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韓+美日菲雙重戰略三角,美國正在構築第一島鏈為核心的「制中連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這個第一島鏈戰略工程大翻修的過程,未來更進一步可以看到其搭配的戰略新三角的出現,包括美國期待很久但一直沒進展的美日韓戰略三角,以及去年開始日本積極推進,菲律賓在今年開始正面回應的美日菲戰略三角。
文:賴怡忠(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
4、5月對於華府的印太外交來說是忙碌異常,4月底先是有韓國總統尹錫悅,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緊接其後也跟著訪問華府。
接待完韓國與菲律賓總統來訪後,拜登在5月初跟著前往日本參加七大工業國峰會議(G7),之後就飛往巴布亞紐幾內與18個太平洋島國領袖展開峰會,再來就是直衝雪梨參加四方安全對話(QUAD)。
就整個行程來看,顯然這是美國意圖鞏固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以及太平洋的外交安排。
就目前的結果來看,起碼美國在第一島鏈的鞏固上算是頗有成果的。韓國總統尹錫悅訪問華府時,美韓共同發表了《華盛頓宣言》與《美韓共同聲明》,在菲律賓小馬可仕總統的訪問期間,美菲也發表戰略意義深遠的共同聲明。
從台灣的角度看,這些聲明可說是強化了第一島鏈的制中戰略態勢,對於穩定台海情勢有正面效果。
美韓與美菲聲明都強調重視台海的和平與穩定
不論是4月26日的《美韓共同聲明》或是5月1日的《美菲共同聲明》,都提到對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視。雖然在2021年5月的美韓峰會就提到重視台海和平穩定,但是此次,一方面是韓國政黨輪替後的峰會發言,同時也是在美韓準備對同盟關係提升的背景之下,因此更具不同意義。
過去文在寅擔任總統會同意這個說法,但隨即韓國外交部立即表示韓國對中國政策不變,對台灣依然持守一中政策,顯然有意降低外界預期。但這次韓國總統不僅支持這個主張,還進一步表示台海問題同兩韓問題一樣,是世界都會關心的問題,更表示台海緊張是(中國)企圖以武力改變現狀所致,韓國對此堅決反對。
將台海問題與兩韓問題並列,且強調是世界問題,還說堅決反對以武力改變現狀,尹錫悅的說法顯然較文在寅前進許多。這此舉引發中國針對尹錫悅總統個人的激烈抗議,但韓國對此不為所動,其外交部還召見中國駐韓國大使抗議其外交失禮。
5天後的美菲峰會上,同樣重視台海和平穩定的發言也在《美菲共同聲明》出現。由於在2月時菲律賓小馬可仕總統在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就說到,台海有事時菲律無法置身事外,菲律賓對台海越來越重視,美菲的《強化防衛合作協議》(EDCA)在2月時還在既有的5個基地外,多提供4個基地給美軍,由於其地點就在菲律賓島嶼北端,鄰接巴士海峽,與台海議題的關聯性極強。
之後引發中國駐菲律賓大使以菲律賓在台移工生命可能會有危險,語帶威脅地要菲律賓收手,引發菲中關係的更大風波。
而菲律賓會這麼關心台海議題,實際上與去(2022)年8月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中國的圍台軍演有關,當時中國發射飛彈的2個禁制區域,就在菲律賓專屬經濟區內或其鄰邊,當時小馬可仕總統就說他關心到睡不著。以上種種發展,是導致此次《美菲聯合聲明》會首次將台海和平穩定這段文字放入的背景。
美韓核武諮商小組與新美韓作戰計畫的出場
此次美韓的《華盛頓宣言》最令人矚目的是美韓核武諮商小組(nuclear consultation group)。由於在俄烏戰爭後,看到俄羅斯成功運用核威脅,使得北約不敢直接派兵進入烏克蘭,甚至連禁航區也因擔心核升級而不願設立,對於直接承受北韓核武威脅的韓國來說,對美國核保護傘的能力與承諾也開始產生了不確定感。
由於日韓不同的歷史,韓國民間對於擁核以威懾北韓核武的支持度很高,而日本民間反對擁核的態度依舊很明確。
當時前首相安倍對此的解法是,希望可以比照北約模式,讓美國核保護傘在日本可以採用核分享(nuclear sharing)方式,意即日本不生產也不擁有核武,但容許利用日本載具攜帶美國核武,日本也參與核武使用過程的決策,希望可以對於核保護傘如何被使用能更有更多影響力。只是此舉會形同破壞日本非核三原則的「不引入」,因此可行性還屬於未知。
但可能是擔心韓國開始擁抱核武,會破壞美國還是希望維持的核不擴散體制,因此此次透過建構「核武諮商小組」(NCG),正是給予韓國對於美國在韓核武的決策有制度性的參與。雖然還沒直接到類似北約非擁核國的核分享機制(因為還沒進步到可以讓韓國機船搭載美國核武),但已經向前進了一大步。
此外,美韓於2021年底的「安全諮商會議」(Security Consultative Committee)就達成要對美韓聯合軍事計畫(Oplan)進行修正的共識。原先是針對北韓核武問題以及中國的步步進逼,因此一個在2010左右期間完成的「Oplan 5015」就有修正的必要。
而在尹錫悅於2022年5月當選總統後,這個修正的幅度顯然又更大了一些,包括如何應對台海情勢也被列入作為須修正的考量;這個修正預計在今年中會完成。
基本上雖然不預期韓國會直接參與台海軍事行動,但讓駐韓美軍有更強的戰略彈性以應對台海議題,是顯然會做為選項之一的。
而台海有事時北韓會如何動作,是否韓國會完全接掌屆時的戰時指揮權(Wartime Operation Control, OPCON),能夠先獨立對付北韓可能對韓國或東北亞的機會主義式攻擊,應該會是韓國屆時的重要任務。
最新發展:
-
美日韓三國領袖歷史性會晤:合作能夠持久嗎?北京如何反制? 4週前
-
日美韓大衛營峰會:宛如「小北約」在東亞成形,在俄中北韓看來更加刺眼 1月前
-
學者:中國若過激反應,會逼美日韓峰會真正成為軍事同盟 1月前
-
美日韓大衛營領袖峰會:建立三邊熱線、重申台海和平,但保留詮釋空間 1月前
-
美日韓大衛營領袖峰會18日登場,《路透社》:料將發表維持台海穩定聲明 1月前
-
美前印太司令:拜登4度表態會出兵保衛台灣,這是誰都無法歸零的承諾 3月前
-
新加坡防長透露中美有意恢復軍事對話機制,李尚福呼籲美方拿出誠意 3月前
-
從「香格里拉」到南海博弈,中國在亞洲到底還剩下幾個所謂的「朋友」? 3月前
-
印太戰略新軸線:參與四方對話與美聯合軍演,印度低調不刺激中國 3月前
-
北京拒中美防長於「香格里拉對話」會晤,雙邊關係何時解凍? 3月前
-
美日菲將首次舉行海防聯合演習,菲律賓強調「與中國在南海爭端無關」 3月前
-
印太戰略新軸線:美菲安全合作急速回溫,美澳軍事同盟地位提升,南太平洋成競逐中心 3月前
-
從QUAD「小北約」到AUKUS,拜登政府延續重返亞洲政策,建立印太戰略新軸線 3月前
-
日本緊跟美國,把G7峰會悄悄改造成去中俄的「新聯合國安理會」 3月前
-
《華爾街日報》:美中修補關係各有盤算留有未爆彈,偵察氣球分析結果攸關和解進程 3月前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