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德州商場槍擊案釀8死7傷,右翼槍手已遭警方擊斃,懷疑為種族仇恨犯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斯班霍爾表示:「我走到了的第一個遇害女孩的旁邊,我把她的頭拉到一邊,此時我已經看不清楚她的臉。」另外一名受害者在為其孩子擋下子彈後身亡,他表示:「當我把媽媽翻過來的時候,孩子從頭到腳都被鮮血覆蓋,就像有人把血倒在他身上一樣。」槍擊案兇手犯案時胸前貼著「RWDS」的貼片,此縮寫流行於右翼極端分子、新納粹分子和白人至上主義社群中。
結合《CNN》與《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德州達拉斯(Dallas)的艾倫精品購物中心(Allen Premium Outlets)5月6日發生槍擊案,槍手闖入購物中心開槍,造成8人死亡、7人受傷,其中至少一名受害者為兒童,隨後槍手遭警方擊斃。

槍擊案兇手,33歲的加西亞(Mauricio Garcia)犯案時胸前貼著「RWDS」的貼片,此為右翼敢死隊 (Right Wing Death Squad)的縮寫,流行於右翼極端分子、新納粹分子和白人至上主義社群中,警方也正在調查該起案件是否為仇恨犯罪。

事發現場
《CNN》與《華盛頓郵報》訪問多名倖存者與目擊證人,試圖還原案發現場。
一名目擊證人,前陸軍與警官斯班霍爾(Steven Spainhouer)表示,他在案發當天接到他兒子的電話,其兒子說:「爸爸,我們這邊發生了槍擊案,我要把人拉到休息室,我們要鎖上門。」斯班霍爾趕到現場,當時警察和醫護人員皆尚未到場,他撥打了911並開始清點地上的屍體,最後清點出七具。
斯班霍爾表示:「我走到了的第一個遇害女孩的旁邊,我把她的頭拉到一邊,此時我已經看不清楚她的臉。」他補充,另外一名受害者在為其孩子擋下子彈後身亡,他的孩子則倖存下來。他表示:「當我把媽媽翻過來的時候,孩子就爬出來了,孩子從頭到腳都被鮮血覆蓋,就像有人把血倒在他身上一樣。」

斯班霍爾隨後對三名受害者進行了心肺復甦術,但無一人獲救。他回憶:「看到這樣的屠殺,造成的心理創傷是深不可測的,當你看到一個外出購物、玩樂的家庭從地球上消失時,這很難受。」
一名倖存者塔特(Sherry Tutt)表示, 案發當時她在聽到巨大的聲響後,人們開始衝進店裡,並大喊:「有人在開槍!」塔特與其他幾十名顧客逃進一個儲藏區,並躲在箱子中間。她表示,隨著911一直無法打通,人們越來越恐慌,一名婦女開始哭泣。
大約一個小時後,警察將這群人帶出商店,並告訴他們如果有孩子,必須遮住他們的眼睛。當塔特經過漢堡店時,她瞥見了兩具屍體——她表示:「這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畫面。」
另一名目擊者貝內特(Helen Bennett)表示,案發當下她和女兒在購物時,店家經理看到停車場有人拿著武器從車裡出來,經理召集店內所有人躲進儲藏室裡。她表示,在躲進密室後他們就聽到了三聲槍響,一名母親不斷安撫她的孩子,防止孩子哭泣。貝內特說:「我們只能希望子彈不會穿越牆壁。」
案件是否與極右翼主義有關?
目擊者表示,兇手加西亞的戰術背心上塞滿了彈匣,他攜帶了多件武器,包含AR-15步槍,且車上還有另外五枝槍。一名高級執法官員表示,當局正在調查槍手的犯案動機是否與右翼極端主義有關。

雖然當局尚未確定具體動機,但官員表示,死者的衣服上有一個寫著「RWDS」的徽章,當局認為這可能代表「右翼敢死隊」。監控調查白人優越主義的非營利組織,南方貧困法律中心(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表示,近年來,許多極端主義團體的成員會在身上配戴RWDS字母的徽章。
根據德州公共安全部得數據資料,加西亞曾在2016年至2020年在德克薩斯州擔任保安人員,因此也接受了槍枝培訓,他曾任職的三個保安公司目前都尚未針對槍擊案發表回應。加西亞的父母則正在積極的配合警方調查。
受害者後續
槍擊案中的一名死者經過家人指認後,確認為一名男子拉庫爾(Christian LaCour)。他的姊姊史密斯 (Brianna Smith)表示:「克里斯蒂安是一個可愛、有愛心的年輕人,深受我們家人的喜愛。」
當地警方稱,截至7日下午,有三名傷患情況仍然危急,一名傷患情況有待觀察,另外一名傷患情況良好,並被轉移到兒童醫院。當地醫院發言人比薩德(Kathleen Beathard)表示,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受害者年齡從5歲到61歲都有。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下令白宮在5月11日將國旗降半旗,以紀念槍擊事件的受害者。他也在一份聲明表示,他對遇難者表示哀悼,並呼籲國會共和黨議員,一起推動修改槍枝法,包括禁止人民攜帶攻擊性武器和大容量彈匣。拜登表示:「我們需要採取更多、更快的行動來挽救生命,已經有太多家庭的餐桌上出現空椅子了。」
德州州長阿博特(Greg Abbott)則表示:「面對這樣的大規模殺戮,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解決人民的心理創傷,而不是收緊槍枝管制。」共和黨眾議員塞爾夫(Keith Self)也認為,與其限制持槍權,不如促使地方政府,更積極保護公共場所免受武裝罪犯的侵害。他補充:「限制槍枝權,無法阻止犯罪分子的『下意識犯罪反應』。」
儘管如此,槍枝管制倡議者仍呼籲政府做出實質性回應。反對擁槍的倡議組織Moms Demand Action創始人瓦茨(Shannon Watts)感嘆這種殺戮在美國變得司空見慣。他表示:「如果你還沒有受到槍枝暴力的影響,上帝保佑你。但可悲的是,它正在逐漸深入我們的州、社區、學校。」

一名槍擊案倖存者阿卜杜拉(Mushtaq Abdullah)表示,他在5月6日離開購物中心時從多具屍體身邊走過,到現在還是十分緊張,隔天早上,他與家人去吃早午餐時,第一次帶了槍。
新聞來源
- Texas mall massacre gunman identified as witnesses describe horror of the shooting spree that killed 8 people(CNN)
- Investigators examine Texas gunman’s white-supremacist views after 8 killed(The Washington Post)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張博丞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