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投書華爾街日報 闡述〈南海和平計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總統馬英九6月12日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投書華爾街日報發表〈南海和平計劃〉(A Plan for Pea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闡述南海和平倡議內容
總統馬英九6月12日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投書華爾街日報發表〈南海和平計劃〉(A Plan for Pea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闡述南海和平倡議內容,並重申台灣主張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東沙群島及其周遭海域為中華民國固有領土及海域,並強調臺灣已經做好準備,要與南海其他聲索方進行和平對話與合作。
根據中華民國總統府新聞稿,〈南海和平計劃〉原文如下:
歐巴馬總統提議的「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目標之一即是亞太地區進一步整合。然而,隨著南海緊張情勢升高,該目標愈難實現。
最近本人在臺北一場會議發表專題演講,提出「南海和平倡議」-一個可確實解決這些緊張情勢的可行方案。此提議的要旨,在於將焦點從解決領土問題,轉移至共同開發資源上。雖然主權無法分割,但是資源可以共享。
此方法之前在臺灣很管用。過去7年來,我政府以維持現狀的穩定,務實政策處理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此即不統、不獨、不武。
這使得大陸和臺灣迄今已簽署21項協議,涵蓋範圍極廣,包括兩岸直航、經濟合作,與司法互助,同時為臺灣海峽帶來66年以來前所未見的和平與繁榮。
在東海,我們也有類似的建設性提議。釣魚臺列嶼的領土爭議(日本人稱之為「尖閣諸島」)已逾40年。2012年9月,日本決定將釣魚臺列嶼「國有化」,此舉引發中國大陸逾20個城市大規模反日示威活動。由於預見潛在衝突,本人在2012年8月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呼籲日本共同擱置爭議,尊重國際法,並且協商資源分享與合作開發。
面對緊張情勢急速升高,日本正面回應上述和平提議,並於2013年4月迅速與臺灣簽訂漁業協定。這項談判在過去17年間歷經16次會談,都一直無法突破。
2013年的協議,涵蓋7萬平方公里的爭議海域,相當於臺灣的兩倍大,且未涉及雙方對主權的主張,創造雙贏的局面。美國、歐盟及澳洲皆讚譽「東海和平倡議」為促進區域和平的有效方法。
現在,我要再度以「南海和平倡議」呼籲各方以和解及合作的精神,將看似不可能的任務,轉變成極為可能的任務。
臺灣自1956年起即在太平島駐有人員。有著歷史、地理及國際法的堅實基礎,臺灣亦主張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東沙群島及其周遭海域為中華民國固有領土及海域。
為尋求和平解決南海爭端的機制,本人呼籲此區域各國同意下列論述:
- 自我克制,維持南海區域和平穩定,避免採取任何升高緊張情勢的單邊措施。
- 尊重包括聯合國憲章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相關國際法原則與精神,透過對話,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共同維護南海地區海、空域航行及飛越自由與安全。
- 確保區域內各當事方參與海洋合作機制,並遵守共同行為規範,以提升南海和平與繁榮。
- 擱置主權爭議,建立南海區域合作機制,以全面規劃及開發南海資源。
- 就南海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打擊海上犯罪、人道援助與災害救援等非傳統安全議題方面,建立協調及合作機制。
臺灣是個島嶼,其海事安全等同國家安全。本人因此連續提出三項和平主張:先從臺海,再到東海,再到南海,盼藉此促進區域的和平與繁榮。此項策略已兩次獲致成果,期盼未來能第三次獲取成效。臺灣已經做好準備,與南海其他當事方進行和平對話與合作。
中華民國(臺灣)總統馬英九
*聲索國(Claimant Country):據國際法,如果某區域被一個國家和平的、公然的占有50年,而其他國家假若無異議,那麼該地區就在法律上成為其領土。因此為宣示對該區域的主權,就必須發出聲音,表示其擁有該區域的主權。
新聞來源:
- 馬總統投書華爾街日報全文(聯合)
- 馬總統南海和平倡議 華爾街日報刊載全文( Nownews)
- 美國華爾街日報刊出馬英九以總統署名投稿專文 宣傳「南海和平倡議」(自由)
- A Plan for Pea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WSJ)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1:氣候變遷引發飢餓浩劫,我們如何即刻救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以及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
於5月3日首播的《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除了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也帶觀眾認識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並邀請各界一同付出行動,與世界展望會一起集結眾人之力、力挽狂瀾,守護飢寒交迫的社區家庭與兒童,同時醫治急需挽回的自然環境。
人類生活正備受考驗,而此刻的我們仍有機會扭轉命運。
全球氣候變遷,引發嚴峻糧食危機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目前全球約有40%人口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且約有33~36億人正生活在極易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環境中。當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人類與其依存的生態系統所要承擔的風險也就愈來愈高。
而全球極速暖化、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象,也引發物種滅絕、蟲媒傳染病、生態系統崩潰、致命熱浪、缺水和農作物減產等後果。事實上,在NASA最新的研究也表示,最快在2030年,氣候變遷就會影響全球玉米和小麥的生產;而這項結論,也呼應了聯合國IPCC發布的《氣候變遷與土地報告》。如果不採取有效的因應措施,到了2050 年,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5~30%。

當家庭受困於飢餓,最大的受害者竟是兒童

氣候變遷導致乾旱造成農作物歉收,或是洪水沖毀農作物及房屋,導致資源更少,導致部落間及國家間為了爭奪資源而爆發衝突。更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兒童是對氣候影響最小的族群,卻是氣候變遷下的最大受害者。
由於在家庭生計捉襟見肘時,某些脆弱地區的家長,往往將童婚視為撫養子女的唯一辦法;此外,還可能迫使兒童從事危險的勞動工作以協助生計,卻讓他們處於剝削和虐待的嚴重危機。家庭暴力、人口販賣、童婚以及童工問題等,種種暴力不但嚴重影響脆弱兒童的身心狀況,也剝奪了兒童的基本權利與未來前途。
此外,來賓范琪斐也強調,氣候難民、飢餓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且正在擴大蔓延中。當災難發生,首當其衝的是弱勢國家、弱勢人民,以及老弱婦孺等弱勢族群。這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弱勢兒童,背負著悲慘命運,令人不忍卒睹。然而,除了感到悲痛沈重以外,我們也要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做出改變行動的人。

世界展望會人道救援三大策略-緊急回應、調適、減緩
「一個地區的糧倉受到影響,生活在地球村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共同承擔。」氣候變遷造成的毀滅性後果,迫使流離失所的人數創歷史新高,全球正在與本世紀最嚴重的飢餓危機抗戰,而你我都肩負起一定的責任。
例如:人道救援第一線的世界展望會,總是在第一時間搶救因遭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區域和家庭,並針對緊急程度分別訂定短、中、長期的執行策略,恢復家庭與社區生活的韌性,提升居民災變的應變力與經濟彈性,以及促進兒童的長期福祉與發展。具體來說,世界展望會三大行動策略,包括:
- 緊急回應:世界展望會首先提供挽救生命的急迫性服務。例如:供給糧食、臨時居住所、乾净飲用水、簡單醫療設備,以及心理支持。
- 調適:世界展望會與當地社區一同尋求能有效減少氣候變遷危害的策略和措施,以事先預防的措施,減少損害、提升韌力,並開發有益當地生計的機會。
- 減緩:主要是針對溫室氣體減量,規劃長期措施。例如:透過減少排入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或將溫室氣體以吸收儲存的方式,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含量,以推遲、甚至避免氣候變遷發生,降低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例如:在世界展望會的宣導下,當地居民改為使用低耗能爐具,取代傳統用大量燒木頭;或是運用生質沼氣煮飯系統,善用農業廢棄物、動物糞便產生沼氣,進而轉化成燃料,減少多於碳排。另外,世界展望會也會幫助地區建設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若不立即作出改變行動,災難將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個角落,別等到發生到我們身上時,才後悔莫及。
為孩子迎戰氣候變遷!飢餓三十救援專線:(02)8195-3005 即刻救援動起來

關於《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
由《國際大風吹》李漢威、金鐘主持人蔡尚樺聯手主持,每集《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將邀請重磅來賓,帶大家深入淺出、探討急需人們重視的國際議題,並呼籲各界付出實際行動,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展開即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