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廈外洩文件:瓦格納集團首腦向烏克蘭透露俄軍駐地,換取撤出巴赫姆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普里戈任曾私下與烏軍接觸,承諾若烏克蘭從巴赫姆特撤軍,他將向基輔提供俄羅斯軍隊的位置,烏克蘭可以利用這些訊息發動攻擊。在戰爭期間,普里戈任一直與烏軍保持秘密聯絡。此外,普里戈任還告訴一名烏克蘭情報官員,俄國軍隊正在彈藥供應上苦苦掙扎,建議烏軍在俄軍士氣低落之際,繼續進攻克里米亞邊境。
結合《華盛頓郵報》與《CNN》報導,美國五角大廈外洩文件指出,1月下旬,由於俄國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在爭奪烏東城市巴赫姆特(Bakhmut)的戰役中犧牲數千人,因此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iy Prigozhin)曾向烏克蘭協商,將俄國駐軍地點提供給烏軍,以換取其撤出巴赫姆特。
此外,烏克蘭近日在戰場上取得重大進展,5月14日,俄國兩名軍隊指揮官,在領導俄軍前往頓內次克地區時身亡。5月13日,俄國4架飛機,包含2架戰鬥機與2架直升機在俄羅斯境內遭擊落,這是俄烏戰爭後,俄羅斯境內首次同時發生多起墜機事件,也讓民眾在Telegram上批評,此為「俄烏戰爭以來,俄國空軍最糟的一天」。
普里戈任與烏克蘭秘密聯絡
根據五角大廈外洩文件,普里戈任曾私下與烏軍接觸,承諾若烏克蘭指揮官從巴赫姆特地區撤軍,他將向基輔提供俄羅斯軍隊的位置,烏克蘭可以利用這些訊息發動攻擊。在戰爭期間,普里戈任一直與烏軍保持秘密聯絡。
此外,普里戈任還告訴一名烏克蘭情報官員,俄國軍隊正在彈藥供應上苦苦掙扎,建議烏軍在俄軍士氣低落之際,繼續進攻克里米亞邊境。該報告也透露,普里戈任意識到瓦格納部隊的士氣,正在直線下降,他的一些士兵因害怕遭受更多傷亡,而拒絕留守或前往巴赫姆特地區。
兩名烏克蘭官員證實,普里戈任已多次與烏克蘭情報局進行交談。一名官員表示,普里戈任不止一次提出關於巴赫姆特的提議,但烏克蘭政府因為不信任普里戈任,認為其提供的資訊可能會是假的,因此拒絕了他的提議。
五角大廈外洩文件中,並沒有明確說明普里戈任願意透露哪些俄羅斯駐軍地點,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也不願證實政府與普里戈任有過接觸,表示因為涉及軍事情報,不方便透露。
普里戈任近期因為彈藥供應問題,公開與俄羅斯軍隊發生爭執,他聲稱瓦格納集團在巴赫姆特,經歷了俄烏戰爭中最血腥的戰役,但俄國國防部並沒有給予瓦格納集團足夠的彈藥及軍援。
普里戈任曾承諾在5月9日,俄國「勝利日」之前控制巴赫姆特,但近期因為彈藥問題,一度公開威脅要撤軍,後因俄軍承諾提供彈藥才同意留守。
目前,克里姆林宮沒有針對普里戈任與烏克蘭秘密通訊一事發表回應。

俄國2名指揮官與烏軍戰鬥時身亡
根據《CNN》報導,俄羅斯國防部5月14日表示,2名俄羅斯指揮官在烏克蘭東部遇難。國防部指出,這2名軍官——馬卡羅夫(Vyacheslav Makarov)上校和布羅夫科(Yevgeny Brovko)上校——在領導俄羅斯軍隊前往頓內次克地區時陣亡。
國防部在簡報中指出,馬卡羅夫沖到最前線,親自指揮戰鬥,擔任陸軍副司令的布羅夫科則在「帶領部隊擊退敵人的進攻時,在受到多處彈藥碎片傷害後英勇犧牲」。
烏克蘭東部戰局近日持續升溫,烏克蘭軍方報告指出,烏東的紅利曼(Lyman)、巴赫姆特、阿瓦迪夫卡(Avdiivka)和馬林卡(Maryinka),光是5月14日就爆發了約30次武裝衝突。俄軍佔領的烏東城市盧漢斯克(Luhansk),於5月12日遭受兩枚導彈襲擊,5月13日又爆發了一起爆炸案。
烏克蘭國防部副部長馬利亞爾(Hanna Maliar)於5月14日表示,巴赫姆特的局勢「尤其火爆」,不過,烏克蘭軍隊已經佔領了巴赫姆特附近的10多個俄羅斯基地。
俄軍2架戰鬥機、2架直升機在俄國境內遭擊落
《CNN》報導指出,4架俄國飛機,分別為Su-34、Su-35戰鬥機,以及兩架Mi-8直升機,在俄羅斯與烏克蘭接壤的布良斯克地區(Bryansk)被擊落。俄羅斯境內從來沒有同時發生過多起墜機事件,因此分析人士認為這對烏克蘭而言是一大軍事進展。
烏克蘭尚未證實其空軍系統,是否於5月13日擊落俄羅斯軍機,但表示俄國飛機「遇到了一些麻煩」。
烏克蘭空軍發言人伊赫納特(Yuriy Ihnat)於5月14日表示:「俄國一個航空部隊,幾乎每天都從布良斯克州用導彈襲擊烏克蘭,他們想轟炸我們的平民,我們愛好和平的人民,俄軍遇到了一些麻煩,這是俄羅斯空軍的『黑暗日子』。」
布良斯克州州長博戈馬茲(Aleksandr Bogomaz)證實,當地有一架直升機墜毀,並造成一名平民受傷,但他沒有詳細說明直升機墜毀的原因。
俄羅斯一名軍事部落客貝索諾夫(Daniil Bezsonov)於5月13日發文表示震驚,並補充被擊落的Mi-8直升機配備了先進的干擾設備。
一名俄羅斯民眾也表示,將Mi-8直升機部署到如此靠近烏克蘭基地的地方,是「非常愚蠢的」,並表示「你必須完全與現實脫節」才能將配備如此先進裝備的Mi-8直升機送入布良斯克。
新聞來源
- Wagner chief offered to give Russian troop locations to Ukraine, leak says(The Washington Post)
- Russia may have just lost four aircraft in one day. Here’s what we know(CNN)
- Two Russian commanders killed in Ukraine fighting, Defense Ministry says(CNN)
延伸閱讀
- 中國派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訪烏克蘭,給俄羅斯一顆「定心丸」?
- 澤倫斯基赴柏林、巴黎尋盟友支持,馬克宏:俄國已進入「對中國的附庸狀態」
- 澤倫斯基訪羅馬尋求教宗支持,梅洛尼承諾將提供360度全方位支持
- 俄烏戰爭一年後,國際對於支持台灣、制裁中俄的民意有怎樣的變化?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張博丞
核稿編輯:翁世航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