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私募帝國》:從踏上IPO征途以來,私募股權業的一舉一動總是伴隨著各種爭議

《私募帝國》:從踏上IPO征途以來,私募股權業的一舉一動總是伴隨著各種爭議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作者傑森.凱利(Jason Kelly)為《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資深記者,長年追蹤私募股權產業動態,親身深入產業內幕,也曾實際接觸、訪問過產業中各集團的創始者與領導人物。他帶來詳實的第一手觀察,為這個實際掌控著全球金融的神祕產業,譜下波瀾壯闊的長篇史詩。

貝恩資本也選擇了堅持私有化路線,即使創始人兼執行長決定不再留任,轉而在政府部門開始政治生涯。1999年,羅姆尼離開了親手創立的貝恩資本,擔任鹽湖城冬奧會主席。在離職協議中,他將自己的股份賣給了其他合夥人,以避免出售給外部投資者或公開發售。做為回報,羅姆尼將繼續享有貝恩資本的經營收益。與由一、兩位創始人緊緊把持的競爭對手不同,貝恩資本採取了律師事務所和諮詢公司的營運模式。貝恩資本的九人委員會是首要決策機構。投資審批程序也由多位成員共同參與完成。「我們更重視團隊效應,而不是突出單兵作戰。這樣的組織結構更持久穩固。」馬克.楠納利說。

分散的所有權讓貝恩資本得以保持私有制。但是在羅姆尼離開後,投資業務顯著增長。與其退休時的40億美元相較,貝恩資本目前在全球管理的資產價值超過600億美元。另外,貝恩資本發展了更多新興業務。貝恩重視鍛煉內部人才,給予其晉升機會,而不是挖競爭對手的牆角。

在黑石集團,施瓦茨曼和詹姆斯打造了一家與眾不同的PE基金,上市不僅是創始人的轉型之作,也帶給黑石集團更多的現金,以加速業務拓展。雖然黑石集團走向IPO是勢在必行之舉,但直到2007年才最終實現。當開始向公眾發行股票的時候,已經是2007年年中了,施瓦茨曼知道他必須加快速度。

這一年真是熱鬧無比。除了生日聚會外,施瓦茨曼不僅登上了《財富》雜誌的封面(「屬於華爾街男人的巔峰時刻」),還順利完成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槓桿併購(美國最大的房地產上市公司Equity Office Properties)。3月,黑石集團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成為舉世矚目的私募股權基金。雖然這並不是首次私募股間金上市,經營私募股權、對沖基金以及房地產投資業務的Fortress投資集團已經在當年2月完成上市。

但是,黑石集團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的S-1則是完全另一回事。這是公眾投資者——當然也包括華爾街的好事者、好奇的商學院學生——首次有機會對充滿神祕色彩的併購基金一窺究竟。更何況,他們還可以查到施瓦茨曼和黑石集團高層的實際身家。包括我在內的財經記者,緊緊跟蹤著黑石上市的每一步,企圖從遞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每一份補充檔案中找尋蛛絲馬跡。

6月的某個星期一清晨,黑石集團遞交了有關所有權和薪酬結構的詳細資料。在過去的一年,施瓦茨曼從黑石集團分得3.983億美元。號稱世界上最賺錢的投資銀行——高盛集團的全球董事長兼執行長勞爾德.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的5,400萬美元年薪與之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我們還了解到,按照預期的IPO價格,施瓦茨曼所持黑石集團的股權價值將達到80億美元。根據計畫,80歲的彼得.彼得森將兌現絕大部分的股份,並以此成立一個基金會。施瓦茨曼預計將繼續持有手裡大部分的股票,以24%的股份來維持控股權,但出售的部分總價值近6.84億美元。有關薪酬的故事還在繼續著,成為了彭博新聞一週內最熱門的話題。

然而,雖然由高盛和花旗組織的IPO承銷團隊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說明會,槓桿併購市場還是表現出了收緊的跡象,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發生了創紀錄的違約事件,波及整個信貸市場,導致投行開始擔心能否如期完成融資。6月21日,黑石集團以每股31美元的價格募集了1.33億股,比預期理想。投行向市場配售了更多的股份,以滿足更大量的需求。第二日開盤以後,股票上漲至每股38美元,並以35.06美元收盤,成為黑石集團股票價格的最高紀錄。接下來的五年時間裡,黑石的股價從未再接近過這個數值,有一次甚至跌破了每股5美元。

如果當時他們再耐著性子等幾天,很可能就不會選擇上市了,甚至在往後的幾年裡都不會。KKR就是這種情況。KKR在7月3日晚遞交了S-1,然後就結束了美國上市之旅,直到三年後與歐洲基金完成複雜的合併程序後,才曲折上市。凱雷集團則把自己的IPO夢想實實在在的壓在箱底整整五年。

股票市場繼續看空私募股權業的未來,黑石集團的股價好像石沉大海,再也抬不起頭。施瓦茨曼和詹姆斯四處鼓吹黑石集團可以依靠不斷增長的對沖基金及房地產基金業務,從觸礁的槓桿併購交易中復甦;不過悲觀的投資情緒還是揮之不去。黑石集團也在繼續探索私募基金的出路。

從踏上IPO征途以來,私募股權業的一舉一動總是伴隨著各種的爭議,就好像公開上市與私募基金,從字面上看就自相矛盾一樣。總會有人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向董事會和高層們曉以利害,認為股票市場有著天生的缺陷,不能理解他們的上市訴求,片面的否定他們。這些人拉長聲音表示,保持私有制,你可以隨心所欲;選擇了IPO,就休想在公眾監督下悠哉游哉。

有關輿論對上市的看法,投資經理人們都是打從心裡認可的,且他們與華爾街分析師對私募基金的估值也存在爭論。另一點讓大眾不甚滿意的,是私募基金的兩類投資者間存在著利益衝突,即以養老保險基金及捐贈基金為代表的有限合夥人,和在公開市場購買股票的公眾投資者。雙方間的利益衝突是真實存在、或說可以感知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