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風吹】強人總統將結束20年執政?為何土耳其大選被視為「今年最重要選舉」?

【國際大風吹】強人總統將結束20年執政?為何土耳其大選被視為「今年最重要選舉」?
Photo Credit: 國際大風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土耳其大選在5月14號舉行,根據目前的開票狀況,極有可能會進入「第二輪」投票。這場被視為「全球最重要」的一場大選,艾爾多安將繼續掌權還是會結束20年的執政生涯?土耳其國內正面臨什麼重大議題?總統換人做對國際政局可能會有哪些影響呢?

今年公認全球最重要的一場大選、土耳其總統大選即將在5月14日登場,不只國內選民對選舉寄託很深的期待,國際各方現在也都密切關注,因為這場選舉牽扯的,不只是已經執政20年的強人總統、艾爾多安,會不會下台,也會左右土耳其的未來走向,以及土耳其與歐盟的關係、中東移民政策,和北約等地緣政治議題。

土耳其大選結果,在個人、國家以至於國際層次上,可能會有哪些影響呢?

艾爾多安個人執政生涯最大挑戰

對已經執政20年的現任總統艾爾多安來說,今年的總統大選,絕對他掌權以來最艱難、最有挑戰性的選舉。

根據《Euronews》報導,綜合六家民調公司的數據顯示,艾爾多安4月的平均民調落在42.6%,敵對陣營、在野聯盟推出的總統候選人基里達歐魯則是以46.2%微幅領先。土耳其總統選舉採二輪制投票,如果第一輪有後選人得票過半就可以直接當選,否則前兩名要到第二輪投票對決。

在通膨高漲和地震救災不力的抨擊下,如果最終艾爾多安還是能勝選,外界預期在未來任期中,他會更積極鞏固政權。權力集中、打壓異己之外,也可能以民意基礎為後盾,帶領土耳其走向更保守、伊斯蘭化的方向。在民主自由以及意識形態都和歐美越來越分歧的狀況下,西方國家也擔心,這將影響歐洲與中東的區域穩定安全,同時影響北約等多邊關係的運作。

總而言之,無論人們喜不喜歡他,他都是一位令人敬畏的政治家,當然也是一位令人敬畏的競選者——因為他不會介意動用他所擔任的職位,所有可用的權力。

——卡蒂爾哈斯大學講師 歐賽歐(Soli Ozel)

相反地,如果艾爾多安最終不敵基里達歐魯,結束20年執政的話,經濟學人就分析,也會帶來全球性的影響。

對土耳其人來說,國內環境整體會更自由,經濟也會隨著時間走向繁榮,新政府可以修復與西方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強人政治興起的時代,用選票下架艾爾多安,將會證明強人政治有可能用和平的方式劃下句點。

通膨飆升,土國選民盼改變

除了關係到艾爾多安個人的政治生涯,這場大選更被視為是土耳其近代史上最關鍵的時刻,因為它與國家未來走向息息相關,尤其是現在土耳其的經濟正在水深火熱之中。

土耳其人民可能不在乎,誰可以處理與鄰國的外交關係,但每天上菜市場,洋蔥、小黃瓜的價格持續飆漲,可是要人命。近一年來,土耳其的通膨飆高,幾乎可說民不聊生。雖然官方公布數據顯示,4月的通膨率已經從去年10月85.5%的高點,降到43.68%,但專門研究通膨的獨立研究機構ENAgroup估計,實際通膨率可能超過官方數據的兩倍,達到105%

住在伊斯坦堡的Jamie對通膨就很有感,他說從去年7月底移居到現在,將近10個月之間,搭公車、去超市、上咖啡廳等日常生活,每個月甚至每兩個禮拜,都能感受到價格調漲,半年內民生用品的漲幅至少有0.5至1倍。雖然土耳其貨幣里拉兌台幣也走低,但通膨率攀升的幅度,還是比貨幣貶值大很多。

因此,即使是領外幣薪水的外國人,在這裡生活都不太容易,當地人更不用說。2013年,1美金換不到2里拉,但10年後的現在,1美金幾乎可以換到20里拉。

未命名
Photo Credit: 國際大風吹

曾在土耳其央行任職的財經專家谷魯賽斯表示,不管誰當選,上任後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一定是經濟,並認為選後的6個月經濟還是會相當艱困。

科曲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德米拉佩表示,如果反對黨能勝選,土耳其應該可以回歸到比較正統的經濟政策,但情況還是蠻棘手的。他表示,要解決現在這麼高的通膨率,利率起碼要從現在的8.5%升息到30%,但一下子要升息這麼多,取決於新政府能多快獲得好的信譽、溝通能力夠不夠好,通膨會有多頑固,以及匯率壓力等等,變數仍然很多。

經濟處於完全災難的境地,我們知道這一點,我們也知道我們(如果贏),將繼承什麼樣的(經濟),但土耳其必須擺脫這種束縛,土耳其需要再次崛起,土耳其必須改變。

——總統候選人 基里達歐魯(Kemal Kilicdaroglu)

如果艾爾多安勝選呢?他曾經表示,要請前副總理、深受投資人信賴的經濟學家遜謝克出馬,率領團隊解決通膨問題,不過遜謝克已經公然婉拒。而許多經濟學家也已經提出,如果艾爾多安連任,基本上經濟問題不會有太大改變,因為用一樣的邏輯做事不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

重塑歐盟、中東關係,國際密切關注

國內人民在乎荷包,國際則睜大眼睛關注區域情勢。身為歐亞陸橋的土耳其,政治情勢的變化不僅可能重塑歐土關係,也為中東區域增添許多變數。

首先,是土耳其加入歐盟的談判有沒有可能解凍。

土耳其從2005年就開始跟歐盟談判,堪稱是談判入歐過程最漫長的國家,但由於艾爾多安掌權後期越來越走向集權,2016年土耳其發生政變之後,更大規模抓捕與政變相關人士,加上言論自由緊縮、政治介入司法的情況越來越明顯,跟歐盟的價值觀背道而馳,所以從2016年過後,基本上入歐談判進入完全停滯的狀態。

因此這次選舉,基里達歐魯就承諾,如果勝選,將在法治、媒體自由等方面做出改革,符合歐盟人權標準,帶土耳其重啟入歐談判,讓土耳其人可以免簽入歐,來吸引親歐派選民支持。在野黨認為,這可以向歐洲盟友表明,土耳其已經重回民主的軌道。

不過風險管顧公司共同創辦人皮克里受訪時,點出其中的變數。他表示,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仰賴各結盟政黨的意識形態,有沒有一致,但這次在野聯盟的6個政黨,除了打敗艾爾多安的最高原則以外,在其他議題的立場都不一樣,所以要怎麼協調出共識,是在野聯盟勝選後在外交政策上的首要考驗之一。

各個政黨都在談論反對難民,不僅提到要把他們送回去,正如我提到的,對難民而言,這也在土耳其創​​造危險的氣氛。

——國際特赦組織土耳其傳媒部主任 貝漢(Tarik Beyhan)

另外一個跟歐盟有關,但同時也牽扯到中東的,就是移民議題了。目前為止,土耳其收容了400萬名逃離內戰的敘利亞人,是全世界收容數最高的國家。除了與地緣位置、宗教文化有關,主要是因為2016年跟歐盟簽訂了歐土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