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順貴:從半屏山核電廠到機器人大軍,郭董有如把國家體制與政策當兒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政治人物為了贏得選舉,勢必盡可能爭取選票,遇到爭議問題會迴避不回答,為了藏拙也可以一再重複滿嘴的空話,這都可以理解,但道德底線應該是不能用不實的話、乃至刻意造假的事件欺騙社會。
文:詹順貴(因為喜歡大自然與賞鳥,而把法律用到保護環境與土地上,卻滿身不合時宜的律師)
積極爭取國民黨總統初選門票的郭台銘,對於攸關國家體制,與重大政策的議題,近日諸多草率發言如「不用議會監督,自己監督便可」、「台積電不來高雄因為沒有電,要在高雄半屏山下建造核能發電站」、「民進黨把『非核家園』當作神主牌,你們投給民進黨,那你們就生肺癌好了」、「重啟核四」、從「別買武器就不會被打」到「共軍侵台,派機器人去對打」等,令人直捏冷汗。
雖然事後已經道歉,但再看日前他的團隊主辦一場座談會,短短11個字的主題背板都可以錯3個字,顯示郭董團隊的民主意識、政策評估擬定的風險管控與偵錯能力,完全讓人無法放心。
首先,台灣是三權分立的民主憲政國家,議會代表人民監督行政,不僅是憲法明定,更是全球民主國家的普世價值,不料要競選總統掌握最高行政權力的郭董竟能講出「不用議會監督,自己監督便可」,也許他在自己的企業帝國版圖已習慣如此,但放到國家體制上,這種完全是威權獨裁的思維,縱使道過歉,也絕不能姑息縱容。
其次,台積電會不會去高雄?自有它的企業戰略盤算,但無論如何絕不會是因為高雄沒有電。能源本來就是全國性議題,縱使國民黨20世紀執政的那幾十年,有關電廠與電網的規劃與建置也都是整體考量,而非一地一區個別思考。
所以,台灣本島電網完全互通,理論上每一發電設施所發的電都可以全島調度(當然從經濟利益角度看,傳輸到終端用戶路線越短,電在傳輸過程耗損越少),本來就不宜直接界定哪個地區有多餘的電、哪個地區沒有電。
高雄並不缺電,半屏山蓋核電廠完全的荒謬
退而言之,縱使依郭董只從高雄地區檢視發電用電的邏輯,也可以很明顯看出郭董與其幕僚團隊事先根本沒有做功課,才會拿出那種很容易被實際數據指錯的說詞。
攤開台電高雄發電與用電數據的資訊,2022年高雄的總發電是508億8600萬度,而售電量為307億3400萬度,這數據顯示高雄地區的用電量遠低於設在高雄的電廠發電量,約僅占60.4%,其他多餘的發電都是往北輸送,也就是說高雄本身根本不缺電!
至於「半屏山都已經挖空了,不如搞個小型核電站在裡面」之說,也是不負責任的大空話,因為縱使是小型核電站,仍需要審慎評估選址,並與在地居民溝通,不是企業霸主極其主觀的一句話就決定。
何況郭董口中的小型核電站,是否即一般所認知採用小型先進反應爐的SMR?如是,那郭董究竟知否除俄羅斯一座號稱已商轉外,連擁核最積極的法國都已在評估因發電成本過高不符經濟效益而考慮放棄?比爾蓋茲和他投資的核電廠公司TerraPower迄今也只具備實驗室技術,仍無法商業化?
不意外,郭董此話一出,立刻引發各界抨擊,不得不再度於社群平台上道歉。
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是《環境基本法》第23條明定的政府義務,民進黨執政時積極落實有何不對?何況《環境基本法》在2002年底通過當時,民進黨的立委席次並未過半,此一法條卻能通過,可見是當時台灣社會的主流共識。

誤解非核家園用意,話語惡毒傷人
郭董「票投民進黨,那就生肺癌」的邏輯,或許出在誤以為落實「非核家園」目標,就必須用更多燃煤來發電填補,而燃煤對肺癌或全癌症的發生率貢獻較為顯著(正在被雲林台西鄉、麥寮鄉居民提告損害賠償的六輕台塑集團一定無法認同郭董此言),但此一發言仍是立基在錯誤的資訊之上。
事實是,核一、核二、核三等共6部機組,原本都可以按照它的40年營運期限運轉到最後一刻,但由於國民黨長期執政的新北市堅持不同意啟用或興建用過燃料棒的中期乾式貯存場,以致冷卻池已完全放滿用過燃料棒,而迫使核一、核二機組不得不陸續提前除役或藉降載發電以減緩燃料棒退出速度。
至於核四根本尚未興建完成,能否完成興建?是否安全?能否啟用?都在未定之數,郭董作為一個企業集團領導者,要訴求重啟核四都不需要事先思考可行性與安全性問題?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最熱門人選新北市長侯友宜被問到此事,又再度展現他面對爭議時言不及義、滿嘴空話的本事,郭董有辦法使他買單支持嗎?
蔡英文執政後,明確提出以全力發展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轉型政策,核一、核二機組的陸續除役,主要即用再生能源填補,燃煤電廠除役與因經濟成長所增加的用電需求,基載調度部分主要為燃氣,優先上網供電則是再生能源。
以今年5月1日為例,中午12時13分,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合計發電量超過780萬瓩,創歷史新高,主要貢獻為光電發電量653.4萬瓩,也打破紀錄,風電、光電總發電占比達31.71%,顯見在用電尖峰時段,再生能源可有效大幅減少燃煤發電。
再生能源前景可觀,郭董理解嗎?
再以2017年與2022年對照為例,再生能源於2017年僅占4.9%,去年增為8.6%,燃煤發電則從2017年的39.2%,在核一2部機組、核二1部機組陸續除役的情況下,去年還降到34.8%。
再拿國民黨馬政府執政最後一年的2015年與去年(2022)相比,台電所有火力電廠包括硫化物、氮氧化物、粒狀污染物等主要空氣污染物,在林全、賴清德兩任行政院長任內積極且全面的空污防治策略治理,配合綠電優先上網、煤電優先降載的調度策略下,分別減少約67%、53.3%、78.1%。可見,郭董所說「票投民進黨,那就生肺癌」之說,根本經不起檢驗。
超越運動場上的勝利,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運動競賽中,總有站上頒獎台、榮獲金銀銅牌的高光時刻,但每每在賽事裡,即使遭逢意外受傷,仍要堅持運動精神、完成比賽的運動員們,也值得獲得全場觀眾們的熱烈鼓掌。場外勿以一時成敗論英雄,成功應由運動員自己來定義。如同Nike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大眾全力以赴、放手一搏,何謂成功?將無所定義!

0.03秒,對日常生活中的你我,可能只是一個彈指的瞬間;解鎖手機的指尖滑動,可能都遠多於這剎那。但對於2023年成都世大運游泳賽道上的台灣選手王冠閎來說,這卻是奪得金牌或銀牌的差距。在200公尺蝶式的決賽中,與日本選手寺田拓未僅有0.03秒的差距,王冠閎以1分55秒69的成績奪下銀牌,也為接下來的亞運增添信心。無關排名,王冠閎在賽事中的全力拼搏,更值得所有人鼓掌喝采。事實上,從甫落幕的世大運,到即將登場的2023年杭州亞運,甚至延續到眾所期待的2024年巴黎奧運,贏與輸或許是運動場上寫實的成功象徵,但無論是否如願奪牌,展現竭盡所能對勝利渴望的運動員,或許更值得人們的尊敬與鼓勵。
個人的成功 需要時間來累積

逐漸受到國人關注的田徑場上,陳奎儒肯定是引起熱議的體壇新星。在2017年台北世大運的男子110公尺跨欄項目中,跑出了13.55秒的成績,不僅奪得銀牌,更打破全國紀錄。隔年2018雅加達亞運再以13.39秒紀錄突破自己樹立的全國紀錄,睽違48年由台灣選手拿下男子110公尺跨欄銀牌。但你可曾想過,幼年時的他曾需穿鐵甲衣、輔助器來協助正常行走。
陳奎儒身旁的訓練團隊成員們,總是會給予他「一直很努力地在進步」的評鑑,他也曾在媒體訪問中說道:「從小到大我都不是最好的,因為不被看好,所以每次我都想做到最好。」如鐵一般的意志,逐步精進、超越輸贏,達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讓陳奎儒終能踏上東京奧運的最高殿堂,與美國、牙買加的頂尖選手們同場競爭。

「雖無法改變家庭環境,但我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拳擊甜心黃筱雯,從小父母離異、父親更多次吸毒入獄,仰賴爺爺開計程車扶養長大,接觸拳擊運動後,靠著自己的雙手,擊敗原生家庭的束縛,扭轉自己的命運,在東京奧運一舉奪銅,在2023年世錦賽更拿下第二面金牌。
無論在田徑場、拳擊場上的運動員們,即使有場邊教練與支援團隊的陪同,仍是需要一人扛起身心靈的龐大壓力。成功絕非一蹴可及,一時的輸贏並無法定奪每一位運動員的成就,因為往往在跌倒之後的重新邁步前進,步伐會更加地堅毅有力,運動員背後的故事也將更加的立體、鮮明而耀眼。
大我的勝利 不受限於運動場上
近年來,從持續吹起熱血旋風的HBL高中籃球聯賽,以及2023年成都世大運中華男籃締造隊史新猷的第11名佳績,加上赴日參加世界大學籃球系列賽,擊敗美國NCAA一級球隊與地主日本白鷗大學球隊的政大雄鷹籃球隊,再看到因COVID疫情睽違三年重啟的威廉瓊斯盃籃球邀請賽上,中華藍和中華白兩隊的拼搏表現,都讓台灣民眾們重拾起對於籃球運動的熱愛。在球類運動的團隊項目裡,成敗或許會因個人如英雄般的表現而影響輸贏,但藉由團隊凝聚眾志成城的力量與態度,更可讓球隊中的每一位球員都互相砥礪與交互成長,所展現出共好、共榮的團隊精神遠比隊伍能否奪牌的成果還更值得我們感動與學習。

另一方面,步出競技場外,運動員也能夠在社會中發揮其影響力,藉由不同方式來啟發更多新世代,感受運動的正向力量,進而創造更好的社會良性互動,這何嘗不也是一種運動的勝利呢?空手道競技場上的「小清新」文姿云,就曾在Nike與Teach For Taiwan團隊的邀請下前往花蓮,陪伴當地8所偏鄉小學的62位學童們,擔任一日老師,親自寫教案、帶領學童們上課、進行分組競賽,而文姿云也希望透過個人對於空手道運動的執著及拚勁,讓更多孩童們能體驗運動精神的重要性,進而對自我人生產生更多的決心與動力。
而身為中華男籃主控的陳盈駿,如同他控球後衛的角色,在籃球場外更是完美的詮釋「分享」的精神。陳盈駿攜手Nike,以他的生活口號「Have a nice Ray」,走訪偏鄉從事公益活動,透過籃球運動,教育基層孩童,更分享身為籃球運動員會面臨的挫折與挑戰,鼓勵偏鄉孩童勇於挑戰自己不設限。讓運動的成功定義不僅侷限場上的勝負,反而將運動的精神扎根全民心中,亦是一種廣義的勝利。
屬於未來的勝利,全世界共享

透過運動所彰顯出的成功,更可能是屬於全人類的。馬拉松界知名的Breaking 2計劃,就是一項無關世界排名與競賽輸贏的範例。挑戰人類在體能上的極限,當那1:59:40的紀錄終於達成,勝利並不僅屬於Eliud Kipchoge一人獨享,而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成就。
文化上的成就更可以透過運動的表現形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9月即將舉行的第19屆亞運,首度將Breaking(霹靂舞)列入正式競技比賽項目,同時亦將於2024年首次登上巴黎奧運,體壇人士更積極倡議將其延續至2028年洛杉磯奧運。目前正努力進行亞運培訓的台灣Breaking(霹靂舞)國手孫振就曾表示:「正因有著長達50年的嘻哈文化來支撐,才能孕育出Breaking如此獨特的競技舞蹈,進入奧運殿堂。」

更多女性投入運動領域的未來,也是全球體壇發展上的一大成功。身處變革最前線的全球女性,正重新定義著運動的意義,Nike全球女性品牌副總裁Liz Weldon曾說到:「在過去的50年裡,我們在展現了反叛精神的同時,也引領著進步的方向—Just Do It。我們一直鼓勵世界各地人們只管放手去做。」女性透過競技體育、健身等不同形式的運動,為體壇注入一股充滿靈魂、齊心團結,以及不受框架約束的感動。無分性別族群、人人皆能動起來的下一代,相信必將是運動的一大成功。

運動場上的贏與輸或許是運動成就的光與影,但頒獎台上的光榮僅僅只是一位運動員生涯的驚嘆號。但背後無數動人的運動故事與運動員展現的不服輸的精神,是一個接一個的逗號與未完待續。正如Nike持續支持各領域頂尖好手追求卓越,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運動員放手一搏,成就屬於自己定義的成功。
漫畫設計:劉若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