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帝國》:從踏上IPO征途以來,私募股權業的一舉一動總是伴隨著各種爭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作者傑森.凱利(Jason Kelly)為《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資深記者,長年追蹤私募股權產業動態,親身深入產業內幕,也曾實際接觸、訪問過產業中各集團的創始者與領導人物。他帶來詳實的第一手觀察,為這個實際掌控著全球金融的神祕產業,譜下波瀾壯闊的長篇史詩。
黑石集團自上市以來管理的資產規模增長超過了一倍,達到了1,900億美元。其中大多數來自膨脹的信貸基金和對沖基金,只有少數新基金投資在私募股權和房地產方向。凱雷集團和黑石集團專門設立了資產管理部門(Assets Under Management, AUM)。2011年,凱雷集團買了母基金AlpInvest的大部分股權,使得旗下管理的總資產規模達到了1,590億美元,僅次於黑石集團。
這也使得這兩家公司在資產總規模方面將其他競爭對手遠遠甩在身後,排名第三的KKR管理著約620億美元的資產。這也使得黑石集團和凱雷集團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這在討論中經常出現。凱雷集團的一位高層告訴我,雙方的關係等同於杜克大學校隊和北卡羅萊納大學校隊或者美國職棒的紐約洋基隊(New York Yankees)和波士頓紅襪隊(Boston Red Sox)之間的偉大較量。
在凱雷集團上市後,誰將最終贏得股東的青睞變得容易判斷。最近雙方在管理資產規模方面投注了許多心力,包括了在私募股權以外的多元化業務增長,施瓦茨曼還特意提出了成為現代金融服務巨頭的偉大遠景。這些舉措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股票價格,而它們也將更加依賴社會公眾股東來決定企業價值。投資者們無法對附帶收益進行合理估值,儘管在理論上,這是公眾股東利潤的主要來源。母基金的管理費用則更容易預測,因此也吸引了更多的公眾投資者。
公眾投資者變得越來越重要,他們的支持是大型私募股權基金進化成新一代資本巨頭的必要條件。目前的私募股權基金仍然主要依賴有限合夥人,養老保險基金和捐贈基金是私募股權業的基石。最終,即使創始人開始考慮退休生活,他們還是在路上奔跑,鞏固現有的合作關係,並不斷尋求新的合作夥伴。這就是私募股權業務的核心,在幾十年前發起的時候就是如此。
施瓦茨曼就是活生生的例證。他很少出現在總部的辦公室,但是他從來不會拒人於千里之外。在主觀上他亦不想這樣。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我在情人節當天來到他的辦公室,這天也是他的生日。我坐在臨近他辦公室的一間小屋子裡。不久,從巴黎傳來清晰的影像,施瓦茨曼出現在螢幕上。
他正在系列旅途當中,目的地包括中東、歐洲和亞洲等地,終點站是回到美國參加執行長聯合商務理事會。前一天,他在倫敦出席會議,以確保歐洲的員工能夠與美國和其他地區的員工保持行動一致。這是屬於活動家施瓦茨曼的榮耀和逍遙,在合縱連橫的多地巡迴演講中,他始終透過網路與他人保持聯繫。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裡,我們總共有好幾次長達20分鐘的溝通,施瓦茨曼利用中間的休息時光與其他人進行電話會議。雖然他大多時候迴避用電子郵件交流,但他喜歡使用電話,只要電話聲一響,他從來不會抗拒。
施瓦茨曼充滿激情的介紹,他正在努力使自己變得不重要。「即使我死了,也不會發生任何改變,」他說道:「我無關緊要。我已經完成了該做的事情。」
但在僅僅幾分鐘後,他就開始自相矛盾了。他興奮的描述著前日在倫敦舉行的會議詳情,他向183名員工(他知道確切的人數)進行演講,其中大部分是兩年內加入的。「我走上臺前,然後說道:『這是我們信仰並奉行的。我不在乎你們曾經聽說了什麼。眼下才是康莊大道。』這才是當務之急,就好像汽車隔一段時間就需要保養一下。」
擁有幾十個家喻戶曉的企業,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呢?他回想了一下告訴我,這從根本上改變了黑石集團內部成員如何思考手邊的工作,甚至包括他自己。他說:「當你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連鎖酒店時,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施瓦茨曼可能正在加緊培養接班人,但這個過程是漫長且不平靜的,和大部分競爭對手所面對的情況類似。他已經將公司牢牢的掌控於手中,由他帶領著黑石集團前進。這意味著時時刻刻為最大的客戶著想、保持競爭領先優勢以及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公園大道以外。幾十億的資金不會自動自發的募集完成。
施瓦茨曼總是全神貫注,對消逝的時間渾然不覺。當他完成一項任務後,就會立刻全心全意轉向下一個目標,毫無留戀。這一天結束的時候,他終於意識到妻子還在等著為他慶祝生日。晚飯過後返回紐約的路上,還有好幾通電話等著他,總部的同事在一天的末了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向他彙報。當這一切終於完結,亞洲的清晨又被喚醒。他很快站起身來,留下的只有一張空椅子。
離開黑石集團辦公室後,我來到了公園大道。凱雷集團的大衛.魯賓斯坦可能在不遠處,向未來的股票持有者介紹即將上市的凱雷集團以及未來的增長計畫。KKR的克拉維斯則剛剛結束了中東和亞洲之旅,正在預備向股東們介紹凱普斯通的諮詢業務,以及對啤酒製造商東方啤酒和膠囊製造商Capsugel 的併購計畫。TPG的庫爾特正在修改曾於斯科茨代爾(Scottsdale)發表的演講,為了配合在柏林召開的私募股權業年度投資會議有關工會的話題。
他們都瞄準公司或行業的目標,在各自的道路上奔波勞碌,無暇他顧別人的戰略。新的一年,投資者在業績上的更大壓力,自己定下的宏偉目標,越來越龐大的組織結構,疊加在一起,實在是重擔累累。為了繼續擴張的資本帝國,他們要不停的募集資金,不停的購買企業,永不止息。
書籍介紹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