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限制網路治標不治本,六招讓父母引導孩子成為健康的數位公民

限制網路治標不治本,六招讓父母引導孩子成為健康的數位公民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臨床經驗和研究都指出,過度使用網路上的孩子,最常伴隨的心理健康議題是憂鬱症狀。所以當家長和老師貿然禁止手機或斷網時,很可能忽略了孩子的憂鬱情緒,甚或網路世界以外的挫折;而拿走網路和手機這項心靈最後的支撐,更可能造成危險。

文:李宛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林煜軒(國家衛生研究院 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家長是手機時間的管理員,更是陪伴成長的重要夥伴

最近幾起在與青少年手機管理發生的憾事,許多討論把孩子在人際、親子溝通等現實生活中各種複雜的困境,過度簡化成手機和網路的問題。如何培養孩子正確使用網路的觀念,也成為現代父母的一大挑戰。

過度的網路使用,常源自於孩子無法因應來自同儕、學校和家庭等各方的壓力,進而逐漸習慣在網路世界尋求放鬆和慰藉。研究發現,不良的親子關係和教養模式,都是重要的風險因子。因此,單純的網路限制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透過以下六招,父母可以試著引導孩子成為健康成長的數位公民。

1. 保持良好溝通

孩子的對立反抗行為往往反映了他們面臨的困難和挫折。在責備之外,若能多一些陪伴和聆聽,共同尋找問題解決之道,逐步培養孩子面對壓力和挫折的因應能力,避免他們使用網路作為紓解壓力的唯一途徑。

2. 創造無網時間

在無網時間中經營有趣的家庭活動,促進情感交流和凝聚力。例如在晚餐時,全家人放下手機,一同享受家庭時光,週末也可安排固定的家庭活動,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歸屬感,進而減少他們依賴網路上的情感回饋而深陷其中。

3. 培養多元的休閒興趣

鼓勵孩子參與不同類型並且成熟心智的休閒活動,例如運動、音樂、美術、閱讀等,探索自己的興趣,增加現實生活中的樂趣和成就感,提升自信心,以融入外在環境中,減少沉迷於虛擬螢幕世界中的時間。

4. 建立合理規範

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2歲以下孩童應盡量避免使用數位媒體;2至5歲的孩童每天最多使用1小時;6歲以上的孩童和青少年則應在規範和監督下使用。家長可將電腦置於家中公共區域(例如客廳)中,並主動參與並陪伴孩子的網路活動,例如一起玩線上遊戲、看影片、分享及討論在網路上獲得的訊息等,融入孩子的世界,也確實監督其在網路使用行為。

5. 不要貿然禁用手機與斷網

許多臨床經驗和研究都指出,過度使用網路上的孩子,最常伴隨的心理健康議題是憂鬱症狀。所以當家長和老師貿然禁止手機或斷網時,很可能忽略了孩子的憂鬱情緒,甚或網路世界以外的挫折;而拿走網路和手機這項心靈最後的支撐,更可能造成危險。

家長可以該試著和孩子討論如何一起培養幾項很快就可以得到成就感的興趣,因此不再只是限制孩子上網時間,成為趕快把手機收起來的管理員,而是陪孩子一起從事各類休閒活動的重要夥伴。

6. 家長以身作則

家長若必需從節制自身網路使用做起,保有良好的休閒活動,成為孩子最佳榜樣,讓孩子能在潛移默化中,建立健康的生活和網路使用習慣。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