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於ChatGPT衝擊下有何未來?

香港於ChatGPT衝擊下有何未來?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過去經濟發達,又恃著背靠祖國,精英階層普遍欠先知先覺的危機意識,並養成自大及自滿心理。昔日看世界的方式已和時代嚴重脫節,專替政府出謀獻策的專家學者,還在推銷「移山填海以造地」,或鼓吹「拆牆鬆綁」這種放任市場思想教條。喜歡吹噓「新思維」的評論員,則連怎樣界定新和舊,「新」又如何勝於「舊」,都講不清楚。

在街道上走走,不難見到有人推著BB車(嬰兒車),車內是寵物,而非嬰孩。再看看公園,坐滿白頭公公和婆婆,不用看數據,也感受到香港出生率奇低、人口嚴重老化的真實境況。

鄒崇銘:「搶人才?為何要搶、要搶什麼?」

輸入外勞是否就可以解決消費力及勞動人口不足問題?頭痛醫頭,最怕得不償失,後遺症比當初棘手。隨著ChatGPT降世,失業潮席捲高端產業,IBM已停止招聘7800人,由AI取代,Twitter更在半年內裁減近九成員工。欠國際戰略視野和脈搏的敏感度,政策目標又不明確——學者鄒崇銘曾考究過政府為何「搶人才」[1]。除了提升香港競爭力、多個行業面臨人力短缺、填補本地人口流失的說法外,找不到更加合理的原因——人才來港,跟市民爭飯碗的機會大於創造新機遇,並有可能隨科技革新而日後加入失業大軍。

全球經濟正翻天巨變,香港商家卻只顧眼前,像旅遊界發現黃金周期間人手不足,便想輸入外勞解決。其實遊客的消費模式已變,日漸旺丁不旺財,但業界代表不會盤根問底,尋求治本之道,只懂向政府伸手求助——向來反對最低工資的經濟學者,對輸入外勞干預市場置若罔聞,可見他們所謂捍衛巿場自由存在雙重標準。

港府方面,高才通計劃以人工、學歷及工作經驗為準,用漁翁撒網方式搶人才。打針食藥,對經濟有短期刺激作用,但參考過往輸入專才的經驗,把經濟的餅做大,受惠的主要是地產及金融業。中下階層往往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所謂專才,不少視香港為移居英美的踏板,她/他們攜來資金,不會作長線投資,使實體經濟得益。樓市及股市成為其資金的停泊港,進一步推高房價租金,中小微企的經營環境遂變得更差劣。呂大樂教授近期在《明報》撰文,也特別提到要及早了解輸入勞工政策的深層影響 :「會影響到年輕人選擇就業、規劃生涯、接受培訓的決定。如果入行的吸引力減少,則未來人手只會更為短缺,那就更需要其他措施來紓緩勞動市場的緊張狀態,再而形成一種循環,令本地勞動力供應更加不足。」[2]

AI時代的新思維起點

隨著AI時代來臨,人力及人口政策的複雜性,已提升至另一層次。鄒崇銘在其新作《ChatGPT衝擊下的人類未來》[3],就著「搶人才」提出兩重的思考框架:第一重是「為何要搶、要搶甚麼?」,第二重「是人才過剩,抑或產業短缺?」;在這個討論基礎上,他進一步從政治及經濟學的角度剖析,「在智能革命下的人類未來,已完全無法想像能再回復到全面就業的狀態;至於在多大程度貼近全面去就業化的社會?抑或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構成某種比重不穩定、零散化的腦力或體力勞動?政府又會扮演怎樣的角色,在維持就業上出多少力?」

AI教父Geoffrey Hinton認為,AI對人類生存構成的潛在威脅,比氣候變遷更迫切,因為目前沒有人知道可如何防範。香港當然不能置身事外,但過去經濟發達,又恃著背靠祖國,精英階層普遍欠先知先覺的危機意識,並養成自大及自滿心理。昔日看世界的方式已和時代嚴重脫節,專替政府出謀獻策的專家學者,還在推銷「移山填海以造地」,或鼓吹「拆牆鬆綁」這種放任市場思想教條(其實是用另一種說法推銷「大市場小政府」)。喜歡吹噓「新思維」的評論員,則連怎樣界定新和舊,「新」又如何勝於「舊」,都講不清楚。

或許我們可以參考鄒崇銘怎樣從AI科技的經濟邏輯切入,剖析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縱沒法扭轉,起碼知道自己的處境,做點準備,減少受到不必要的傷害[3]

「科網巨頭將知識和數據轉化成企業的 [非物質資產] (intangible assets) ,並藉此創造出巨大的 [壟斷租值] (monopoly rent)⋯⋯」

「科網巨頭擁有的,並非單一秘笈或秘方,而是藉著前述融資市場上的優勢,大量投放資金在內部、外判或併購而來的研發工作上,源源不絕地開發出成千上萬的嶄新秘方……隨著資訊、智能科技和非物質經濟活動愈趨重要,或遲或早,所有企業將必感受到知識壟斷的威力和構成的競爭壓力。此等新生的[知識壟斷霸權] 正好和香港人熟悉的 [地產霸權] 如出一轍,它必定會廣泛覆蓋工商百業必定會廣泛覆蓋工商百業,並藉市場優勢向一切企業苛索壟斷租值。」

「工商百業均已累積大量的專門知識和商業秘笈,現時創科巨頭則通過凌駕性的市場地位,將原來業內共享的商業智慧和經驗,擄取並轉化成數據化和程式化的知識,並調頭賣回給工商百業。」

「人工智能取代受薪工作之際,資訊科技企業取用個人數據時,應向數據擁有者支付相應費用。如此當工作崗位數目縮減之餘,仍能提供一定的薪支回報,令科技發展的成果更公平分配。」

註:

  1. 搶人才?為何要搶、要搶什麼?(30-12-2022,信報)
  2. 筆陣:談青年多元發展 需重新檢討「手」與「心」(23-12-2022,明報)
  3. 《ChatGPT衝擊下的人類未來》已經出版!(我城的鬱悶)

文章獲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修改,原文可見於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