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世衛解除COVID-19歷時3年的全球公衛緊急狀態,但也呼籲「切勿因此降低防備」

世衛解除COVID-19歷時3年的全球公衛緊急狀態,但也呼籲「切勿因此降低防備」
世衛秘書長譚德塞|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世衛針對COVID-19成立的獨立緊急委員會昨天召開第15次會議,同意疫情不再達到世衛最高等級警報水準,不過譚德塞警告,這並不意味危險已經完全結束,「如果情勢出現變化,仍可恢復COVID-19的緊急事件狀態。」

(中央社)世界衛生組織(WHO)5日宣布,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不再構成全球衛生緊急事件。這場歷時3年的疫情不僅造成至少數百萬人死亡,還為世界經濟帶來浩劫、加重貧富不均。

《法新社》報導,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記者會上表示,他滿懷希望宣告,COVID-19不再屬於「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

譚德塞指出,COVID-19疫情估計奪走「至少2000萬人」性命。這個數字比各國官方紀錄的合計不到700萬人死亡還高出近2倍。

世衛針對COVID-19成立的獨立緊急委員會4日召開第15次會議,同意疫情不再達到世衛最高等級警報水準,促使世衛5日做出上述宣告。

不過譚德塞警告,這並不意味危險已經完全結束。他提醒說,如果情勢出現變化,仍可恢復COVID-19的緊急事件狀態。

譚德塞表示:「任何國家現在可能採取的最壞舉動,是把這項消息當作降低防備的理由,來廢除已經建立起的系統,或是向人民釋出COVID-19是完全不值得擔憂的訊息。」

世衛最早在2020年1月30日宣告COVID-19屬於「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當時這個神秘的新病毒疾病數週前才在中國首度被發現,且感染人數不到100例,中國以外地區也未傳出死亡病例。

不過,直到譚德塞在2020年3月11日將COVID-19疫情形容為大流行,才引發許多國家對這個疾病的危險度覺醒。然而,COVID-19的SARS-CoV-2病毒此時已經開始在全球造成死亡人數狂飆。

緊急狀態解除,但疫情威脅仍然存在

「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代表的,就是需要集結全球力量來保護人類、對抗病毒,而當COVID-19從名單移除後,也表示未來各國將採用自己認為最適合的方式,來控管疫情。

BBC》報導指出,疫苗是這場疫情的轉折點。根據WHO數據,全球共使用了130億劑疫苗,讓許多人免於重症和死亡。然而,許多國家的疫苗並沒有使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

根據統計,全球共有7.65億COVID-19確診紀錄,在美國、英國和許多國家,早先就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概念,並放寬檢驗與社交接觸的規定。不過WHO的雷恩博士(Dr. Mike Ryan)提醒,雖然緊急狀態解除,但疫情的威脅仍然存在。

「我們預期病毒將會繼續傳播,傳染病一向如此,像是1918年爆發的西班牙流感,就經過了幾十年才接近消弭,」雷恩博士說,「大部分時候,都是新流行病出現,才會讓上一波傳染真正停止。」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羅元祺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