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島鏈」戰略:拜登重新串連亞洲盟友,中國將如何突圍?

「第一島鏈」戰略:拜登重新串連亞洲盟友,中國將如何突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周邊一年有175萬架民航機通過、歐洲-東北亞海運佔全球26%,印太海運佔全球60%,而日本92%及韓國65%能源需經過台海與南海。因此,菲律賓與美國的合作補上了第一島鏈的完整防線,成為新月形的圍堵網。

FILE PHOTO: Customers dine near a giant screen broadcasting news footage of an aircraft taking off from China"s Shandong aircraft carrier while taking part in a combat readiness patrol and "Joint Sword" exercises around Taiwan conducted by the Eastern Theatre Command of China"s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at a restaurant in Beijing, China April 10, 2023.

Photo Credit: Reuterss / BBC News

4月10日,中國媒體播報「山東號」航母在台灣附近巡邏的畫面。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後持續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部署,以「結盟」各國為其外交主戰略。其中,在西太平洋的「第一島鏈」與菲律賓、日本、韓國及台灣等盟友的軍事合作,近日持續受到全球關注。

輿論關心的是,拜登能否成功串連第一島鏈,嚇阻北京在台海發動戰爭。而對中國來說,解放軍如何突破第一島鏈的封鎖,在區域間與美國抗衡是現在軍事部署的重要核心。

在美國多年來提倡「島鏈戰略」用以牽制北京的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海洋策略教授詹姆斯・霍爾姆斯(James R. Holmes)接受《BBC中文》採訪時稱,現在美軍部署的的情況類似於冷戰初期的態勢。

他解釋,當時西方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利用島嶼地理、盟友關係和軍事技術的結合來阻礙共產主義在亞洲沿海南北向的或近海和西太平洋之間東西向的活動,而現在「回到了海上戰略領域的未來」。

他個人同意以「威懾」(deterrance)作為美國在第一島鏈的戰術: 「 無人願意戰爭,但我們(美國)基本上只是希望北京按照大家都同意的遊戲規則玩國際外交遊戲。 」

台灣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蘇紫雲則認為,最近美國在菲律賓新增的四個可進駐基地分別面向南海和台灣,在距離台灣最近的巴斯可島(Basco),菲律賓陸戰隊配置了印度提供的布拉莫斯(BrahMos)超音速反鑒飛彈,搭配美國的海馬斯炮兵火箭。若戰爭爆發,可與台灣的雄風飛彈封鎖巴士海峽阻絕解放軍進入台灣東岸。蘇紫雲告訴記者說,說到底「第一島鏈議題,核心是中共由陸權走向海權,其實是威權與民主兩種體制之競爭」。

「第一島鏈」戰略

所謂「第一島鏈」 (The First Island Chain)即從北太平洋千島群島開始,向南經日本,台灣,菲律賓到加里曼丹島等在西太平洋的島嶼。1950年代北韓戰爭爆發,後來擔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在1951年提出在海上遏制共產主義蘇聯和中國的島鏈,被視為這一戰略的開端。

但是,當下中國的軍事力量早不可同日而語, 美國能否連結盟友,借此遏阻解放軍往印太區域的移動?

霍爾姆斯認為,太平洋上各大島嶼連結的島鏈,提供了美國及盟友絕佳的戰略地理空間以抵禦中國解放軍往太平洋移動。

但解放軍的軍力持續增強,中國航母「山東號」最近甚至穿越了第一島鏈,接近美軍陸戰隊駐點的關島周遭海域。因此,美國如何能夠串連相關盟友,牽制解放軍在太平洋上的軍事擴張成為主要問題。

霍爾姆斯又說,美軍在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Pinatubo Volcano)爆發後撤離基地,30年後「重返」菲律賓,使得美軍開始接近南海「灰色地帶」的衝突區域,增強美軍支持馬尼拉以及該地區潛在的其他軍事伙伴的能力,「特別是越南」。

此外,在島鏈北端,與美軍合作緊密的日本自衛隊正加強在沖繩群島的防禦工作。譬如,美國的海軍陸戰隊正在部署能夠沿島鏈移動的沿海軍團,而這些部隊配備了傳感器和反艦防空武器:「你可以說自衛隊是站崗的哨兵,而美國海軍陸戰隊是機動部隊,可以在人民解放軍試圖突圍時支撐沿線的薄弱環節。」

美國軍方人士對於通過強化第一島鏈抵禦中國的信心,是以拜登在重新連結戰略伙伴的工作為背景。

今年4月,馬尼拉同意開放四個新據點給美軍使用,引發國際關注及北京強烈抗議。4月底,拜登與韓國總統尹錫悅在華府達成協議,並首次同意開放美國核潛艇部署在韓國,這是1983年以來的第一次,但也引發中國外交部公開批評美國製造區域緊張。

有分析稱,美韓協議除了應對北韓的核威脅之外,也劍指北京。加以日韓領袖正在首爾碰面,雙方會前表示,盼望兩國過去不夠好的外交關係能夠「破冰」,加深在印太區域的軍事外交合作等。許多分析因此認為,這些都能證實美國正在串連第一島鏈各國。

蘇紫雲告訴BBC,台灣周邊一年有175萬架民航機通過、歐洲-東北亞海運佔全球26%,印太海運佔全球60%。此外,日本92%及韓國65%能源需經過台海與南海:「因此,菲律賓與美國的合作補上了第一島鏈的完整防線,成為新月形的圍堵網。」

東風-21D彈道導彈

Photo Credit: EPA / BBC News

中國部署的東風-21D彈道導彈。五角大樓認為中國通過部署導彈和太空偵測系統加強了第一島鏈內的反介入能力。

台灣的角色

處在島鏈中心點的台灣,當年冷戰期間麥克阿瑟當年稱為島鏈上「不沉的航空母艦」。哈德森智庫(Hudson Institute)非常駐資深研究員長尾賢(Satoro Nagao)告訴BBC,美國最近在島鏈的種種部署及串連,重點其實都是在遏止解放軍在台灣東部,亦即西太平洋一帶部署軍隊。

長尾賢解釋,台灣軍方在東部的彈藥和其他軍武的部署非常短缺,「如果解放軍能在台灣太平洋一側長期部署兵力下來,那麼台灣民眾將失去防衛信心。北京也有操控台灣輿論的可能性,譬如操縱台灣對於解放軍部署在一側的恐懼,中國就可以和平吞併台灣。」

此外,以防禦角度來看,台灣自己如何不成為島鏈破口,也是關鍵。

台灣海軍新江艦前艦長呂禮詩告訴記者,當務之急是美、日、台、菲間如何透過「共通作業能力」(interoperability),建立「共同作戰圖像」(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 COP)或「共同戰術圖像」(Common Tactical Picture, CTP),這是阻抗解放軍海空戰力向第二島鏈投射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