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太可能如2008金融海嘯後那樣,再次拯救全球經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08年,中國政府以龐大的經濟激勵計劃幫助西方國家度過了金融危機。然而這一次,中國在新冠疫情之後的復甦步履蹣跚,加上對台灣的武力威脅升級,意味著它在阻止全球經濟衰退方面不大可能有所作為。
文:Nik Martin
隨著世界其他地區在經濟衰退的邊緣搖搖欲墜,西方決策者最不希望看到的是中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的復甦陰晴不定。遺憾的是,這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在去(2022)年12月放棄嚴格的清零防疫政策後,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沒有全力復甦。
中國4月份進口大幅收縮7.9%,而出口增速僅為8.5%,低於3月份的14.8%。4月份消費者價格漲幅是兩年多來的新低,而根據中國工業批發商提供的價格,工廠出貨量緊縮加劇。
與此同時,4月份新增銀行貸款降幅遠超預期。當月銀行發放了7188億元的新增人民幣貸款,不到3月份總數的五分之一。
中國經濟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嗎?
「中國經濟不會崩潰,但也不會回到2010年代以兩位數增長的黃金十年。」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曾銳生(Steve Tsang)告訴《德國之聲》。
如果中國經濟強勁反彈,將會有助於抵消世界其他地區在過去12至18個月中,受央行貨幣緊縮政策刺激而出現的可能放緩。
中國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後出台的巨額刺激計劃幫助全球經濟復甦,部分原因是中國對用於基礎設施項目的進口原材料需求巨大。
但是,過去的這些刺激措施讓中國深陷債務泥潭。今年3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稱,僅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一項就已升至創紀錄的66兆元人民幣,相當於中國GDP的一半。
曾銳生認為,那些祈望中國重振經濟的西方決策者,現在需要「不戴染色鏡看看新的政治和經濟現實。」
威脅台灣讓中國被西方孤立
中國政府聲稱台灣屬於自己的領土、威脅可能武力攻台,這對於西方來說難以接受。中國政府與莫斯科的友好關係,以及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問題上的「中立」,也給全球經濟合作帶來風險。
「就台灣問題來說,緊張局勢升級或發生戰爭將導致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加坡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杜特(Pushan Dutt)告訴《德國之聲》,在那種情況下,「跨國公司將會退出中國,其出口市場將被關閉,西方將對其實施制裁。」
川普(Donald Trump)時代中國政府和華盛頓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延續到現在,針鋒相對的關稅戰導致美國對幾家中國公司和部分官員實施制裁。華盛頓還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中國獲取其半導體和人工智慧(AI)技術。
曾銳生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硬的外交政策,導致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開始在與中國的經濟聯繫中脫鉤或者去風險化,這意味著之前支持中國快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正在減弱。」
西方決策者越來越多地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視為對其利益的威脅。該倡議在150多個國家/地區投資8400億美元,用於建設道路、橋樑、港口和醫院。越來越多人擔心,該計畫以無法承擔的巨額貸款,導致發展中國家落入債務陷阱,並削弱了它們與西方國家的關係。
上個月,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也對全球經濟可能分裂成以中國和美國為首的競爭集團表示遺憾,並警告稱這將損害增長並加劇通膨。
為何經濟復甦不盡如人意?
此外,中國政府將經濟提升到價值鏈上游的戰略計劃,優先考慮增長的品質而不是數量。但這些改革尚需時日。這也導致了中國經濟復甦不盡如人意。
杜特說:「中國一直在努力實現從低端製造商到未來行業(人工智慧、機器人、半導體等)主導者的轉變。」他認為,隨著中國從國有企業主導的重工業轉向創新行業和國內消費,增長放緩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曾銳生告訴《德國之聲》,雖然習近平明確希望中國經濟變得更有動力、活力、強大和創新能力,但是「他的政策往往會產生相反的效果。」他說:「隨著習近平加強對權力的控制並且不肯承認錯誤,中國的技術官僚實際上不可能做出必要的調整來振興經濟。」
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未來五年,中國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22.6%,而美國僅為11.3%。
雖然西方需求放緩將繼續對中國出口產生負面影響,但中國國內經濟仍有許多方面值得期許,尤其是由於三年防疫封鎖導致的被需求壓抑。
「在疫情期間,中國消費者積累了2.6兆美元的超額儲蓄」,杜特告訴《德國之聲》聲,「因此,預計服務業將在短期內拾遺補缺。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延伸閱讀
- 造芯美夢成惡夢:美國科技封鎖擴大,中國半導體突圍之路困難重重
- 蘇丹內戰衝擊還款能力,打亂中國在非洲的「借貸外交」如意算盤
- 中國專家:2000後出生的年輕人,不愛進工廠、重消費
- 中國經濟第一季GDP增4.5%高於預期,結構性問題猶存
- 中國軍費年增7.2%高於經濟成長率,學者警告中共「強軍隊優於民生」恐步入「窮兵黷武」狀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丁肇九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