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強勢崛起 「落伍前輩」基地組織被逼上絕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卡塔達形容IS是「聖戰運動的癌症」,但不能不承認IS針對「基地」的宣傳戰和地面戰都在打勝仗。
此消彼長 伊斯蘭國取代基地組織
蘋果報導,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近年極速冒起,昔日聖戰和恐怖主義組織龍頭「基地」(al-Qaeda)卻逼上窮途末路。多名「基地」份子指在IS搶地盤、資金和新血下,「基地」已從內部被撕成碎片,領袖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又跟指揮官隔絕,組織運作架構早已崩潰。
IS原是「基地」伊拉克分支,但因屢次不聽扎瓦希里指示,去年被逐出組織。IS便在敍利亞大舉攻打往日同道,現在又把這場「聖戰內戰」擴大至歐亞大陸和地中海地區,年輕一代的IS分子佔盡上風,所到之處對「前輩」極盡羞辱之能事。
巴勒斯坦裔激進伊斯蘭學者邁格迪西(Abu Muhammad al-Maqdisi)和約旦教士卡塔達(Abu Qatada),被視為「基地」兩大精神領袖。兩人接受英國《衞報》訪問時,齊聲指責IS拿了他們的思想著作去吸納新血,回頭打擊「基地」及其分支。卡塔達形容IS是「聖戰運動的癌症」,但不能不承認IS針對「基地」的宣傳戰和地面戰都在打勝仗。
邁格迪西指「基地」前領袖賓拉登 (Osama bin Laden)在世時,是不會容許IS的不敬行為,但扎瓦希里欠缺賓拉登的魅力和權威,對組織的控制亦薄弱得多,當聖戰運動重心轉到伊拉克和敍利亞,扎瓦希里仍藏身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山區,跟前線隔絕。他點破「基地」的組織架構早已崩潰,扎瓦希里「只能靠效忠者運作組織,沒有組織架構,只有溝通渠道和忠誠」。

伊斯蘭學者邁格迪西(左)、約旦教士卡塔達(中)|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IS現在除了攻佔伊拉克和敍利亞大片土地,更從阿富汗至西非都有效忠分支,又霸氣聲言在其地盤不容其他聖戰組織活動,「不加入就得死」,上周在阿富汗將10名神學士斬首,前天又將「基地」利比亞分支的頭目殺死。
「德爾納聖戰士勸諭團」(Shura Council of Darna’s Jihadis)其領導人之一、55歲的阿卡爾(Nasser Akr)在利比亞東部的城市德爾納(Darnah)遭到IS分子伏擊,與同行者一同喪命。該組織聲明,IS暴虐犯罪,聲言要「發動聖戰,直到把他們全部除掉」。還呼籲當地人一同起義對抗IS。10日雙方激烈交火,至少11人喪命。
約旦「基地」老將薩邁拉(Munif Samara)認為,IS正在「基地內部發動政變」。他經營診所免費醫治受傷的敍利亞戰士和平民,目睹「基地」往日數十萬美元的捐款虧空,捐款人不是轉向IS捐錢,就是為免雙方再流血而兩方都不捐。有消息更指「基地」在巴基斯坦部族地區的總部,去年一度缺錢到要賣筆電和汽車,套現買食物和交租。
《衞報》指IS雖勢取代「基地」,但從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到情報機構高層,都仍將兩者混為一談。有前情報分析員指出,美國情報機構有一大班人緊盯「基地」十多年,或因此忽視組織以外的變化,追不上形勢發展。
This is the story of how Isis brought the world’s most feared terrorist network to the brink of collapse. “The finances…
Posted by The Guardian on 2015年6月11日
歐巴馬增派450名美軍赴伊拉克
鉅亨網報導,10日美國落實增派450名士兵到伊拉克西部安巴爾省(Al Anbar)與IS對峙,令美國朝伊拉克地面作戰更靠近一步,被指開始走向「新伊戰」泥沼。歐巴馬不將美國捲入另一場伊拉克戰爭的競選承諾,面臨愈來愈大的壓力。
白宮說,這些部隊將加入原有的3000名駐伊拉克美軍,任務是改進伊拉克軍隊,包括提供訓練、軍備和空襲。新派遣的部隊將在安巴爾省東部的泰加杜姆軍事基地駐守,成為美軍在伊拉克第五個訓練基地,對遜尼派部落戰士給予特訓和戰術建議。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Martin Dempsey)11日說,美國正考慮為伊拉克軍隊建立更多訓練基地和諮詢中心。
IS現控制敍利亞一半領土,並推進至距離伊拉克首都巴格達(Baghdad)80公里以內,巴格達已成為IS視線所及之處。最近IS在伊拉克拉馬迪(Ramadi)和敍利亞帕米拉(Palmyra)的勝利,使歐巴馬僅依賴空中力量但不使用地面部隊去「擊敗和削弱」伊斯蘭國的策略受到打擊。歐巴馬今次調整策略,是希望藉增派美軍到當地加強訓練伊拉克部隊,提升他們的戰鬥力,從而光復拉馬迪。
國際日報報導,伊拉克軍事專家侯賽因.希馬利表示,安巴爾省是目前IS極端分子兵力最集中的地區之一,他們已經控制了該省包括幾乎所有重要城市在內的80%以上的土地。為了進一步向巴格達進發,全面佔領安巴爾省是IS當前的首要目標。安巴爾省擁有廣袤的荒漠,處於與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和約旦等多個國家交界的邊界地帶,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複雜性凸顯,也使得徹底剿滅盤踞在該地區的IS武裝分子難上加難。
美軍從去年8月決定對IS所佔領的地點進行定點轟炸,截至今年5月底為止,以美軍為主的多國聯軍已進行了逾1900次的空襲行動,不過,對於解決伊拉克分裂愈深的教派衝突,以及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的悲劇,看來毫無效用。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IS佔領摩蘇爾一週年
星島日報報導,去年6月10日,IS攻佔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Mosul),並奪取伊北部和西部大片土地。一年後初步統計,摩蘇爾市貧困率達到70%左右,迫使一些當地青少年為賺取薪酬加入IS。伊拉克政府發佈的資料顯示,在180萬名摩蘇爾居民中,至少有60萬人在IS佔領後流離失所。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