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台灣通膨五大迷思:為何CPI與民眾感受度差異很大?

解析台灣通膨五大迷思:為何CPI與民眾感受度差異很大?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生物價飆漲,然而台灣通膨卻可以逆勢持平在2~3%左右,最新台灣4月CPI也僅維持在與前值相同的2.35%,難道台灣的通膨數據也是包著糖衣的謊言?還是民眾其實並未搞懂CPI編製邏輯與實際涵義?本文為您解析台灣通膨的五大迷思。

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以來,封城、供應鏈瓶頸及地緣政治等因素,導致全球原物料和能源價格攀升,民生物價飆漲,然而台灣通膨卻可以逆勢持平在2~3%左右,最新台灣4月CPI也僅維持在與前值相同的2.35%,難道台灣的通膨數據也是包著糖衣的謊言?還是民眾其實並未搞懂CPI編製邏輯與實際涵義?本文為您解析台灣通膨的五大迷思。

本篇文章我們將依序回答下方五個問題,嘗試公允的解答用戶對台灣CPI的疑問,當然這是以現有可收集到的資訊為主:

  1. 台灣通膨CPI權重如何編製?房屋權重是否過低?
  2. 為何CPI與民眾感受度差異很大?
  3. 為什麼台灣的CPI相對國外來得更低?
  4. 雞蛋價格、電價上漲到底對CPI影響多大?
  5. 房價該被納入至CPI中嗎?房租通膨是否有被低估的可能性?

問題一:台灣通膨CPI權重如何編製?房屋權重是否過低?

解答:市場上認為台灣CPI中房屋權重相較於美國有過低的狀況其實並不存在,權重的決定是根據當時居民的消費狀況來調整的。

首先要解析台灣CPI的疑慮前,我們要先知道台灣CPI的編製方法,為了與國際通膨具有可比較性,主計處採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聯合國(UN)等6大國際組織共同制定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手冊(Consumer Price Index Manual)》進行編製,關鍵概念是要衡量在「固定品質、固定數量」的條件下,不同時間點購買消費性商品或服務的物價變化,且為了貼合居民平常的消費狀況,會根據調查的家庭支出模式和水平來進行CPI的權重決定。

例如下圖中,美國2021年的消費支出中,房屋(Housing)佔比為44.4%,其他依序為交通(Transportation)16.7%、食物(Food)14.4%、個人保險及養老金(Personal Insurance and Pension)8.1%等,CPI權重基本上也依序這樣的排序。

而觀察到台灣的家庭支出,在2021年時以「住宅服務水電瓦斯及其他燃料」的24.6%為最大佔比,若加上家具設備和家務服務,與住宅相關的消費支出則佔了27.5%,食品飲料及菸草雖僅佔17.8%,但由於飲食習慣改變,台灣人現今更傾向於外食(外食比例接近7成),若加上餐廳及旅館的佔比,在飲食相關的比重就高達28.6%,因此整體CPI的權重事實上是與居民的消費模式相同。

1
Photo Credit: 財經M平方

問題二:為何CPI與民眾感受度差異很大?

解答:大眾實際感受的生活成本與日常開銷變化,涵蓋著商品與服務的數量、品質、價格變化,各國研究也發現民眾對通膨的感受普遍高於實際通膨數據,反映購買頻率的不同可能導致認知差異,甚至會受到記憶力的影響。一言以蔽之,人也未必是理性的。

首先,CPI並不等於生活成本,前者衡量「同數量、同品質的商品與服務價格變化」,後者則「涵蓋數量、品質、價格的變動」,並且涉及消費者的替代行為。

以房租為例,假設上期房租2萬,不含管理費,本期房租調漲至2萬5000元,但是改由房東付管理費4000元,實際房租的生活成本雖然上升25%(2萬上升至2萬5000),但是CPI計算上為固定相同品質規格,因此CPI指數僅會上升5%(2萬上升至2萬1000)。在不考慮違約金的情況下,消費者還可以選擇尋找更為便宜的租金,因此實際消費支出變動未必匹配通膨數據。

1
Photo Credit: 財經M平方

此外,加拿大央行、歐洲統計局、聯準會研究皆指出,民眾的通膨感受(inflation perception)往往高於政府發佈的CPI指數,這有兩種可能解釋:

  1. CPI是眾多商品服務加權平均計算而得,整體漲幅通常較個別品項變動緩和。
  2. 民眾對於經常購買的商品價格變動更為敏感,顯示購買頻率會導致每個人對物價漲跌的感受不同。

根據主計處數據,也可發現每月至少購買1次(例如蔬菜、水果、外食)的CPI年增率,近年普遍高於「每季至少購買1次」與「每季購買不到1次」。

1
Photo Credit: 財經M平方

還有一種可能性:人的記憶力是不可靠的!MIT、UCLA、UNLP的三位經濟學者,透過實驗詢問剛在超市消費完的民眾,發現受訪者記憶的最新價格與實際最新售價大致接近(R2決定係數高達0.81),但是記憶卻會系統性地低估歷史價格、低於過去實際售價(R2決定係數降低至0.65),從而導致價格變化與通膨預期遭到高估。

1
Photo Credit: 財經M平方

問題三:為什麼台灣的CPI相對國外來得更低?

解答:原因在於政府對於物價的介入程度不同,包含能源政策、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皆使得疫情後台灣物價相對穩定。

自2008年5月開始台灣在應對物價明顯波動時,都會啟動「平穩物價機制」,包括緩漲、凍漲油電燃氣費用、減徵汽/柴油貨物稅、黃小玉進口免營業稅等。根據M平方計算,2008年5月以前台灣的CPI歷史波動率約為0.3398,之後到2022年12月為止的歷史波動率則降至0.1713;前者平均CPI年增率為1.84%、後者平均為1.08%,藉此我們可得知平穩物價機制確實部分降低了通膨的波動度。

1
Photo Credit: 財經M平方
備註:台灣行政院於2008年5月22 日第3093次院會通過「當前物價穩定方案」,由當時副院長邱正雄啟動「穩定物價小組」,以監督物價波動並採取即時的因應措施。

2022年俄烏衝突造成全球原物料上漲,天然氣、煤炭等價格間接影響電價走勢,但觀察台灣及美國的電價便能發現漲幅明顯的差異,美國雖然各州之間的電價市場定價方式不同,但普遍遵循自由市場機制,依照市場供需進行定價,台灣則在政府凍漲的介入下,2022年平均電價僅上漲5.3%,為美國的一半不到。

1
Photo Credit: 財經M平方

另外,台美在財政及貨幣政策上的刺激力度也有差異,觀察COVID-19疫情爆發後,美國在2020~2021年之間為了應對疫情衝擊而釋放的財政政策,規模大約是25.5%的GDP規模,而台灣僅只有3.44%;貨幣政策上,美國也擁有著刺激力道更大的量化寬鬆(QE)工具,這些因素或許都是讓台灣通膨相對穩定的原因。

1
Photo Credit: 財經M平方

然而,我們發現台灣通膨會明顯低於歐美市場,還有另一個重點因素,是在CPI中的租金測算上有低估的可能性,尤其觀察過去14年各國的房價漲幅及房租CPI來看,台灣的房租CPI是明顯落後房價指數,細節我們將在後續QA進一步討論。

問題四:雞蛋價格、電價上漲到底對CPI影響多大?

解答:雞蛋及電費佔整體通膨權重分別為0.3%及1.3%,觀察最新4月數據分別僅貢獻通膨0.03及0.08個百分點。

雞蛋價格

再來討論到今年來市場上時常議論的蛋價高漲及缺蛋議題,問題的發生點最初來自於飼料成本的上揚,養雞飼料的原料主要以玉米、高粱、大麥等材料為主,但2022年由於供應鏈問題及俄烏戰爭爆發,使原物料全面大漲,玉米全年上漲超過15%,飼養成本的飆升也導致蛋農減養或停養蛋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