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查爾斯三世是天選之人也是逐浪者,卻也可能被平權與改革的洪流淹沒

查爾斯三世是天選之人也是逐浪者,卻也可能被平權與改革的洪流淹沒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查理三世是天選之人,也是逐浪者。他一生既推動社會進步改革,也被各種平權、解放運動的浪潮推上高峰。如今他終於被推上浪頭,卻也不無可能在下一波平權與改革的洪流中,被大浪淹沒。

文:劉燕玉(英國Middlesex University西方文化史博士候選人、自由譯者)

2023年5月6日,英王查爾斯三世(Charles III,港譯「查理斯三世」)於西敏寺完成加冕儀式,成為英國史上第66位君王。

長達70年的備位期,使查爾斯三世成為英國史上等候時間最長、登基時最年長的君王。在大多數平民已從職場上退休多年的年齡,他才正要展開人生第一份正職。他幾乎別無選擇,因為王位的世襲性質,意味著他是「天選之人」,被賦予服務的重大使命,至死方休。

一段知名軼事是,查爾斯在王儲期間的盾形識別紋章的綵帶上,以德文繡出他的座右銘「Ich dien」,也就是英文的「I Serve」。在他加冕典禮的君王宣誓中,開宗明義便闡明,「以父之名,我來此,是為了服務人民,而不是受人服侍。」

查爾斯是否適任,始終是大英帝國子民的話題

多年以來,王儲查爾斯努力強化自己「服務人民」的公眾印象,但關於他是否將是個適任的國王的討論,也從不間斷。甚至可說,在查爾斯之前,英國史上可說從未有一儲君,像他一樣,在這問題上飽受檢視,甚至質疑。

這現象本身是好幾個主、客觀條件交織成的結果。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是否能成為好國王」,這問題並不會有一成不變的標準答案,而是君王個人特質與整體客觀環境不斷對話、辯證的過程。換言之,這提問不僅檢驗君王的全方位條件與特質;一國人民對新君王的評價與期待,同時也反映著整體政治環境與社會價值的變遷。

查爾斯三世是英國有史以來第一位接受完整制式教育,並從劍橋大學畢業的君王。他遠比起母親伊利莎白二世更加熱衷與投入當代科技、藝文、環境、社會公平正義等等議題。他喜愛古典音樂、文學、藝術、繪畫與傳統建築,甚至也展現了水彩畫的造詣與成果。

1976年從海軍退役起,查爾斯便成立「王子信託基金」(Prince’s Trust),投入弱勢孩童、青少年與青年培力計畫,協助失業、輟學、無家可歸的年輕人培養技能、脫離生存困境、建立人生目標與自信。

此外,查爾斯三世也熱衷環境與生態保育議題。他長期關注氣候變遷,推動雨林保育計畫、有機農業、減塑計畫。他甚至在2020年發起發起「永續市場倡議」(Sustainable Markets Initiative),鼓勵企業推動綠色轉型、淨零碳排、加速永續投資。

查爾斯更經常對中國侵犯人權,迫害西藏、維吾爾等少數民族等劣跡表達關切,甚至數度刻意迴避與中國國家領導人見面,以表達抗議立場。他先缺席了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典禮,又在2015年習近平前往英國進行元首訪問時缺席國宴。

2019年,正當全球各國為了資安問題,相繼表示禁用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的產品之際,查爾斯成立的「王子信託基金」也繼牛津大學後,成為第二個拒絕華為贊助的組織。

更重要的是,查爾斯也明確表達致力多元文化的承諾。上週六的登基與過去歷任英王加冕儀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本次儀式加入了大量的多元文化元素,除了福音合唱團獻唱,更由伊斯蘭、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等等宗教領袖宣誓效忠與祈福。查爾斯三世並在誓詞中,數度強調以君王,同時也是英國國教領袖身份,捍衛不同文化與宗教信仰間的平等共榮。

GettyImages-1458014691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年輕時的查爾斯三世

追求進步價值,卻予人是否干政的不安

從上述事蹟看來,查爾斯三世在社會文化實踐上,在在緊隨當代進步價值。從當代社會的角度看來,如此以個人影響力,全心倡議各種進步價值的國君,實為不可多得。但為何「查爾斯三世是否會是適任的國王」的爭議依舊不斷,甚至有相當高的民意,支持查爾斯遜位給長子威廉?

查爾斯在這些公共議題的發言,經常遊走在王室成員憲政份際的模糊地帶,的確使政治高層與媒體為他可能逾越份際捏一把冷汗。2015年發生的「黑蜘蛛備忘錄」事件中(Black Spiders Memos),他以私人身份,親筆寫信給布萊爾工黨政府的多名官員,引爆王室成員干預政治的質疑。但他也明確表示,他認為王儲應比君王有更大的表達空間;等到他即位成為英王,自會謹守憲政份際,不再輕易對公共事務表達意見。

但這些都還不是最主要的理由。嚴格說起來,「查爾斯是否能成為適任的國王」,這問題早年很少被討論;第一個對此公開且明確提出負評者,是親上媒體第一線控訴丈夫外遇的黛安娜王妃。

她以玉石俱焚之姿,在兩人分居、離婚前夕的一席話,「我的婚姻裡共有三個人,是稍嫌擠了點」、「我不會成為英國的王后,但我希望成為英國人民的王后」名留青史,30年來始終左右著英國人,甚至世界各國百姓,對查爾斯是否適任國王的看法。

尤有甚者,黛安娜在1997年為躲避媒體狗仔追逐跟拍,而在隧道中車禍喪生,震驚世人。小報與八卦媒體更廣傳各種陰謀論,認為英國王室才是密謀這場車禍兇手。自此,王室聲望跌落谷底,不僅查爾斯是否能順利繼任王位被畫上問號,甚至連王室存廢都是旦夕禍福的危機。

一直到2011年,查爾斯的長子,王位繼承人第二順位的威廉成家立業後,才稍稍和緩。但民間主張查爾斯遜位,在女王百年後直接由威廉繼承王位的聲音,也始終有增無減。

與戴安娜仳離,重傷王室形象

整整30年來,查爾斯在公領域對重大公共議題的投入廣受尊崇,卻因他第一任婚姻的失敗,特別是外遇不忠的污點,使他在「是否適任國王」這議題上始終難以翻身。畢竟在人民觀感中,查爾斯作為儲君所犯下的最大罪行,並不是逾越憲政分際,而是他親手摧毀流傳200年,並透過各種浪漫言情藝文作品,歷久不衰的「王子與公主幸福快樂過一生」的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