灣經驗讓他有機會感受台灣選舉模式中的政治發展與社群媒體快速變化。
他說,大馬雖曾也有要求改革的「烈火莫熄」(Reformasi)社會運動,但2014年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則是他初抵台灣後首次「震撼教育」,感受到當時台灣民主政治發展與主流民意。
黃振峰指出,或許是這個「契機」讓他於2015年有機會體驗台灣政治選舉活動,當時想法很單純,就是想看看台灣選舉模式。
當時他實際參與「社會民主黨」成立活動,尤其透過范雲與苗博雅教導與協助,逐步從門外漢「旁觀者」角色蛻變為競選活動的「參與者」。
他說:「苗博雅昔日曾赴馬來西亞參加廢除死刑相關活動,我就是在那個時候認識苗博雅,也因此很幸運有機會參與『社會民主黨』的活動。」
黃振峰解釋說,所謂參與台灣「政治活動」指的是近身「觀察」台灣新興政黨成立的過程,競選服務人員如何製作文宣,利用社群媒體平台擴大網路聲量,爭取老中青不同世代支持,抑或深入選區經營的模式。
利用台灣求學之餘邊實際觀察政治脈動的黃振峰說:「我就是在做幕僚工作,觀察政治人物的行政作業流程或法案擬定與推動。」
2016年立法委員選舉讓黃振峰實際在當時參選立委的范雲角逐的選區走透透。他認為,自己雖然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工作人員,但實際參與選舉活動,協助在大安區耕耘,走訪各種選舉活動行程,打選戰很辛苦,「這個經驗真的很棒」。
黃振峰受訪說,幸虧有新聞背景與政治學的國會知識訓練,他才能觀察台灣政治發展模式的改變,透過到不同政治人物身邊磨練,就近感受政治人物的選區經營與服務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黃振峰受到范雲與苗博雅的鼓勵盼留台學子傳承民主化經驗影響,並未與一般留台學子續留台灣發展,而是「鮭魚返鄉」。他於2020年初完成碩士口試後即返回馬來西亞。

對於記者詢及大馬的政治情勢,黃振峰則以台灣學術與實務參與政治活動訓練為例,說明要反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發展趨勢」,諸如台灣區域立委席次為什麼會減少、為什麼需要不分區立委、為什麼會有市議員改選。這些都是不同時代的政治發展結果,大馬也是一樣,每一個政治事件發生的背後都有特定因素,造成不同的結果。
他說 ,因此,當外界評論馬來西亞政治局勢時,往往沒有很認真去檢視大馬過去政治發展過程中發生的事情,難以鑑往知來,「我們需要從不同國家的民主政治發展經驗來觀察馬來西亞」。
黃振峰分析,大馬政治發展多元,不僅有華人、馬來與印度族群,也有所謂的原住民,政治氛圍也夾雜著不同因素。如果論及馬來西亞政治發展,不能僅用簡單一句話帶過,而是要切入歷史脈絡才能了解為什麼大馬政治發展有如今的情勢。
黃振峰認為,馬來西亞的民主政治發展腳步很快,尤其是從2018年之後的大選迄今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大馬政治情勢其實還沒有發展到民主轉型後「民主鞏固」的階段,也未臻成熟,其實僅處於民主政治的萌芽階段。

他從年輕一代觀點觀察大馬政治發展,希望在今年舉行包括雪蘭莪州等6個州的選舉中,看到有更多的政黨出現,帶來良性競爭,人民有更多選擇,有更多元聲音被聽見,而不是妥協於政黨利益而忽略或犧牲弱勢群體利益。
黃振峰認為,小黨或雖沒有辦法執政,但仍有機會成為關鍵少數「造王者」,並影響政府決策。
黃振峰強調,政治的不穩定會影響外來投資者,希望大馬政局穩定發展,因此需要有一個遊戲規則,而非一直換政府。就年輕一輩的大馬人來說,參與政治活動除從政外,擔任政治人物幕僚,走訪選區了解民瘼,提供更多想法,用理性角度去討論公共政策。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