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藏族導演萬瑪才旦逝世享年53歲,《塔洛》、《撞死了一隻羊》等名作成絕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著名藏族導演、編劇、作家萬瑪才旦,因突發急病醫治無效,於5月8日凌晨在西藏過世,享年53歲。此消息一出引起影壇弔念,而其作品也多次入選威尼斯影展、金馬獎等等,是國際上重要的藏族導演。
根據《中國美術學院》官方微博指出,中國著名藏族導演、編劇、作家,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教授萬瑪才旦,因突發急病醫治無效,於5月8日凌晨在西藏過世,享年53歲。萬瑪才旦的逝世消息,青海藏族研究會也發出新聞稿聲明證實,而同為導演的應亮接受《關鍵評論網》訪問也證實此消息,並表示「難以置信」。


萬瑪才旦於1969年12月出生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先後畢業於西北民族大學、北京電影學院,萬瑪才旦是首位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藏族學生。而在電影創作之前,萬瑪才旦在青海擔任教職人員,直至2002年開始以藏語為主進行電影創作,首部作品為《靜靜的嘛呢石》。
萬瑪才旦之後創作數部於國際影壇廣受肯定的作品,代表劇情長片包含《老狗》、《塔洛》、《撞死了一隻羊》、《氣球》等片,萬瑪才旦在國際影壇備受推崇,包含歐洲三大影展的威尼斯影展。其中《塔洛》、《撞死了一隻羊》、《氣球》都在威尼斯影展地平線競賽單元亮相,而萬瑪才旦也憑藉《撞死了一隻羊》獲得此單元的最佳劇本。除了威尼斯影展之外,2009年的作品《尋找智美更登》則是去了盧卡諾影展,也是重要的歐洲影展之一。
回歸到華語影壇,萬瑪才旦也多次入圍金馬獎,《塔洛》入圍第52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導演、改編劇本、攝影等4項大獎,最終抱回改編劇本獎,而由香港名導王家衛監製的《撞死了一隻羊》,則是入圍第5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改編劇本獎。至於2019年問世的《氣球》,則是因中國抵制金馬獎的關係,未出現在金馬獎之中。
《氣球》之後,萬瑪才旦便一直未有作品公開亮相,直至去(2022)年,萬瑪才旦於7月完成了《雪豹》的拍攝工作,此片講述雪豹殺死牧民的9隻山羊後,進而讓父子產生衝突——兒子想殺死雪豹,但父親堅持保護雪豹,此片仍在後製階段。此外,萬瑪才旦的全新作品《陌生人》則是於今(2023)年3月拍攝完成,此片由中國影星黃軒主演,故事同樣聚焦於藏族部落,描述一名男子試圖找到一名名為卓瑪的女子,此片是萬瑪才旦的遺作。

至於萬瑪才旦今(8)日傳出逝世消息,也引起各界的掉念不捨,其中,青海藏族研究會即表示,「作為一位藏族導演,萬瑪才旦長期致力於將藏族文化與現代電影相結合,用鏡頭記錄了西藏的歷史、風土人情和文化傳統。他的電影作品多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他的電影不僅展現了西藏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更傳遞了對生命、人性、信仰等深層次主題的思考和探索。」
最後青海藏族研究會也提及,萬瑪才旦不僅是一位傑出的電影人,更是一個堅持傳統、崇尚自由、熱愛生命的文化人,萬瑪才旦的去世,是中國電影和文化界的巨大損失。「我們相信,萬瑪才旦的精神和電影作品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激勵更多的年輕人傳承和發揚藏族文化,為中華文化的多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啟蒙青年行動家的第一步,就從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青年行動家,其所具備的不僅只限於改變社會的口號或空想,而是能將個人的力量付諸實現,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號招青年學子發揮創意能量,將夢想進一步化為行動方案。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改變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動力。」李長榮集團總裁李謀偉表示,「我們希望鼓勵同學們,尤其材料、化學、化工專長的同學,做更多的好事情,我們這個行業(材料產業)可以解決世界上的很多問題。」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以創新技術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歷年均以國際趨勢為主題和同學交流,第十一屆的獎學金營隊主題為「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李謀偉總裁親自說明主題發想,在一百多年前的19世紀,即使貴為國王,居所一樣沒有抽水馬桶、沒有電力能使用,生活十分不便;而現今人們擁有的舒適便利生活,是靠一百多年來材料科學的進步所成就。
“人類不知節制,將資源用到極限而帶來災難,災難發生時大家就說是材料科學、化學的問題,可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也是要靠材料科學。”

入選李長榮教育基金會優秀學生獎的學生除了能獲得獎學金支持外,也透過參與李長榮獎學金營隊,在活動中激發出自我潛能、拓展不同領域的視野與人脈。2022年第十一屆優秀學生獎學金即吸引到數百位化工、化學、材料、商管等相關科系學生報名,相當踴躍。
打造良性成長循環空間,與學生互相激勵
第十一屆獎學金活動共分為實體營隊、線上課程與分組提案競賽。李謀偉總裁笑說:「我們營隊是沒有考古題的!我們要找的是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想法。」
實體營隊透過分組競賽培養學員成為「青年行動家」所需的五大關鍵能力,包含問題解決能力、領導力、團隊合作力、自由與紀律、創業家精神。每道競賽關卡皆充滿挑戰性,例如將學員分別限制不同感官運作能力,像是遮蔽視線、限制不能說話,讓學員透過其餘感官來熟悉彼此;或以「如何讓員工更彈性安排工作時間?」等實務題目為題,小組在五分鐘短暫討論後,遊說總裁或資深長官同意請求,考驗學員的溝通與談判能力。每項活動皆鼓勵學員發揮能力、建立團隊合作的默契,讓學員們彼此啟發成長。

許多學員皆表示在營隊活動中體會到團隊合作重要性、學習更多面向的思考觀點。學員林中冠分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跟缺點,在一個團體裡就是要強化大家的優點,解決彼此的缺點,來完成一件事情。」學員吳佳穎則表示:「想藉由活動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人、跟他們學習,在這裡發現大家都很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想法也會立即告訴你。」活動中也安排李謀偉總裁與多位資深主管與學員們進行交流,透過不同世代的對談,雙方更激盪出多元觀點、在營隊的良性互動中皆能獲得成長的機會。
「青年行動家」找到可以付諸行動的實踐力量,進而做出實際改變
李謀偉總裁勉勵學員:「面對未來的各種變化,不只要思考如何超前部署、做好萬全準備,更要擁有利他的精神持續回饋社會,實踐企業公民的責任,這正是領導者的勇氣。」而第十一屆獎學金營隊的「青年行動家」提案競賽,讓學員能夠充分發揮利他精神與創新觀點。提案競賽以「我看到、我想到、我做到」為主軸,將學員分成小組,由各組邀請非營利組織合作,發掘社會中待解決的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獲選最佳提案的組別,該小組合作的非營利組織就能獲得20萬元實踐費用,讓學員們的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進而擴大影響力。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持續致力培育新世代專業人才
長期關注台灣化學、材料相關領域的李長榮教育基金會,除了舉辦優秀學生獎學金活動外,另外還有博士生獎助學金以及李謀偉科學論壇(Bowei Research Conference,簡稱BRC)等人才培育計畫,致力培育國內優秀學子,推動創新研究思維。
其中BRC論壇更是由李謀偉總裁與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楊賽芬董事長捐贈的學術交流活動,仿效美國戈登論壇(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每年年初在台灣選擇遠離塵囂的處所,邀請全球化學、化工、材料領域諾貝爾獎等級的的頂尖科學家,在無壓力的環境下自由開放地進行學術討論、促進研究靈感的交流激盪。
BRC論壇被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副主席暨下屆主席、以色列化學學會會長Dr. Ehud Keinan看好有機會成為世界前四大化學論壇之列,義不容辭地自第三屆論壇開始從翁啓惠院士手中接下BRC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的任務,更讓本地優秀研究生不需自費出國就能獲得國際級頂尖學者的建議與指教,為台灣的教育與研究灌注動力,藉此提供國內優秀人才與國際頂尖科學家交流的機會。
未來李長榮教育基金會也將持續推出各項計畫,提供更多舞台與培育資源給未來的青年行動家,將影響力種子種在每個學員心中,期許優秀青年能勇於以「For Good」精神為社會注入更多創新能量。

- 了解更多: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第十二屆獎學金徵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