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巴黎超人氣「莎士比亞書店」:靠著五大吸金秘方,不跟潮流也能好好經營

朝聖巴黎超人氣「莎士比亞書店」:靠著五大吸金秘方,不跟潮流也能好好經營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能夠在旅行中到一個充滿書和傳奇的場域,進而思考一遍自己為什麼要逛書店、為什麼想買書、想讀怎樣的書、願意為一本書花多少預算和心力,這些感受,在巴黎的知名二手書店Shakespear and Company,我有進一步的想法。

文:陶曉嫚

2023年四月底到五月初,我在法國的里昂與巴黎觀光,泡在奧賽博物館看印象派傑作一整天。美術館閉館後,我來到位於塞納河左岸、面朝聖母院的英文二手書店Shakespear and Company朝聖。

現在的莎士比亞書店在1951年開幕,原本名叫Le Mistral,1964年為了紀念莎士比亞冥誕四百年,並向成立於1919年的同名書店致敬,擁有這商標的前店主Sylvia Beach也在這一年去世,她生前同意將商標讓渡給George Whitman——於是第二代莎士比亞書店在多重時機巧合下誕生,並繼承第一代的傳奇地位。

shutterstock_2261389411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莎士比亞書店

吸金秘訣1:掛上歷史的洪流勝過一切跟風

第一代的莎士比亞書店開業於1919年,擁有極璀璨的光輝歲月。

1922年James Joyce在此創作出意識流巨作《尤里西斯》,在一戰到二戰的戰間期,常客另有海明威(Hemingway)、《大亨小傳》的作者F. Scott Fitzgerald、知名記者Djuna Barnes、文藝沙龍教母Gertrude Stein等人,詮釋出「失落的一代」風潮,可謂是當時巴黎乃至於世界的文學中心兼現代主義發源地。

二戰納粹德國攻陷法國後,第一代店面在1941年停業,1958年第一代店主同意轉讓商標,於是有了今天成為觀光景點的第二代店。

大概從2010年後,出版業每年都要定期感嘆人們的注意力被3C串流社群媒體攻佔,新書都很難賣得動了,二手書店又要怎麼存活下去?

我排在等待進入莎士比亞的人龍中,這年頭必須要求急著打卡兼撒幣的顧客在外頭等待,不只是奇景,根本是奇蹟——實在該佩服當時George Whitman改名的遠見,他很通透書香比不過名人香,掛上歷史的洪流抵過一切跟風。

很幸運我在晚上七點書店打烊前的20分鐘,排到了安全範圍內,英語流利的店員拉起紅龍,並屢次廣播歡迎大家隔天上午八點再來光顧。

吸金秘訣2:觀光重於書,讓不讀書的客人也有消費標的

莎士比亞書店內人潮非常擁擠。英語流利的店員頻頻廣播,禮數周全地催促,快帶著你想要的書去結帳,要不然趕快諮詢她你想找的書名和作者。時間與空間都緊迫到我沒辦法拾起一本略感興趣的書翻閱。

在這裡是到此一遊遠勝過閱讀,和我平常逛書店的經驗非常不同。

我熊熊想起在飛機航程中完食的兩本書《二手書店店員日記》、《二手書店店員告白》,作者是經營蘇格蘭規模最大二手書店The Book Shop(沒錯,店名就是書店)的Shaun Bythell。

兩本書都是日記體,Shaun執筆紀錄2014到16年兩年間書店發生的大小事,包含二手書的各種業務,從買賣、辦活動、人際關係與他的感情生活,另以蘇格蘭式毒舌幽默畫龍點睛。

光臨傳奇二手書店的多數觀光客找的不是書,而是「我來過」的證明。把賣托特包、T-shirt的紀念品櫃擠得水洩不通;為了不看書的客人著想,Shaun的店也有這樣的櫃位:

我們在店裡的一個角落有幾座架子擺放古董:珠寶、玻璃酒瓶、飾品,這一類的東西。上面有一塊小招牌寫著「古董」。一個男人從那裡拿著兩把未標價的小摺疊刀過來櫃檯問:「這兩把多少錢?我是從你們那些擺垃圾的架子拿的。」噢,教訓客人的棍子在哪裡?

吸金秘訣3:保留傳說的神祕感,並化為乾淨漂亮的新商品擺在最醒目位置

莎士比亞書店內禁止攝影,讓傳說保留一些只能到場體驗的神祕感,另外它雖然標榜是二手書店,不過店頭最醒目的位置擺放的通通都是新書。

除了暢銷書,二代店把和一代店有深厚淵源、名列史冊的大作家們的作品陳列在最顯眼的櫃位,精裝與平裝一路疊到天花板,可以爬上充滿懷舊感的取書梯去拿你心儀的那一本。二手書則堆在店內深處的書架與倉庫。

二手書要擺得好看,頗吃書況與成套與否。Shaun在《二手書店店員日記》如此形容二手書交易:

當價格談定,雙方握手,支票離開我的手中,那些書立刻就變成了重擔——我必須裝箱、搬上車、卸貨,然後檢查、上網登錄、定價、上架,接著才能開始讓我的投資一點一滴回本。

新書賣相好,而且在架上擺放一季後,書店可以將書退回出版社,二手書店則要扛下所有存貨成本。如果選書眼光不夠精確,或是找不到願意釋出高品質藏書的賣家,那賣新書轉嫁部分風險也是一種維持營利的方法。

吸金秘訣4:不能阻止網路競價,就叫客人上我們的官網訂

書可謂最便宜的娛樂,但身為資本主義囚徒的我還是會計較買書錢,在腦充血認為自己一定讀得完海明威的《太陽依舊升起》英文版前,我拿出手機查本書應該是多少錢。

莎士比亞書店陳列的硬殼精裝新書定價22歐元,Kindle電子書0.99美元……我黏在精裝書上的手縮了回來,也想起Shaun對於把零售端利潤蠶食到近乎零的電商龍頭Amazon深惡痛絕,他某天的日記是:「下班後我到花園拍了一小段影片,示範如何把Kindle升級成Kindle Fire。材料需要半加侖的汽油跟一盒火柴。」

應用科技做削價競爭的始終是人類,Shaun紀錄了另一種比廉售無版權作品惡質好幾倍的行徑:

派翠西亞.溫渥斯(Patricia Wentworth)的初版作品,應該要賣五十英鎊,結果才賣四英鎊。會有這樣的差異,是因為「季風」(一家專營二手書交易的後台管理系統商)附的比價軟體被設定成比對亞馬遜網站上的最低價。我們刊登這本書時是最便宜的價格,可是後來卻為了要跟我們削價競爭的另一本書相比而降價。
偶爾會有人為了搶便宜,造假刊登販賣昂貴的書,但卻是低到荒謬的價格。接著他們會等比價軟體運作,讓真正要賣的書降到他們假造的售價。他們會買下書,然後移除假的刊登內容。

有鑒於此,我提醒自己該更有意識地避免消費行為獨厚科技巨頭。我攔下在擠爆人叢中大步流星的英文流利店員,問她有沒有美籍華裔作家湯婷婷的《The Woman Warrior》?她飛快掃描過英文傳記區,接著竄到電腦前敲打鍵盤,然後告訴我,「沒庫存,請上我們的官網網訂」。

吸金秘訣5:兼賣咖啡,口味只要沒雷到不行即可

沒買到想要的實體書,我脫出擠炸的莎士比亞書店,來到隔壁營業到晚間八點的附設咖啡廳。心想就算是傳說等級的二手書店,也必須有足夠的消費才能經營下去,考量即將入夜不宜攝取太多咖啡因,肚子有些餓的我點了蘋果派,內用需支付場地費,比起外帶多索價0.5歐元,清潔請自行拿到回收檯。

淺嚐一口——在遍地驚豔美食精緻甜點的法國巴黎,竟然可以吃到滋味如此普通的蘋果派!不難吃,而是在內餡外皮的調味、口感、造型上完全沒有任何記憶點和值得稱道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