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斥資13億美元與太平洋國家合作抗衡中國,中方批:「冷戰思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澳洲9日宣佈將投入巨資,改善與太平洋鄰近國家的關係並加強其國防能力,劍指中國。與此同時,南太平洋國家斐濟先前稱欲終止與中國的警務合作,中方批評這是澳洲等西方國家的「冷戰思維」挑撥。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綜合報導)
澳大利亞政府週二(5月9日)公佈一份預算案,表示將投入巨資,改善與太平洋鄰近國家的關係並加強其國防能力。
這是澳大利亞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自去年5月當選以來推動的第二份預算案,該案承諾在未來5年內投入19億澳元(13億美元),以擴大與太平洋國家的合作。
澳大利亞政府聲明寫道:「艾班尼斯政府正向太平洋地區提供一系列轉型援助,以響應太平洋地區的優先事項,以及我們在這個和平、繁榮而有韌性的區域的共同利益。」
這份預算將有14億澳元用於擴大澳洲未來4年內,在太平洋地區的國防參與、擴大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基礎設施和刑事司法合作。另約有1.14億澳元將用於支持區域架構,3億澳元將用於太平洋國家和澳大利亞未來4年的勞工計劃,包含提高太平洋島民移澳的人數限制,並為短期工人提供額外援助。
澳大利亞《雪梨晨峰報》指,此案之外,澳大利亞去(2022)年10月已撥列另9億美元的預算,同樣用於援助太平洋國家。
中國在太平洋島國地區的影響力日益增加,坎培拉一直尋求在該地區建立自己的防禦能力。
《路透社》指,2032年至2033年,澳洲國防開支佔其GDP的比例將增加0.2%,高於目前為止的預算成長軌跡。
預算聲明稱,澳洲政府將在未來4年內投入逾190億澳元,以實施該政府上個月確立的國防戰略優先事項——這其中將包括90億澳元的AUKUS核動力潛艇計劃、建設澳國遠程打擊能力的41億澳元,以及澳美英的三邊安全協定。
澳洲國防部長馬勒斯(Richard Marles)稱,該國國防開支的中期增長符合周邊戰略情勢。
中國批澳「冷戰思維」
中國去年與位於太平洋區域的索羅門群島簽訂安全合作協議後,引發澳大利亞、美國的廣泛關切,擔憂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日增。不過,太平洋國家斐濟總理拉布卡(Sitiveni Rabuka)去年12月上台後,反而承諾廢除其前任拜尼馬拉馬(Frank Bainimarama)於2011年與中國簽署的警察合作協議。
英國《衛報》報導,拉布卡表示,因為「我們(斐濟與中國)的民主制度和司法制度不同」,他將不再允許中國的國安人員在斐濟工作,並稱斐濟此後將「回到那些與我們系統類似」的國家之列。
對此,中國指責澳大利亞企圖破壞北京與斐濟的安全、執法合作,以及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關係,更稱澳大利亞、美國和紐西蘭正在「針對」其與斐濟的關係。中國太平洋島國問題特使錢波稱,中國和斐濟之間的關係,並不會破壞或篡奪斐濟的其他關係,中國從未針對美國、澳洲與紐西蘭,「同樣,我們的關係(也)不應受到其他方的干擾或影響」。
錢波稱,中方已向斐濟和該區他國解釋過,既然美、澳和紐西蘭都在該地區有警務合作,那麼中斐之間也應可進行類似合作。他批評,這些國家正在加劇該地區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具有「冷戰思維」。
對此,中國駐斐濟大使館發表了一份尖銳的聲明,指責其他國家試圖破壞中斐關係。不過,聲明並未指明任何具體國家。使館表示,「中國與斐濟的合作是公開透明的,不針對任何國家,也不應受到任何國家的干擾」,希望「有關國家」摒棄意識形態偏見、客觀理性看待中斐執法警務合作,並「以實際行動為斐濟和太平洋島國多做貢獻,而不是僅僅出於地緣政治需要關心和幫助島國。」
斐濟停止與中國執法合作一事會否成真,仍是未知數。斐濟內政部長蒂克多多(Pio Tikoduadua) 上週在被問及此事時表示,該協議尚在「審查中」,並未終止。
關於「台灣問題」,該使館則稱「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共識,斐濟歷屆政府、新政府均多次重申將繼續堅持此原則,希望斐方以實際行動繼續恪守該政策。
今年3月,斐濟推翻了早前降低台灣駐斐濟外交使團地位的決定,允許該使團恢復使用「中華民國(台灣)」的名稱;4月,拉布卡以「家事」為由,取消了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的會晤,一系列事件令北京頗為光火。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延伸閱讀
- 印太地緣政治白熱化,紐西蘭宣布國防預算增加145億、加薪鼓勵從軍
- 澳洲智庫:中國以假訊息影響索羅門群島輿論,透過在地媒體進行大外宣
- 北京15年來不斷取悅太平洋諸島國,「遲到總比不到好」的美國努力重新贏得青睞
- 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簽訂安全協議改變局面,對中溫和的紐西蘭態度轉趨強硬
- 美中競逐南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動向牽動地緣政治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丁肇九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