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寶德《繆思談片》:對博物館建築的幾點建議——五大原則與三大陷阱

漢寶德《繆思談片》:對博物館建築的幾點建議——五大原則與三大陷阱
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Photo Credit: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繆思談片》分為上下篇,上篇「博物館談片」是漢寶德擔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任內,在《博物館學季刊》所撰寫之「論評」結集而成;下篇「宗教建築」則收錄「世界十大宗教建築」三篇相關專文,綜合回顧台灣博物館的發展歷程,並且對於全球博物館的所見所聞也有獨特觀點。

文:漢寶德

對博物館建築的幾點建議

我國正進入博物館興建的時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正進入最後階段,也是最繁重的發展階段。科學工藝博物館已經完成建築設計作業,即將發包。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的建館計畫正在積極進行中。中、南、北三座科學性博物館均已緊鑼密鼓,大步推行中。國立海洋博物館經過幾年的爭辯,已經決定分為兩處,一在基隆,一在屏東,均在積極籌劃中。國立史前文化館將在台東卑南文化遺址上建造起來,南海學園中的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國立藝術教育館亦將在土地問題解決後,進行大規模的擴建。高雄市政府正在興建一座市立美術館,其規模將不下於台北市與台灣省的美術館。地方性的展覽館為數尤多,無法統計。

在私人方面,在不久的未來會有很多小型的、精緻的博物館出現,我國經濟快速成長,企業界在藝術品的收藏方面頗有成就,以企業為後盾具有企業形象表徵的高收費型的博物館,都在醞釀之中。在這樣一個博物館昌盛的時代,本刊推出「博物館建築」的專題是有特殊意義的。建築是博物館的硬體,也是博物館的形象所寄。世上有很多大型的博物館都是精心設計的紀念性建築,其造型就是該博物館的表誌。所以一座博物館的建築不能完全以外殼視之,應有其精神的內涵是毋庸置疑的。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博物館是種特殊的建築,有其特殊的功能與空間需求。國內建築界最近若干年來成長迅速,但大多為商業建築或投機性住宅建築,對博物館所知甚少。大部分建築師都輕視博物館的特殊需要,在建築完成的少數美術館中,可以看出輕率的設計所可能造成的嚴重錯誤,是很難彌補的。我們希望自國外刊物引介的幾篇文章,可能使未來博物館的負責人與設計人深入的了解博物館建築的特質,而能改正過去的錯誤,建造出幾座真正精彩的博物館來。

筆者以身為博物館負責人,同時亦為建築家之立場,願就所知提出幾點意見,勉強稱為原則,供與建館決策有關的朋友們參考。

02_基隆市八斗子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潮境研究中心
Photo Credit: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基隆市八斗子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潮境研究中心

原則一:空間組織力求簡明易辨

大型的博物館常有組織複雜,使觀眾如入迷陣的感覺,如芝加哥科工館,是建築的一大敗筆。為什麼多數一流的博物館都有一個入口大廳呢?就是要有一個匯合處,使觀眾不會迷失,結伴來遊的觀眾有一個可以約會的地方,以免互捉迷藏,敗興而歸。

原則二:避免博物館疲勞症候

大型的博物館最嚴重的問題是所謂疲勞症。參觀博物館的人,雖因人而異平均只有一、二小時的持續力,他們到館時常常興高采烈,不知愛護體力,但看了不久都感到兩方面的疲勞。一方面是因注意力過分集中,而產生之視覺或精神的疲勞,另方面是因不停的走來走去,而產生的身體,尤其是腿腳的疲勞。前者會使觀眾對展品的吸收力降低,後者則易產生腰酸背痛、興趣索然的感覺。為避免疲勞症,必須注意所謂「人性設計」的要則,此處不詳定。

原則三:展示空間力求彈性

博物館展示是常變的,即使是「永久展示」,也不會超過十五年。尤其是最近的趨勢,博物館經營以市場取向,展品的更換不得不較過去頻繁,為了應付常變的需要,展示空間以具有可變性為最佳。所謂「彈性」就是空間愈大、愈連續愈佳,使未來的展示具有伸展、縮小的適應性。大型博物館不容易做百分之百的彈性,但在可能範圍內應做到此一原則。

原則四:別忘了展示以外的空間

生手設計博物館常常只注意展示面積,忘記展示活動需要很多人的支援,及很多配合性活動的輔助。尤其是現代的展示,維護人員很多,且不可輕忽。如果建造一座博物館,如同清湯掛麵,乾淨俐落就做到了,味道卻消失了。到了真正經營博物館的人手上,就苦不堪言。

原則五:裡裡外外要雅俗共賞

由於博物館與美術館類屬於所謂「高格調」的文化性建築,常是喜歡表達自我的建築家的獲取對象。因此種可能性是格調甚高,失去群眾性。雅是很好的品質,無論如何不能失掉,但在雅之外,一定要能使一般大眾共同激賞,否則不但會失掉對大眾的吸引力,而且會成為上流社會少數人的玩物,當然最不好的是不雅不俗的作品。這種稀鬆平常的東西最多,若做為一個規模龐大的文化建築,就顯得平凡的可怕。

03_高雄市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高雄市市立美術館

在這五大原則之外,我也想到幾個陷阱,在生手新建博物館時,常容易一腳踩下去的,寫出供有關朋友們參考。

陷阱一,過份信賴專家

各行各業之專家,學有專精,當然應該尊重,但博物館是種綜合性的機構,而且是大眾取向的機構,過份以專門學問為指導原則是很容易絞成一團亂線,理不出頭緒來。即使是博物館專家,也要看他是博物館學之通才,還是博物館工作的人,或固守其專業的人,否則難免誤導,而步入歧途。他們的意見如影響建築,尤其應該特別注意,即使他們是建築師也要小心。誰都有盲點,建築師當然也不例外。

陷阱二:過份預期遠景

博物館建設是百年大計,當然應該考慮其發展的遠景,在過去,博物館建築的短缺是未能考慮遠景。這幾年來,情形完全相反,常常以遠景為藉口,而影響到建築的設計。如果考慮遠景是相當可以掌握的,亦即在預算之內的,當然應該,如果是莫須有的,只是空洞的理論,就不應過份重視而犧牲近期的經營條件。理由很簡單,過去的博物館是靜態的、少變的,反而宜於做長期的預估,現階段的博物館是常變的,無人有能力預料十年後的發展需要,反而不如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