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專家:美國加強第一島鏈串聯,遏止共軍進犯台灣東部、在西太平洋部署軍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尾賢以上個月美國在印度卡萊昆達空軍基地與印度軍演為例指出,這是非常重要的演習,但少有人意識到這與第一島鏈的戰略關係。他說,被譽為美國當今最強的B-1B轟炸機首次在美印聯合演習亮相,意味著「美國將B-1B帶到印度,或是向中國發出信息:美軍可以從中國南部發動攻擊, 那麼,解放軍可以專心的在台灣打戰嗎?」
(中央社)英國廣播公司(BBC)9日報導,美國智庫專家表示,美國最近在第一島鏈的種種串聯,重點在於遏止解放軍在台灣東部,也就是在西太平洋一帶部署軍隊。
報導說,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非常駐資深研究員長尾賢(Satoro Nagao)表示,台灣軍方在東部的彈藥和其他軍武的部署非常短缺。
他說:「如果解放軍能在台灣太平洋一側長期部署兵力下來,那麼台灣民眾將失去防衛信心。北京也有操控台灣輿論的可能性,譬如操縱台灣對於解放軍部署在一側的恐懼,中國就可以和平吞併台灣。」
長尾賢指出,因此美國最近在島鏈的種種部署及串連,重點就是遏止解放軍在台灣東部,也就是西太平洋一帶部署軍隊。
至於台灣如何不成為第一島鏈的破口,台灣海軍新江艦前艦長呂禮詩告訴BBC,當務之急是美、日、台、菲間的合作與相互支援。
他說,尤其是如何透過「共通作業能力」(interoperability),建立「共同作戰圖像」(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 COP)或「共同戰術圖像」(Common Tactical Picture, CTP),這是阻止解放軍海空戰力向第二島鏈投射的重中之重。
呂禮詩分析,目前日本已強化西南諸島的防空及制海能力,台灣的雄二及雄三增程型飛彈也已投產,並岸置魚叉飛彈的採購所建構的「刺蝟戰術」(Hedgehog Defense Tactics)。
他說,加上菲律賓與美國達成4座菲國軍事基地提供美軍使用的協議,顯示第一島鏈的「群島防禦」(archipelagic defense)戰略已逐漸成形。
長尾賢也呼應相似說法指出,島鏈盟國要遏阻解放軍對台發動戰爭,如何多方位分配中國的注意力和軍事資源是重要關鍵。
他以上個月美國在印度卡萊昆達空軍基地(Kalaikunda)與印度軍演為例指出,這是非常重要的演習,但少有人意識到這與第一島鏈的戰略關係。
長尾賢表示,二戰期間,美國在卡萊昆達空軍基地部署B-29轟炸機轟炸在中國的日軍,現在這個基地同樣能夠瞄準中國,只是換了能夠發射帶有常規彈頭的遠程巡弋飛彈。
他說,被譽為美國當今最強的B-1B轟炸機首次在美印聯合演習亮相,意味著「美國將B-1B帶到印度,或是向中國發出信息:美軍可以從中國南部發動攻擊, 那麼,解放軍可以專心的在台灣打戰嗎?」
報導指出,不過北京當局對於「第一島鏈」的種種變化向來嚴陣以待,如何突破第一島鏈的結盟,或結盟之後造成的壓制,一直是解放軍的當務之急。
報導說,上個月,解放軍在台灣東部外海的一連串演習,包含航艦山東號穿越第一島鏈,朝關島也就是美軍位於太平洋的軍事要塞前進,顯然就是意在抗衡美國於第一島鏈的布局。
台灣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蘇紫雲分析,解放軍的航艦及水面艦在戰時還是很難突破第一島鏈,因宮古海峽目前由台日掌控、巴士海峽則由台菲掌控。
他說,但是解放軍的水下艦隊則有可能穿越突破第一島鏈並進犯關島。
多年來提倡「島鏈戰略」牽制北京的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海洋策略教授霍姆斯(James R. Holmes)表示,現在美軍部署的的情況類似於冷戰初期的態勢。
他說,若美國在琉球和菲律賓群島沿線部署地面部隊,並藉由機動部隊支持在島鏈島嶼之間的海峽及周遭保留潛艇、小型水面巡邏艇、飛機和雷區,如此確實造成解放軍很大阻礙。
霍姆斯表示:「目前,我還沒見到中國已解決了試圖強行通過那些海峽所涉及的種種棘手問題的跡象。」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羅元祺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